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我与母亲     
张培生 《天风》2018,(6):38-40
2017年元旦,我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回了天家,享年89岁。现今她离开我们已有一年多,我们非常思念母亲。我母亲世代务农,是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分子,十分平凡。她的童年和青年在战争年代中度过,中年生活在社会变革和动乱时期,老年见证了社会的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纫期的某个夏夜,母亲在地里干完活后,觉得肚子疼痛难忍,但她还是一步一步挪到家里,结果她刚走到卧室门口,便疼例在地上。最终,她撕心裂肺的叫声唤来了左邻右舍,大家七手八脚将母亲抬上床,又找来一个据说经验丰富的产婆,为母亲接生,而后便各自敞开,去忙自己的事情。父亲对于母亲的这一次怀孕,并未太过上心,  相似文献   

3.
顾兆诚 《天风》2004,(5):40-41
说来惭愧,在母亲有生之年,我对她不甚了解,确切地说有许多的不理解。在阅读失而复得的父母四十年代的书信后对母亲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就是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才读懂我的母亲——高毓馨。事情要从一篇真实的报道说起:  相似文献   

4.
外婆过世多年了,可和我聊天时,母亲常会说起外婆,说起外婆常说的几句话。 “家有黄金堆百斗,不如送儿上学堂。”外婆常常这样说。我的母亲,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那样一个时代,在偏僻的苏北乡村,不要说女孩子,就连男孩子,能够上学的也不多。  相似文献   

5.
60米的母爱     
那年,她独身一人前往苏州,刚安顿好住处,母亲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来,她不接,母亲又发短信。"丫头,告诉妈妈,你在哪儿?""妈妈只是太希望你有一个好的将来。也许我的方式不对,但妈妈的初衷唯有一个……"再三思索,她回了一条短信给母亲,"妈,我很好,在学沙画。不要试图去找我,否则我会再次消失,让你无法找到。我只是太累,想歇歇。"那年她17岁,整天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抬不起头,而未来,总是遥不可及。母亲的唠叨,每日零零碎碎、无休无止。很想逃脱这一切,这个想法一直在内心深处蠢  相似文献   

6.
说来惭愧,在母亲有生之年,我对她不甚了解,确切地说有许多的不理解。在阅读失而复得的父母四十年代的书信后对母亲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就是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才读懂我的母亲——高毓馨。事情要从一篇真实的报道说起: 是我的疏忽和大意,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把母亲一直珍藏了五十多年与父亲往来的书信流失到了社会上。感谢我主——全能的上帝,是神  相似文献   

7.
看见     
刘凌维 《天风》2017,(10):53-53
马大嫂,是我远房的一个亲戚,年龄比我母亲还要大不少,因为姓马,属相也是马,周围的人便都叫她老马。她是母亲在我们村结的第一个福音果子,当时周三、周五晚上她几乎都会来我家跟我母亲学几节圣经,一起唱诗、祷告,并且只要干完农活和家务,她几乎是“长”在我家里。所以,尽管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住校,仍有不少机会见到她,渐渐地便了解到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圣经     
陈鼎亮 《天风》2008,(22):45-46
一、压伤的芦苇母亲离开我们已15年了,但她所读的圣经却一直放在家中。受外祖父的影响,母亲年幼时就听到福音。外祖父的灵性经验、生活见证对她影响很深,特别是外祖父临终前,清楚告诉他们自己离世的时间,唱着赞美诗与他的儿女们欢快地告别。这种不寻常的经历,为母亲埋下了福音的种子。出生在40年代的母亲,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9.
我的姥姥是一位慈祥可敬的回族老人,她的大半生都生活在旧社会。姥姥无常的时候享年84岁高龄。当时我还很小,朦胧中只记得,姥姥是一位满头白发体态瘦弱的老人。有关姥姥的故事,我是从母亲那里得知的。姥姥一生中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年轻时姥爷为了生计领上惟一的儿子下了关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走就是几十年,后来才听说,姥爷父子俩都“无常”在了关外。姥爷走后,姥姥在凄风苦雨中将我的母亲和姨妈带大。再后来,姨妈嫁到了外地,家中只剩姥姥和还没有成年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嫁给了本村自幼孤苦的父亲。于是姥姥就成了这个新家庭…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风筝     
正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  相似文献   

