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志阳 《法音》2021,(1):28-32,33
虚云老和尚(1840-1959),俗姓萧,法名古岩,字德清,是近现代的高僧,对佛教在近现代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目前学术界对虚云老和尚的研究分布在多个领域,如侯坤宏《证悟与契入——对现代四大高僧修持观的观察》[1]、欧阳镇《虚云和尚看话禅的特点》[2]等,着重于考察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宋颖、曾衍桃《禅诗与生态:虚云诗偈中的生态观》[3]、党晓龙《虚云大师诗歌创作特征析论》[4]等,则从虚云老和尚的诗歌创作来研究其禅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研究》2001,(4):48-48
五台新闻佛学研究深入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反动本质崔正森(1.3)云门宗禅诗研究吴言生(1.8)慧瓒禅师的宗系和思想徐文明(1.16)玄奘顶骨今何在陈景富(2.3)深入批判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反动思想崔正森(3.3)放下执著的正与邪张增祥(3.13)清净佛性与本来无一物吴 强(3.15)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王宏利(3.18)李洪志伪“法轮功”的要害是“灵魂不灭”崔文魁(4.4)论“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真谛恒 毓(4.9)五台佛学清凉寺佛教简史崔正森(2.7)历代皇帝与五台历史上到过五台山的皇帝王志超(1.22)五台高僧五台山最早的《华严》论师灵辨肖 雨(2…  相似文献   

3.
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沙门慧祥陪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高僧释迦密多罗礼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其后撰写了《古清凉传》一书,这是一本有关五台山佛教的最早专著。书中指定了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叙述了五台山早期佛教的发展沿革;记录了有关...  相似文献   

4.
2002年总目录     
《五台山研究》2002,(4):48-48
五台规划五台山佛教界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经验王毅鸣 ( 1 .3)全面提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品位白俊章 ( 2 .3)会议论坛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任继愈 ( 3.3)实践“三个代表” 发展文化产业申维辰 ( 3.6)在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题报告李玉明 ( 3.8)全面提高五台山的文化品位白俊章 ( 3.1 0 )加强研究开发 努力创立五台山学 积极推进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早日成功崔正森 ( 3.1 4)佛学研究天台智者的内外之判韩焕忠 ( 1 .7)晚明佛教复兴的特点及倾向夏清瑕 ( 1 .1 2 )略谈《坛经》的心性论阎孟祥 ( 1 .1 7)试论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丙寅年孟冬之月,我趁赴江浙进行学术考察和参加《西游记》讨论会的机会,以《五台山研究》使者的身份,瞻礼了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普陀山与五台山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亲缘关系:相传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萼第三次来华学法取经,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迎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取道明州(今浙江宁波)下海乘船回国。行至普陀山莲花洋,忽遭风浪所阻。慧萼以为观音菩萨不肯东去日本。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是世界上鲜有的灵山圣境。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就被《杂华》唱为文殊大士的演教之区。文殊大士的般若之智为五台山佛教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当今圆照寺的高僧妙空就是五台山佛教的著名僧医,也是《五台山研究》编辑部的特邀研究员。  相似文献   

7.
窥基法师     
窥基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因他二至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所以,《清凉山志》称他为五台山赫赫有名的高僧,还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将门之子窥基(632—682),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出身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广清凉传》卷下),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九岁上逝世。  相似文献   

8.
憨山大师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著名高僧崔正森《清凉山志》卷3曰:“或久栖胜地,道著清凉;或暂入兹山,感通大圣”者,就可为五台山的高僧。憨山大师不仅来过五台山两次,前后住了九年,而且修禅开悟,也是印证于五台山;他不仅研究宣传了五台山的佛教,而且也保护了文殊...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是享誉国内外的佛教圣地。唐代时五台山佛教达到鼎盛,寺庙林立,高僧倍出,“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因此并有许多国内外的僧人前来巡礼弘法,特别是吴越之地的天台宗九祖湛然、华严宗四祖澄观等高僧至五台山弘传天台教义与华严宗旨,从而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兴盛发展。五台山也有好多僧人至吴越参访弘法。这种相互交流为两地的佛教文化丰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禅宗史上,赵州从谂以其禅机玄妙,辩才无碍,被誉为“赵州古佛”。其玄言法语斩断葛藤,直下承当,天下参禅学佛者无不悚然信服。形成风靡唐宋、独步一时的“赵州门风”。赵州一生行履,曾九游圣地五台山,为五台山禅宗丛林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凉山志》卷3《高僧懿行》特为赵州辟传,列为五台高僧。赵州行履赵州(772—897),唐代禅僧。曹州郝乡(山东菏泽)人,一说青州临淄人。法号从谂。幼时性情孤傲不介,“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宋高僧传》卷11)。于曹州扈通院(一说青州龙兴院)出家,从师披剃。受具足戒前,听说普愿禅师道化翕如,言满天下,便赴池阳(河南南阳)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以来,至五台山朝山拜佛的僧侣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禅门五宗的“中兴之祖”虚云和尚。虚云和尚(1840—1959),俗姓萧,名富民,湖南湘乡人。19岁出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首座披剃,列于临济宗门下,法名德清,字古岩。翌年,从涌泉寺方丈妙莲受具足戒,法号演彻。虚云是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至陕西终南山嘉五台后狮子岩,结茅以居时,以其地幽辟,杜外干扰,改的别号。虚云和尚自出家之后,就修苦行,磨练毅志,读经论,领会义理,修禅定,明心见性。一生以光大宗门、续佛慧命为己任,百余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2.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相似文献   

