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连续刊登了乔纳森.米勒为英国广播公司(BBC)编写主播的电视片《有关无神论问题访谈录》的部分中文译稿,读者反映良好,普遍希望能将该公司播出的正片《无神论简史》译出.以资同好。以见全豹。本刊拟从本期开始将它的三集分三期刊载。译稿或有错讹之处,恭请大家指正。无神论涉及西方许多神学、哲学和科学问题,好像是远离现实社会人生,枯燥无味。但在米勒先生的编导下,一些历史现象有了当代意义,而一些当代现象似乎就植根在历史深层中;他讲的主要是西方的事.而作为东方的中国人。也有些感同身受样地戚戚然。,他追忆西方的思想家们为无神论经历的种种痛苦和遭遇的诸多迫害以至屠杀.联想今天的无神论者享受着前辈们争得的文明成果,“可以轻松的选择信仰”,不胜感慨。而当9·11事件发生几天后,看到在纽约举行的一场大型宗教仪式上.人们高声唱“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又不由得产生了“牧羊人”的奇异感受。《简史》对于三大“一神论宗教”(即亚伯拉罕诸教)的分析及其关系的揭示,是基于当代世界局势对于历史的一种逆观,可以提供我们思考的地方甚多,很希望听到无神论就皱眉头,遇见鬼神论就亢奋的同志也能勉为其难地读一读.至少可以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对于美国的国家性质,即:是宗教国家还是世俗国家?在美国国内也有争论。《简史》认为,近数十年美国最高统治者把美国确定为宗教国家。对无神论者公开排斥,这既违背美国宪法,也背离美国建国领袖们的初衷,有回归欧洲中世纪的迹象,尤其反映在对外关系和发动战争上。但是,在美国的知识界.并不都认同这类做法。  相似文献   

2.
本刊在2008年第6期和2009年第1期曾登载《〈我为什么是无神论者〉一书述评》,对作者及其创建的美国无神论者协会有所介绍,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和感叹,很想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我们在网上搜寻了一些,又将她的原著重新翻译,拟分期发表,共分四部分:"美国无神论者简史"、"奥海尔简介"、"我为什么是个无神论者"、"唯物主义的历史",与大家共享。美国无神论经过的艰难苦难的历程,使我们震惊:对于我国无神论的处境,感到无比幸运。美国是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为什么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哲学会受到那么大的压力,遇到那么多的阻力?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美国日益向宗教国家迈进,甚至宣称美国是以"宗教自由"建国和立宪有关,至少在对外宣传上,宗教自由是不包含不信教自由的,而蒙受中世纪传统,视无神论为"邪恶",形成压倒性社会舆论。第二,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根深蒂固,所以极度短缺客观真理。人类的劳动生产——包括人自身生产的实践,以及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无不证明神、鬼和大堂地狱的虚无荒谬,支持否定鬼神存在的无神论是客观真理。这些事实和道理对美国的上层,完全无用。所以在美国语言系统中,"价值"是第一位的,以示美国利益第一;对外宣教中,"自由"是第一位的,因为宗教自由是首要自由。现在"人权"的声音转高,因为人权"天赋","天"的涵义在一神教语境中就是"上帝"。——为什么拒绝使用"人性"、"人本"、甚或"人道"?因为在他们鼓吹的宗教教义里"人"是罪恶的产物,除了上帝的"救赎",人的未来只有地狱。"人"除了"原罪",不能别有人性。世界和人的本原只能是上帝,人的命运也只能由上帝左右;人只有作为羔羊和奴婢的身份存活,不能像人样地为自己做主。而"人道"有与"神道"对立的嫌疑,所以也越来越淡出西方的话语体系。我们从美国的无神论者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3.
