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龚庆  王莉婧 《现代哲学》2004,(2):121-123
2003年12月20—22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研讨会于广州隆重召开。研讨会中,与会代表基本上都认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视角,在如今西方实践哲学复兴和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下,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问题给予重新的审视和探讨。积极的探讨使问题的展开不断深化,和清晰化,会议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精彩纷呈现就会议的主要内容从四个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哲学研究》2012,(3):18-23
<正>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内容和形态的创新,同时也唤醒了学界的"方法论自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路径、范式的创新与转换,从过去的单一视域、单一路径、单一模式转向多元视域、多种方法、多样范式,先后呈现出教科书改革与原理创新、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国国情纳入考察范畴,并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创新话语方式、扩展话语内涵、提升话语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由概念提出、学理对话,逐渐过渡到形成革命运动的实践阶段,"社会革命"由此被纳入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进程。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路径,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5.
由武汉大学哲学系何萍教授主持申报的教育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基地重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6—7日召开。中国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应邀出席会议。现将会议的主要议题和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林元 《学海》2003,(4):33-38
一切科学理论都存在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的 ,它们是双向的互动的 ,不仅理论要与实践结合 ,实践也要与理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操作层次上最主要的是制订实践观念 ,沟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是以多者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为前提的 ,这是结合的辩证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疆在治理宗教问题时严格执行政教分离(包括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依法依规规范管理宗教事务,有效地打击和遏制住了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采取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驻村管寺"服务信教群众等措施,保护了合法宗教活动,净化了社会风气,增强了信教群众的法治意识,为反恐、去极端化斗争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宗观在新疆实践创新与发展的具体体现,是马克主义宗教观与新疆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仍然致力于减少各种形式的异化、压迫和统治。直到1980年代,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形式和一种自觉的法律理论开始汇合。柯林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试图概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分析,修复被证明存在缺陷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框架。布坎南的《马克思与正义》分析了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根据布坎南的观点,马克思将正义作为一个相对主义的概念,正义被赋予一种边际的、策略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在地方、国家、国际层面去寻找一种新的社会安排形式,以便进一步调查为什么在一个明显能够减轻痛苦的世界中会有如此多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张剑平 《学海》2002,(4):137-142
新中国成立后 ,著名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罗尔纲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站在理论的高度深刻反思自己几十年来所惯用的考据方法 ,自觉运用马列理论从事太平天国史研究 ,并将马列理论与实证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而其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解决了传统考据方法所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 ,撰著了一部 15 0余万字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太平天国史》。  相似文献   

10.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理论是一个关键问题。太渥等人试图在新的阐释中重构马克思主义自然法理论,强调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的自然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这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实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黄老之学天道环周与《黄帝内经》营卫运行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老之学中“天道环周”思想的内涵及其萌芽、发展和成熟的表述,以及《黄帝内经》中有关营卫运行的概括,分析两者在思维方式和理论构建等方面的相似性,“天道环周”对《黄帝内经》中营卫运行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考察心理理论的经典范式是错误信念任务, 而青少年和成人在这种任务上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为了测量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理论, Valerie E. Stone和她的合作者设计了失言识别任务。征求了Stone意见, 对失言识别任务的提出、构成、使用进行了介绍, 说明了该任务相对于经典范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 分析了失言识别任务范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其效度指标问题, 与言语能力的分离问题, 失言识别任务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分离等。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编制失言识别任务的本土化的量表, 并利用其探讨年长个体心理理论水平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是当前我国宗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既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宗教问题的道路的过程,也表现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标志,它是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宗教问题的指南。这其中,我国宗教学界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景迁  于静 《管子学刊》2006,10(2):111-117
《格萨尔》史诗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化起源于原始崇拜与宗教信仰,其哲理基础是二元的,藏传佛教“众生平等”的宗教理念是史诗中生态文化的主要哲理基础。古代藏族人民以宗教信仰与宗教惩罚、部落法规及习俗禁忌等社会机制为手段对藏区的自然生态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在藏区建立了和谐的生态环境。在生态问题叠出的今天,探讨史诗中的传统生态文化向现代生态文化的转换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观,转变生态理念,完善生态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则是进行现代转换的三条主要途径。唯此,《格萨尔》史诗才能在生态的21世纪更加凸显其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智力理论的新进展及其教育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常洁 《心理科学》2003,26(4):676-679
当代智力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从静态智力观走向动态智力观、从纯智力观走向文化智力观、从单维智力观走向整合的智力观。这些新进展给予教育新的启示:智力开发能成为教育的现实的目标;正确认识个别差异,实施多元评价;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发智力;将智力开发当作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智力落后的成因--当代智力理论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文 《心理科学》2004,27(6):1438-1441
智力落后的成因历来存在争论。本文在当代复杂系统智力理论的视野之下.从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和Das的PASS模型入手,分析了智力落后本质及成因的新解.揭示了智力落后理论研究的认知心理学新走向。  相似文献   

19.
卫生法伦理学是由医学、法学和伦理学三大学科相互交融、渗透而结合的产物。卫生法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法律的道德审视,不仅是法伦理学研究的基础途径,更是当代中国卫生法伦理学研究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 the possibility of accounting for an empirical phenomenon in auditory psychophysics called the “Near-Miss to Weber's Law” [Jesteadt, W., Weir, C., & Green, D. (1977). Intensity discrimination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and sensation level.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 61, 169-177],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echner's Psychophysics. To this end, we introduce a pair of Psychophysical Laws governing the behavior of Weber sensitivities. One of these, the Power Law, embodies ideas that Jesteadt et al. introduced in their original discussion of the near-miss phenomenon. Falmagne's Law captures ideas of Falmagne and colleagues [Falmagne, J.-Cl. (1985). Elements of psychophysical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ble, C., Falmagne, J.-Cl., & Berg, B.G. (2003). Theoretical note: Recasting (the near-miss to) Weber's Law.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 365-375]. These two laws, which account for the near-miss phenomenon in quite different ways, are shown to be special cases of a more general Psychophysical Law of Similarity. We find all (smooth) solutions of this Law of Similarity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Fechnerian psychophysics. Of the 11 solutions, four are relevant to the near-miss phenomenon; two of these solutions reproduce the models of Jesteadt et al. and Doble et al. and the other two solutions each provide a new accounting of the near-miss phenomenon. We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distinguishing among these four models in empirica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