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一“重新”和naseere“出生”构成,法语:LaRenaissance)是指十四五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兴起,后扩展到欧洲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文艺复兴为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相似文献   

2.
成长心态是一种相信个体的属性是可以发展的信念。这一信念常被视为是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良方,以至于不同国家的教育部门积极推广成长心态干预项目,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心态模式革命”。在此背景下,人格、社会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凭借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在学术界兴起了一轮新的成长心态研究热潮,并推动该领域进入了跨学科、国际化与可推广的干预研究时代。然而,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研究者们发现成长心态的效应存在高度异质性。心态模式与情境交互论基于大量的实证证据指出,成长心态干预只有当个体具有脆弱性和环境拥有心理可供性的情况下,才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发现为干预措施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研究需要在探索心理可供性与脆弱性发挥作用的机制基础上,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定制化干预方案,使其切实有效地起到促进个体发展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现代西方知识界最有影响、同时又颇有争议的学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学家就工业革命和理性资本主义为何首先产生于西欧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持久的讨论。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恰好提供了美国社会学家所能接受的分析和解释,这是“韦伯热”首先兴起于美国的内在原因。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战后一跃而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则是“韦伯热”产生的客观社会条件。本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的“韦伯热”波及到西欧和东亚,西德、日本以及亚洲的四条“经济猛虎”先后出现了“韦伯复兴运动”和韦伯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理解史>(1-6卷)是新近出版的一部跨学科的思想史研究著作,从内容和方法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全程.其特点有三:一是对"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发展及其实践策略进行了全面剖析;三是在方法论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理解的根本区别.该研究为建构全球化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列宁把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译者)称为“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这本书是把对历史问题的深刻的理论研究同工人阶级革命解放斗争的迫切任务结合起来的光辉典范。该书的研究对象,似乎是与实际革命活动相隔很远,但是,全书都贯穿着强烈的坚定的党性和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仇恨,对工人阶级最终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与资产阶级学者“死啃书本”完全不同,恩格斯认为研究人类远古史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很多实际现象的钥匙。恩格斯在家庭关系的历史中,在国家和它的机构产生的历史中,找到了国家(少数剥削者压迫大多数被剥削者的工具)必然要灭亡的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6.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是近二十多年来在西欧和北美各国教育与心理测量领域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教育和测量理论。在美国,有人称其为教育与心理测量领域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喻其带来了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主题,学界已经为这一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储备和开阔的理论视角.在此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的研究被摆上了台前案头.具体说来,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生成、第二国际时期经典资本主义理论向帝国主义理论的过渡、苏俄(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左派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激进话语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鲁克俭 《哲学动态》2007,35(4):15-20
在英语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研究热潮[1]。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学术界也曾经出现过“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激烈争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相关,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有关于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奴隶社会”的争论,这种争论后来进一步发展,一些学者根据芬利(Finley)等西方古代史专家关于当时奴隶数量的最新研究成果[2],得出西欧历史上也不存在奴隶社会的结论。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么人们自然就会进一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把奴隶社会看做西欧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经济社会形态”的说法已…  相似文献   

9.