本刊连续刊登了乔纳森-米勒为英国广播公司(BBC)编写主播的电视片《有关无神论问题访谈录》的部分中文译稿,读者反映良好,普遍希望能将该公司播出的正片《无神论简史》译出,以资同好,以见全豹。本刊拟从本期开始将它的三集分三期刊载。译稿或有错讹之处,恭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剑桥无神论指南》一书由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著名无神论者迈克尔·马丁(1932—)编著,该书分析批判了古典与当代的多种有神论证,阐明了无神论的历史、现状与基本观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被认为是研究无神论的入门之作。本文是《剑桥无神论指南》第一部分《背景》的第二篇。作者对无神论在现代历史与思想中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详尽论述,并深入分析了现代无神论所针对的上帝概念,以及现代无神论与有神论形态的关系。作者认为,现代无神论与现代性天然相关,命运相连。本文反映了当代西方无神论学者对无神论的一些看法与思考,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西方无神论思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内"宗教学界"对西方宗教的兴旺颇多张扬,对基督教神学尤其是情有独钟,以至在国人中制造出一种假象,似乎西方文明,包括科学与民主,都是由宗教滋养出来的,至今仍然炽热,统治着一切。这不仅篡改了西方全部近代史,也严重扭曲了当前的西方现实。为了校正此类偏颇,我刊开辟了《国际视窗》、《无神论在西方》、《阳光书系》(西方无神论著作介绍),报道和反映西方世俗人文主义、新无神论运动等近期信息和主要思潮,以助读者对西方文化的全面了解。由于人少力微,欢迎学者赐稿,欢迎读者指导。BBC(英国广播公司)是英国影响全球最大的媒体。2003年它委托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1934年-)拍摄一部题为"无神论简史"的片子,于2005年在BBC播出。乔纳森·米勒是一位神经病学家,又是作家、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在拍摄这部片子中间,他访问了很多作家、科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但BBC感到片子太长,剪掉了大量的谈话内容,未能出现在最终的作品上。乔纳森·米勒认为,被剪掉的谈话中有些非常精彩,在他的交涉下,BBC做了一个非常规的决定:从那些面临被抛弃的原始材料中,节选出6个人的谈话,作为"无神论简史"的补充部分连续播出。在此我们择选了其中3位的部分谈话。他们分别是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国哲学家科林·麦克吉恩(Colin Mcginn)以及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y)。我们根据BBC播出的录音整理出来的译稿,拟逐期发表,以见无神论在西方的若干近况。  相似文献   

6.
本刊在2008年第6期和2009年第1期曾登载《〈我为什么是无神论者〉一书述评》,对作者及其创建的美国无神论者协会有所介绍,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和感叹,很想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我们在网上搜寻了一些,又将她的原著重新翻译,拟分期发表,共分四部分:"美国无神论者简史"、"奥海尔简介"、"我为什么是个无神论者"、"唯物主义的历史",与大家共享。美国无神论经过的艰难苦难的历程,使我们震惊;对于我国无神论的处境,感到无比幸运。美国是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为什么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哲学会受到那么大的压力,遇到那么多的阻加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美国日益向宗教国家迈进,甚至宣称美国是以"宗教自由"建国和立宪有关,至少在对外宣传上,宗教自由是不包含不信教自由的,而蒙受中世纪传统,视无神论为"邪恶",形成压倒性社会舆论。第二,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根深蒂固,所以极度短缺客观真理。人类的劳动生产——包括人自身生产的实践,以及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无不证明神、鬼和天堂地狱的虚无荒谬,支持否定鬼神存在的无神论是客观真理。这些事实和道理对美国的上层,完全无用。所以在美国语言系统中,"价值"是第一位的,以示美国利益第一;对外宣教中,"自由"是第一位的,因为宗教自由是首要自由。现在"人权"的声音转高,因为人权"天赋","天"的涵义在一神教语境中就是"上帝"。——为什么拒绝使用"人性"、"人本"、甚或"人道"?因为在他们鼓吹的宗教教义里"人"是罪恶的产物,除了上帝的"救赎",人的未来只有地狱。"人"除了"原罪",不能别有人性。世界和人的本原只能是上帝,人的命运也只能由上帝左右;人只有作为羔羊和奴婢的身份存活,不能像人样地为自己做主。而"人道"有与"神道"对立的嫌疑,所以也越来越淡出西方的话语体系。我们从美国的无神论者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7.
