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机会以宗教研究员身分两次随团访美,考察美国民间反膜拜教派的情况,获益匪浅.一次是2000年6月10日至22日,参加中国学者代表团出席在佛罗里达的首府奥兰多召开的"解析膜拜团体与新宗教运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访问了旧金山、华盛顿、明尼河波利斯等,与各地美中友好协分会、曼斯非尔中心、明尼苏迪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等单位多次座谈;另一次是同年10月17日至30日,参加中国科协专家代表团,进行科技文化交流,拜访了纽约华人领袖,访问俄亥俄州"深泉治疗和咨询中心",并参观了纽约、西非冬、洛杉矶等地的社区,侧重了解"法轮功"在美国基层社会的活动现状.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邪教问题,在国际学术语境可称为"破坏性膜拜团体"问题。破坏性膜拜团体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我们应当关注新兴膜拜团体中的破坏性因素。目前,世界上新兴膜拜团体仍层出不穷。15年内,法国的新兴膜拜教派由172个迅速增加到500~600个。新兴膜拜团体问题,在当代学术界是个边缘性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仍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因素。当代中国的膜拜团体实际现状如何?它的性质、原因、作用如何?其中破坏性因素的特点是什么?怎样防范其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建议有关部门开展持续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并不断调整相应的政策;同时重视开展学术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31日上午,中国无神论学会、《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编辑部邀请中国反邪教协会等有关负责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举办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商议了今后共同加强膜拜团体问题研究,办好专栏,加强交流与合作等事宜。  相似文献   

4.
破坏性膜拜团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进入活跃发展时期。本文通过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破坏性膜拜团体传播的特质、规律,分析其"精神控制"相关因素,提出运用交叉学科、净化舆论环境等有效治理和防范破坏性膜拜团体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了。膜拜团体、宗教异端和他们“超凡能力”教主20多年前制造的光怪陆离的故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令人唏嘘的脸庞、痛苦扭曲的身体、悲痛惨绝的事件也渐渐被人遗忘。远离了烽火硝烟,穿越地域和时空,听听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和解读“膜拜”.丰富我们的认知和阅历.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健康生活,善待自己和家人.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5年第六期上,刊登了署名文丁的文章《科学无神论必须进入大学校园——一组有关调查和论文的述评》,通报了有关杂志关于宗教在大学生中发展状况以及信教原因的论述。在2005年无神论学会学术年会上,来自一些大学的教师也谈到了目前大学生无神论教育匮乏,出现了大学生加入宗教比例增长的趋势。为此,中国无神论学会与《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编辑部于2005年12月15日专门组织了一次关于无神论教育能否也进入大学校园问题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语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  相似文献   

7.
对极端膜拜团体造成身心伤害现象的科学研究, 集中在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测量和机制三个方面。本文的目的, 是梳理这三个主题上的研究脉络, 明晰其中的争议之处和取得的成绩。文本分析表明, 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从“洗脑”转向了“心理虐待”, 对这类伤害的经验观察由个体症状转向了群体行为和经历的描述, 测量方法由传统心理测试工具变成了新型团体心理虐待量表, 膜拜伤害的心理机制研究在综合环境和个人精神特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交互的病理模型, 表观遗传学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用于极端膜拜伤害的生理机制研究已见端倪。但是, 迄今对于极端膜拜伤害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范式。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以降,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以神化教主、精神控制为特征的秘密组织,被称作"膜拜团体"。20世纪晚期,这种膜拜团体逐渐走向极端化,成为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如美国的"上帝之子"、日本的奥姆真理教、韩国的统一教会等。新中国成立前后,一贯道、同善社等会道门,企图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被我国政府坚决铲除。  相似文献   

9.
灵修的很多基本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似之处或存在关联,易产生文化共鸣。一些灵修培训组织对成员进行强迫控制,具备膜拜团体的典型特征。奥修教义的反传统性为一些非法组织和团体伤害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种跨文化的研究视角,梳理“膜拜团体”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源流、演变及各种诠释。作者认为,应跨越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模式,确立“膜拜团体”的客观内涵,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这将有助于分析转型时期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14日至16日国际膜拜(邪教)团体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Cultic Studies Associa- tion,简称ICSA)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年会,主题为“精神控制、膜拜(邪教)团体及其他替代运动(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Cultic Groups,and Other Alternative Movements)”。出席者200余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月9日到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邪教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膜拜团体研究国际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和中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宗教团体的20多位专家学者就本次论坛主题“邪教的危害及社会治理”.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3.
学者和政治家为解释“基地”组织的行为提出过很多理论模型。其中一个理论假设是.恐怖组织可能类似于一种膜拜或邪教。并用此观,量去解释和理解“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活动。该观点认为,本·拉登是一个实施控制的人物.通过他的控制和操纵使组织成员同广大伊斯兰社会相脱离。如果该理论成立,我们就有可能创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恐怖组织膜拜理论模型.把他们的行为解释成一种破坏性的宗教运动.而并非暴力性的政治集团。“基地”组织以及大多数恐怖组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膜拜或邪教。基地组织具备某些邪教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些标志,可有助于辨识可能向恐怖暴力活动发展的宗教运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日渐频繁,宗教方面对外交往亦日益增加,境外敌对势力加紧了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活动。因此,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是宗教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境外宗教渗透”的内涵境外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主要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作为渗透的工具,打着宗教旗号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企图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对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中的宗教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近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j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宗教热的逐渐升温,宗教在高等院校的传教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特别是基督教汉语神学运动,进入大学讲堂和国家研究机构。在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海外基督教势力成为传播福音的主要力量。校园基督教传播隐性方式是进入教学领域进行文化宣教。这样扩张态势的传教中。大学生基督教徒出现比较快的增长趋势。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已经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上当前的工作日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抵御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北京地区部分高校为例,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对大学生中基督教团契的组建和发展、内部结构、主要活动、运行基础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团契已成为大学生基督徒宗教生活的主要形式,是基督教在大学校园传播的重要基地,建议高校和党政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以来,国内学界对于破坏性膜拜团体的研究渐渐走出了过去单一化、表面化的介绍性研究的层面,开始出现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真正的学术性成果。在综合论述和理论探讨、邪教的概念与历史演变、原因和对策、法律文化社会视角等方向都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以后的研究必须突出强调学术性和科学性,能够真正从学术的角度为解决邪教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逐渐引起了高等学校及相关部分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高校逐渐展开。团体咨询以其特殊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疗效,以发展为主的成长模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即是从某院校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出发,论述了团体咨询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并从团体目标、团体类型、团体成员选择和团体发展阶段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在高校中如何开展团体咨询,并对团体咨询的治疗性因素进行总结,以期为高校开展团体咨询的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邪教释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及政治学、法学等不同方面诠释了邪教的含义。作者认为,审慎研读法律细则,中国官方界定的邪教不能等同于西方英语文化圈通行的cult(膜拜团体)或法语、德语文化圈通行的cult—sect(膜拜教派)。其准确含义可以解释为,具有严重犯罪性质的伪似宗教组织(Pseudo Religion) 。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运用参与观察法和个案访谈法在H市开展关于大学生基督教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在逐步提高,有组织的传教活动频繁,传教意愿强烈,社会联系广泛,善于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宗教活动。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活跃对高校校园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一定干扰,构成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因此,高校及主管部门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构建多方联动机制,直面大学生信教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协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应对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