韦伯伦理—经济“理想类型”的历史哲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关于“新教资本主义”的伦理—经济“理想类型” ,表现为道德哲学与历史哲学的二重向度和二元分离。在道德哲学方面 ,它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逻辑模型 ,然而在历史哲学方面 ,“理想类型”却潜隐着深刻的文化霸权与文明霸权的价值取向 ,它与后来的“文明冲突”理论和“全球化”思潮 ,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历史观 ,同属一种历史哲学谱系。“儒教资本主义”的命题 ,因与之在道德哲学方面不同构 ,历史哲学方面不同质 ,只是对“新教资本主义”“理想类型”的一种错位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评“心理历史”的分析──国外毛泽东研究的一种倾向钱宏鸣近年来,国外毛泽东研究者为了克服传统中国学研究者过分注重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史的缺陷,而提出了一种“心理历史”分析的方法。也即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史学方法为补充的方法来研究影响毛泽东一生的童年经历,考查曾经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毛泽东的心理特征及情感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的研究侧重面主要表现为:凡领袖人物都有一种“维持自己形象”的内在心理结构。他们称之为“不朽象征”。而“不朽象征”作为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又由“革命不朽”和“存在的不朽”所构成。“革命不朽”是一种心理态势,旨在永远维护革命者的观点和行为来弥补领袖个人的有限存在。他们认为正是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毛泽东常将“革命的失败”视作比人类驱体死亡更为危险的事情,由此产生了反修防修的斗争。而“存在的不朽”指一种对人类具有适应和改造外在世界的能力抱坚定的信念,由此毛泽东始终把强调人的意志的作用放在重要的地位。但是“心理历史”方法由于割裂了人类理性发展与非理性发展的有机联系,将非理性和无意识加以其夸大。因此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错误。在方法上,由于“心理历史”分析所依据的绝大部分来自他人的描述和主观推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区域研究的兴起被视为中国当代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一般认为这是在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下,战后历史学目光更多地转向关注下层社会历史的学术潮流的一种表现。在这种学术研究的背景下,国家或王朝的历史不再被视为历史学研究唯一的主题,历史学家更多的是以较小地区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能够更细致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社会表现。历史过程的单位从“国家”、“民族”转换为某个地区,体现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地域史的研究取向不仅要发现地方历史中不同于“国家”或“民…  相似文献   

12.
以史证易的学术活动中存在一种天然的易与史相对待,又由于易学各家的学术分野而分殊.诚然,史事宗易学以其大量的以史证易学术活动反映了“一种易学观”,实则还反映了一种历史观(史之理),史的精神和由此导出的历史发展的矢量.问题是:以史证易是义理派三家甚至图书各家共有的学术活动,从以史证易到史事宗易学应有一条清晰可辨的路向,或曰鲜明标识.义理派其他二宗之“玄理宗”以玄学为标识,“儒理宗”以天理论为标识,史事宗易学通过以史证易来阐发史之理而成为一种学术标识.杨万里易学作为史事宗易学的代表无疑充分彰显了理学的“明体达用”功能,将天理论引向了“史之理”并充分释放了其中正通变观,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易学范型、作出了新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仰海峰 《学海》2004,(6):205-206
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1968年的"红色风暴"似乎构成了一道分水岭.在这一次"革命"的冲击之后,现代资本主义大跨步地进入到了全球化时代,以其无法控制、令人心醉的资本逻辑,将一切都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之中.一切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冲击,都开始变化为抵抗的话语政治,在思想史上,这就是从极具批判性的法兰克福学派转向后现代思潮.这实际上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后革命氛围中,如何面对全球资本主义?我们是再次回到海德格尔式的形而上学,还是从马克思思想深处,经过一些重要的理论中介,寻求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的基点?胡大平的近著<后革命氛与全球资本主义>,通过对晚期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德里克的研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支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分六节。作者在前言中谈到:人类历史的剧烈变动有了新的特点,因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随之而有所改变。在革命地改造世界的洪流中,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第一节中说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以多少不同的面貌出现”。科学技术的革命以及受它制约的生产增长的速度和生产社会化的规模,必然要求经济关系体系的改变。即使是垄断资产阶级也不会对历史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袖手旁观。资本主义体系用“计划化”、“国家调节”、“整体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执行局部“让步政策”,给以前的殖民地提供经济“援助”等办法来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增长的速度。采用上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形式,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产品增长率大大提高。世界革命过程的发展以及在它影响下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发生的变化,“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酝酿和展开的新形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者在第二节中谈到:工人阶级不用等待革命形势的尖锐的形态,就能够不断扩大进攻垄断资本家的政权的基地,“一步一步地迫使他们退出关键性的经济阵地和政治阵地”。不言而喻,在这个渐进过程中,“全部政权转移给工人阶级的质变的时刻不可避免地会到来”。第三节写道:在现代的条件下,革命和改良的关系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民主改革的纲领包括:主导的生产部门的民主国有化、群众对这些部门的活动的监督、工人阶级参与对经济的管理、深刻的农业改造、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民主化和经济军事化的肃清。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深刻的民主改良获得革命的性质”。“改良和革命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相对和灵活”。第四节谈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政治力量,说什么:“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采取一致行动的做法,乃是工人运动走向团结一致的现实道路”,并说共产党不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整个过程的“唯一的领导党”。作者在第五节中说:在俄国革命中,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意味着以苏维埃来全部代替过去存在于国家机构中的制度。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在由一种制度过渡到另一种制度的情况下,“也有一定的继承性”。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增大了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人阶级逐渐从质上改造旧国家机器的许多环节的可能性”, 在第六节中,作者说:在许多已摆脱殖民压迫的国家里,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有的国家还没有共产党,民族解放革命是由急进的小资产阶级代表来领导的。这种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政权能够担负起某些无产阶级专政固有的职能。随着革命的社会经济改造的实现,民族民主能够有希望转变为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已解放的国家的革命民主主义政党能够进一步转变成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活动的劳动者的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党。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握思想的脉络:一种哲学拓扑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康教授主编的《当代美英哲学与哲学家研究丛书》的出版,为国内的当代美英哲学研究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也为我们研究当代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转变或革命主要表现在,如今的西方哲学正在化解上世纪初以来逐渐形成的欧洲大陆的现象学传统与英语国家的分析传统这两大哲学阵营之间的对立,哲学家们试图从古代和近代哲学中寻找自己的思想根源,而不是紧随当代哲学的话语展开思想的讨论。我把这种变化称作“返朴归真”。这里的“朴”就是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这…  相似文献   

16.