学界一般将西方无神论史视为无神论不断进化的历史,或者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本文尝试就无神论在不同时期的角色变迁理解无神论的历史和现状。西方无神论经历了从指控异己、异端、异教徒和不信教者的思想罪名,到作为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的明确主张,再到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对话主题的演变。21世纪初出版的《剑桥无神论指南》和《牛津无神论手册》是体现这种对话的综合性著作。无神论对话需要更多文化背景学者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无神论的教育可以分为关于无神论的教育以及教育某人成为无神论者的教育,后者包括前者。我国当前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非常缺乏;关于无神论的教育和针对无神论者的教育之间的差别往往为人所忽视。而无神论的教育之所以现状如此,是因为它面临着一个根本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没有理清;我们要如何在关于无神论的以及针对无神论者的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完全不同于西方历史上的宗教,它们不具备政治化的特点和倾向。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需要深入理解中西传统的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9.
《剑桥无神论指南》一书由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著名无神论者M.Martin(1932-)编著,该书分析批判了古典与当代的多种有神论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认为是研究无神论的入门之作。本文是《剑桥无神论指南》第一部分《背景》的第三篇。作者综合近10余年来大量相关研究报告,对当代无神论与有神论在整个世界的变动与分布状况进行了全局性的介绍与描述。在国内学界对西方无神论发展状况普遍缺乏客观了解的情况下,作者提供的大量数据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在依靠充足实证材料的支持下,作者令人信服地分析了无神论水平与社会健康度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并驳斥了宗教信仰"天赋性"的观点。当然,在社会主义国家无神论的存在状况问题上,作者的偏见与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正宗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会消亡?关于这个问题,西方一直以来多有讨论。这部书名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是无神论者:过去宗教百年与无神论世界的曙光》。在这部书中,作者认为世界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无神论者的世界,我们的孩子会成为无神论者。人类将进入宗教之后的时代,现在的宗教即将成为人类遥远的记忆。人类将不再受役于宗教迷信和组织。世界将在世俗和非宗教的政府管理之下运行。该书在美国一度十分畅销,很多读者认为,该书才华横溢、富有逻辑地说明了,为什么宗教现在是存在的,而最终又是必然消亡的。  相似文献   

11.
正讨论无神论的教育,有必要做一些重要的区分。第一个区分是在使某人成为无神论者和教育无神论者之间。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实现前者。比如,你可以通过给予孩子极端严格的宗教培养而使之反叛宗教,从而促使她成为一名无神论者;你可以通过一些比如统一教采用的狡猾的教化技术来促使一个成年人信奉无神论;你可以通过大量的金钱诱使一个穷困的、摇摆不定的天主教徒改信无神论。但是,这些没一个跟无神论的教育有关系。无  相似文献   

12.
无神论者在西方国家往往会被贴上“不道德”的标签,因为道德被认为需要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然而,通过对“欧绪弗洛困境”的解读可以看出,道德与宗教实际是相互独立的。道德可以建立在理性与自律的基础上,但是在“德福一致”的要求下,它还可能滑向有神论或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并不等于真正的无神论,无神论与科学都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上,而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者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作为彻底的无神论也同样面临“否定道德”的指控,而本文的分析将说明,马克思主义否定的只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教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只有真正的无神论者才可能成为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3.
《无神论》是美国马丁(MICHAEL MARTIN)教授写的一部名著,副标题《哲学的合理性证明》,1990年出版。书前有一篇颇长的《绪论》,针对一些有神论者的批评,作了扼要的回应,从中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宗教神学是如何抨击无神论的,以及他对这些抨击所作的逻辑反驳和对无神论的合理性证明。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宗教自由问题。作者回忆说,他幼年受家庭影响,倾向无神论,但同时知道,无神论在美国民众的心目中是很坏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上帝”。记得“三年级的一天,我向一个有同情心的指导顾问透露…  相似文献   

14.