11.
正每个周末,我都要抽空去看望老母亲。有一段时间,母亲的状态不佳,脸色灰黑,精神略有萎靡。她也自述浑身酸痛,脸上的皱纹也溢满了忧愁。这两年,母亲确实苍老许多,连背都有点佝偻了,走路也变得缓慢而迟钝。除了对我的反复叮嘱之外,现在听她说得最多的,是她对身体的絮叨。当然也有其他烦心事,说起来都是细碎的家常小事,可听了她的絮叨,我总是要劝慰几句。我为她安排了几次体检,  相似文献   

12.
母亲     
昨天,是母亲的生日。按习惯,我们给她买了生日蛋糕,并且让她在蜡烛吹灭之前许个愿。母亲按儿女们的要求做了,她闭上眼睛,默默祈求,大家都很安静,也很快乐 吹火蜡烛,灯亮了,母亲也欣慰地笑了。可我却分明看到她眼里那晶莹闪烁却没有滴下的泪珠。作为女儿,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但母亲含泪的笑,却使我想到她坚强的一生…… 母亲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她3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开了她。从此母亲就只有投靠几个舅舅,开始了这家一天,那家一天的寄居生活。虽然住的部是亲戚家,但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失去了父母温柔的呵护疼爱,那是一种怎样的孤寂。听母亲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在别人家里,自己处处要留心别人的脸色,有什么愿望也  相似文献   

13.
母亲打来电话,说给我做了两双单布鞋,正适合这时候的天气穿,问我在外的具体地址是什么,准备寄过来。我告诉她,城里有卖,而且不贵,让她不要寄来了,下次回家再拿。何况邮局在邻镇,很远,母亲又不识字,填个单子都要请人帮忙。  相似文献   

14.
怀念母亲     
王康霞 《天风》2018,(8):52-52
母亲离我而去已整整五年了。这五年里我经常梦见自己背着母亲,四处求医却总找不着医生,每每惊醒,都感到无限的悲伤和心酸。母亲一生勤恳、乐观、坚强,总爱笑对人生。父亲走得早,我们兄弟姐妹是母亲一手拉扯大的,在我的记忆里她除了忙碌还是忙碌。母亲是个有意志力的人。她很年轻时,是我们镇上出了名的"爱掷骰子"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家庭日益贫困。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30年代末,华慧娜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商人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守旧的人,总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成天把华慧娜关在家里,让她跟着母亲学刺绣。每天早上,华慧娜都能听见窗外的小男孩们去上学的声音,她觉得自己如果不读书就不会有出头之日,就像她的母亲,一生之中唯一的成就就是生了一对儿女,除此之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值得母亲骄傲的事情。华慧娜最终说服了妈妈,瞒着爸爸跑出去读书,她每天在父亲出门之后再  相似文献   

16.
正几年前,我和朋友谈论各自的理想,她说想拥有一个带露台的房子,因为她的母亲在城里住不习惯,说晒太阳都要下楼,种菜的地方也没有,她便想着,要是拥有一个有露台的房子,母亲就可以肆意地晒太阳,还可以在露台上种菜种花。看她憧憬在美  相似文献   

17.
王保全 《天风》2018,(5):45-46
爱主爱人,幸福就在呼吸间我的母亲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名字,叫"幸福"。身边的亲友说,这个名字起得好,既温馨又美妙,恰如她长期以来真实生活的写照。母亲中等个子,性格和善,脸上常带着微笑。她乐于助人,见过她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温柔与质朴。最重要的是,母亲始终认为自己生活得非常幸福。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佛缘     
缘于母亲的信佛 ,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出生在五十年代 ,生长在六七十年代 ,当时农村极度贫困 ,温饱尚难解决 ,更无文化生活可言 ,因此 ,母亲所有的佛事活动 ,便成为家庭一道热闹的景观 ,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兴奋点。母亲与佛的结缘 ,最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外婆的影响 ,二是生活的艰辛。外婆是最初的老师。母亲是长女 ,善良的外婆除了对他进行“三从四德”儒家思想教育外 ,更处处用佛教行因报果的观念影响她。外婆也是佛教徒 ,小时候母亲常常向我们谈起外婆。有时她也谈起我那早逝的祖母 ,但在母亲的心里 ,外婆…  相似文献   

19.
诺言     
我做学生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很贫穷,他母亲仿佛是个职业孕妇,每年都为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那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来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相似文献   

20.
神奇的布施     
1950年代,我们家住在加尔各答。我的父亲是从建志来的婆罗门。家里还算殷实,但他因为娶我母亲便在老家呆不住了。母亲属于南印度最早的女传道人。她从小便跟随她的爸爸奔波跋涉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上,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地宣说福音——好消息。以后妈妈也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