13.
道宣(596—667),唐代僧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因常住终南山研究、弘传戒律,世称南山律师。《清凉山志·高僧懿行》为其立传,云:“律师尝游清凉。《广清凉传》卷下亦载道宣至五台山,曾在中台弘律传戒,下山后亲自宣传五台山灵迹,对整顿五台山宗风,使五台山原有律学转为律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次后,五台山便成为中国北方著名戒坛。道宣,作为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14.
敦煌文献中散藏有《辞娘赞文》写卷9份、《五台山赞(文)》写卷16份。敦煌写卷《辞娘赞文》有单写本和连写本两种形式,其连写本则与《五台山赞文》抄录在一起,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辞娘赞文》敦煌连写本的文献梳理、内容述要和隐喻诠释,可以管窥以文殊菩萨信仰为核心的五台山佛教信仰在9世纪至12世纪之剪影。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研究会形成一门专门学问——五台山学吗?任继愈先生的入室弟子、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五台山研究中心主任崔正森研究员对此深信不移,他和他的同道多年来推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就是为此付出的努力。这些成果包括《五台山佛教文化》、《五台山佛教建筑艺术》、《五台山宝塔研究》、《五台山与亚洲佛教文化》等数百篇论文以及《五台山游记选注》、《五台山诗歌选注》、《五台山楹联牌匾集锦》、《五台山碑文选注》及其主编的《五台山文物集粹》、《五台山诗文撷英》、《五台山(传)(志)选编》、《五台山旅游览胜》、《五台山画册》、《山西寺…  相似文献   

16.
近代影响佛教发展的大德有很多,但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虚云和尚与太虚大师。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虚云和尚则从信、解、行、证的角度,为后之来者留下了宝贵而根本的实践财富,是佛教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曾多次“巡幸”五台山,对此,肖雨同志在《清朝诸帝与五台山》(载《五台山研究》1986年1期、2期)一文中,有着很生动和较详细的叙述。不过,肖文认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台山台麓寺、菩萨顶皇帝行宫  相似文献   

18.
道宣的《续高僧传》编撰时,五台山有关文殊菩萨显化的灵异故事已在民间和僧界有了一定的流传。据文献分析,这些故事应该是华严信徒的宣教所为。《古清凉传》收集了这些灵异故事,并努力证明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而《古清凉传》的编撰以及会赜、惠祥多次奉敕赴五台山“检行圣迹”和朝拜活动,实出自武则天的授意。她登基后极力推崇文殊菩萨,借此把五台山塑造成国家层面的佛教中心,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日渐名扬天下。因此,武则天实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确立的始作俑者。她对文殊菩萨早期的崇奉以及五台山安舍利建塔,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大唐的佑护,个人性质突出;掌权后对华严宗派的重视,扩大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影响等行为,则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圣地之首。“昔人颂字内灵奇之境,恒言五岳之外,复有三山。盖谓五台、峨嵋、普陀也。三山皆因佛迹显,而五台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故得名独盛。”(《敦煌石室遗书》)五台山在我国的佛教名山中之所以“得名独盛”,地位最高,其要者有三:第一,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演教道场,而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乃并称佛教中的“三大士”,其中又以文殊菩萨的地位最高,因而五台山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声名也就最为显赫。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圆仁,在唐文宗时以“请益僧”的身份来华参学,曾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参观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后逗留将近两个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不仅大量记叙了唐代中国佛教的状况,也对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实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