学界一般把斯宾诺莎定性为无神论者,可是斯宾诺莎自己曾经否认无神论的指控。解决这一身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无神论"一词的历史含义,而在于斯宾诺莎对宗教概念的理解。斯宾诺莎认为新宗教与迷信相对立,他并不相信传统启示宗教的神学,由此我们可以同情地理解斯宾诺莎为自己的辩护,但仍不得不将无神论者的身份冠与他。  相似文献   

15.
访谈录     
本文是2008年1月中央电视台CCTV-9《对话》节目记者采访了美国国际探索中心(Center for Inquiry)常务理事,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教授,著名的无神论者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的访谈录。丹尼特教授就“宗教与政治”、“宗教与文化”、“宗教与文明”等诸多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本刊编辑部摘编了这篇采访的内容。这篇访谈录,对于我们了解9·11事件以来,西方出现的关于宗教与文明是否有冲突的争论,给予了多视角的回答,对于我们了解宗教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何理解文化与宗教的关系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至9月,《环球时报》发表两位作者关于信徒入党及宣传无神论的五篇文章。其中有不少具体论断是正确的,可惜的是都被装进由下列5个错误论断所编织的框架之中:(1)"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2)"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世界观基础";(3)"坚持无神论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前提性条件";(4)"党的宗教工作是无神论者做有神论者的工作";(5)信徒可以入党"那就是宗教合法进入党内,唯心主义世界观、有神论在党内合法存在"。这样,被无限吹胀大的无神论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印证了列宁说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在实际工作中像是在宣传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实质上起帮倒忙的作用。要识别本是"无可争辩的真理"(列宁)与"多走了一小步"而铸成的谬误二者之间的界线,必须诉诸于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社会主义社会中政党、国家、宗教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在美国,很多人信仰宗教,但非信仰在扩展。证据表明,在很多国家,组织性宗教在衰落。作者是无神论者,该书描写了美国无神论现状。被认为引人入胜,第一次对积极的无神论进行了科学实证的研究,并能打动人心。该书表明:一个团体的宗教性越强,就越容易具有攻击性、越容易具有偏见,并越倾向于与他人相隔离。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31日是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30周年,特发此文以为纪念。作者是国家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征求了一批长期从事宗教和统战工作老同志的意见,充分肯定了文件在贯彻中取得的成就,对偏离文件精神的某些提法和做法也提出质疑,非常值得重视。希望通过此文,也能引起重新学习19号文件的兴趣,尤其对一些掌握党政权力和话语权力的共产党员而言,是否可以反观或自省一下,你们有关宗教问题的言行距离19号文件有多远?附带说明,我国现行宪法的通过和颁布与19号文件的下发是在同一年的12月4日。宪法"第三十六条"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不妨看做是19号文件精神的法制化。此条下的具体规定,只有一句话取肯定式,即"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然而就这句话也含有否定的意思,即国家不保护非正常的宗教活动。其余的规定则全部以"不得""不受"等否定式表述。为什么?读读19号文件所"强调指出"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这是我们必须切实贯彻而不容置之脑后的。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1882年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4--1924)的第一篇宗教心理学论文《对儿童的道德与宗教训练》作为现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开端,西方的宗教心理学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回顾西方宗教心理学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有神论思潮在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主导或控制地位,而具有无神论倾向的宗教心理学家的声音十分微弱.这种状况至今仍在延续。本文拟就百年以来西方宗教心理学中无神论与有神论话语权的争夺状况作一简要梳理.并就与此相关的学术文化对策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20.
4月30日,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发表《2013年国际宗教自由报告》,再次以"国际宗教警察"自居,打着维护"宗教自由"旗号,将"美国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对其他国家的宗教状况指手画脚、妄加评论。《报告》继续歪曲中国的宗教政策、抹黑中国的宗教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