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象主义批评是19世纪的重要派别,印象主义批评家王尔德、劳伦斯等认为文学的本质带有神秘性,批评家只能对作品谈感受,却无法分析,他们强调要以纯属个人的、无法重复的、无法验证的主观感受去感受和品住艺术。印象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思维方式的直觉感悟性,主体生命投入的情感体验性,批评文本的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批评的写作无疑是批评家的职责所在,也可以说是生存之道,批评家应写出好的被认同的文章和艺术家应创作出好的作品是一样的道理.而长期以来都是批评家在检阅着艺术家的作品,我们是否有必要检阅一下批评家的作品呢?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是一个艺术极度繁荣的国家,其装置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一直是各国艺术家研究的重点。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间的艺术交流更加频繁。艺术理论批评也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艺术理论批评推动着艺术的健康发展。当代俄罗斯主要有现实主义艺术、观念艺术,其艺术传播媒介的画廊、展馆也比较发达。在艺术理论批评方面有有机批评学说,从19世纪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流派。但是,总体来说,俄罗斯的当代艺术理论批评仍是朝着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的,只有个别的批评家在现世生活中迷失自我,抛弃传统艺术审美观,但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很难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4.
法国的狄德罗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家,他的《沙龙随笔》是艺术批评的范例,他把对具体绘画作品的艺术评价与艺术家的个性以及美学理论结合起来。此外,狄德罗的绘画理论著作还有《画论》和附在《1767年沙龙随笔》后面的《论手法和造作》。他的艺术批评思想建立在"真实、自然、简洁"这三条艺术美的标准上。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思考中国现代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往往会忽视设计批评家在设计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应担起的责任。中国现代设计的繁荣不仅要靠设计师的努力,更要有一批真正的设计批评家的参与。在中国设计模仿成风、缺乏民族特色的气候下,迫切需要呼唤具有时代感使命感的中国设计批评家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在其《论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对尼采做出批评,认为要纠正他的错误,需要用反思的和历史的方法对悲剧艺术这种古希腊社会和文学现象加以研究。而我则认为,本雅明的这种研究方法是有内在缺陷的,需要通过尼采关于悲剧和历史科学与人类意义之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又一个新世纪的开始,美术批评的泛文化倾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批评家们对美术作品的研究与批评,并不是针对作品本身或某个领域的研究与批评,而是把美术作品置身于人类文化活动的背景,从美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思维体系因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艺术与科学泾渭分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设计,不再是单纯的艺术设计和简单的功能技术设计,在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渗透中,艺术设计迈进科学大门,而技术设计走向艺术,这种互动的设计需求使得物质文化生活水乳交融。在“从一个基于制造和生产物质产品的社会向一个基于服务的经济性社会(以非物质产品为主)的转变”中,“设计立即变成一个比不久以前更为复杂和多学科的活动”。设计,是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简称,来源于英文“design”,在实际使用中…  相似文献   

9.
设计之美     
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艺术的相携同步,相互作用,决定了从科学的不同领域介入艺术研究的客观合理性。以科学的视角研究艺术是隐含的,隐含因素的发掘和洞察,常更富有批评的深度,能引向更深刻的事实。但是基于不同学科基础、学科的研究方式、研究特点等,在艺术的具体研究中难免产生偏颇,所以视角的结合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1.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是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六十年代中后期,他提出“解构”的批评理论,对正统的结构主义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提出挑战,激起强烈反映。一般把他视为“后结构主义”的代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解构主义”思潮几乎占据欧美文学理论界的正统,而且还波及到诸如建筑、绘画雕朔等其他艺术领域。“解  相似文献   

12.
批评家作为文学批评的主体,在考察批评家时不可避免地需要从主体论的角度出发以考察其人格观。"人格观"这一概念于我国近代首先由王国维发扬,基于其"赤子之心""境界"说理论的核心与其"儒""道"并行的人格模式中,表现为对"内美"与"修能"的推崇,以作品中映射出的主体生命力为审美偏好。考察与发扬王国维的人格观,是构建王国维文学批评观,有效地参与我国当代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之风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从其产生至今短短的几十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其要旨在于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环境下,文学批评、艺术批评随着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都催生出了新的形式和机制.艺术市场批评与网络碰撞后,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但与艺术批评、文学批评不同,艺术市场批评理论还未发展成熟就直接进入网络媒体时代,受到了开放式传播媒介的冲击.因此,研究网络传媒对艺术市场批评带来的影响,将网络传媒理论和艺术市场批评理论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评估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宣传科学无神论、批评有神论是否正当、是否合理,是科学无神论研究需要回答的一个前提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科学无神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都必须坚持科学无神论。坚持科学无神论不能不分析、批评有神论,这是由科学无神论在研究对象和基本结论方面的特殊性决定的。不研究不批评有神论的科学无神论是不可能存在的。科学无神论研究和宣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科学无神论同努力实现宗教方面的三个"和谐相处"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代设计美学的学科建构必然要基于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现代设计美学与美学,现代设计之美的特质,设计与艺术,设计之美与艺术之美,现代设计美学所涵盖的内容等。对现代设计美学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对这一学科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7.
林佳 《佛教文化》2013,(4):44-49
“除了专业教育外,还有一个人文的教育。科学与人文要平衡。科学是求真,人文与佛学是教人求善求美,是心灵之美,艺术之美。如果人生中真善美兼顾,将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8.
张丹 《美与时代》2014,(5):112-112
长期以来艺术批评同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共同发展,然而艺术批评的意图一直被质问,通过从艺术发展的本身出发,阐释了艺术批评在理想状态下所应当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杜欢欢 《美与时代》2013,(8):125-127
现实形式观察是通过观察记录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动物、植物以及行为现象表现出来的构成形式。形式来源于自然与生活,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而艺术所需的形式来源于生活,是在对现实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和加工。我们要认识到观察生活的重要性,设计的土壤、灵感的源泉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形式表现作为平面构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表现则能体现出对于构成课程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相似文献   

20.
也许是因为我们从记事起就在频繁地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家长的、老师的、朋友的、领导的、同事的……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批评家”的行列里。当然,批评并不都是不好的行为,我们需要别人的批评指正,也要能及时地为别人指出错误,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轨道,这些善意的、积极的、合理的批评,我们应该倡导,也应该虚心地去接受。但还有一些所谓的批评是无聊的、乏味的,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说者只能是在暗地里、甚至是不怀好意地去说,对待这样的批评,我们需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