刘建平 《学海》2005,(1):29-41
在学术史意义上检讨现代思想研究 ,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心得 :“文革”时代的理论框架是“两条路线斗争史” ,继续革命成为历史叙事的元话语 ;而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 ,则发生了向发展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的转换。前者可以说是政治史取向的革命思想史范式 ,后者可以说是社会史倾向的现代化思想史范式。大致而言 ,政治大气候压力下的革命思想史研究总能定一说之尊 ,但经济中心主义语境中对“符合实际与否”的论证就发生了众说纷纭式的分裂 ,尤其是在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及相关联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研究方面 :如有人认为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7.
塔克尔和伍德把马克思与正义链接起来,向世人展现了“拒斥正义的马克思”的形象,从起源处论证了“剥削有理”。而马克思用理性的刀子解剖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用精神的正义能量唤醒无产阶级革命的激情,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赞成正义的革命者”的形象。实际上,马克思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剥削发起冷嘲热讽的正义批判,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正当性给予肯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正义在历史的旋流中不断开显与实现,资本主义是暂时的历史正当性和剥削事实既定的非正义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他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某些特点》一文是以所谓“非资本主义道路”为幌子贩卖修正主义的“和平过渡”谬论的文章。该文分作两篇,分别刊登于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一九六五年第一期和第六期上。本文是该文的第二篇。本文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吹殖民地和半植民地国家可以在民主力量,即所谓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的领导下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而到达社会主义。作者公开宣称:“列宁从未认为,向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过渡的前景必须同无产阶级政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联系”,“断言过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向社会进步道路过渡一定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乃是对列宁所规定的原理的歪曲”。显然,作者明目张胆地反对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否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意义。作者为了论证其修正主义观点,用断章取义的手法,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话大加歪曲,并且宣称,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了所谓“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接着列宁发展了这种“理论”;说什么:“列宁把非资本主义发展看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作者扬言,现在由于出现了新的历史条件,由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影响和帮助,对落后国家来说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大大地扩大了,而且也更加有利了。作者认为: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国家形式是民族民主国家,而这种国家能够对已解放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并说这种国家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还说民主力量,即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可以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他们“能够转到工人阶级的立场、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来”。事实上,作者把这些国家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国家的一小撮上层分子身上,而无视这些国家的人民革命力量,尤其突出的是:作者抹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伯卿 《学海》2002,(5):206-207
东南大学徐子方教授所著《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1 1月版 )一书 ,将文心史识熔铸一炉 ,体大思精 ,为元代史学研究贡献出许多新颖、科学的论断 ,可谓元代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收获。与若干年前出版的幺书仪女士的《元代文人心态》一书相比 ,《元代文人心态史》显示出对发展着的、立交式的而非静态的、截面式的“史”的关怀。该书特别强调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作者将元代文人心态史看作自蒙古贵族入主中原直到被推翻退回漠北为止一个完整的文人心路历程 ,以元灭金 (1 2 3 4年 )、灭宋 (1 2 79年 )利广…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多次提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