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寓言四题     
秒针向时针问道:“朋友,我为何需要经过3600次不断地磨砺,才能促使你成功地跨越一小步呢?”  相似文献   

2.
正过多的欲望会让生命的能量过早耗尽。有研究人员指出,挂在墙壁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会停在刻度盘中"9"的位置上。原因是"9"这个位置,秒针受到的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即是说,钟盘"9"的位置,由水平线开始向上"翘",秒针遇到了"陡坡",不得不"停摆"了。  相似文献   

3.
论“逻辑在先”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曾经指出要进入并研究哲学"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1];柏格森更为明确地讲"研究哲学,就在于扭转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2]进而言之,这一扭转乃是进人哲学研究的"门槛",只有跨越了这一门槛,才有可能登堂入室.这一门槛就是:从时间在先转向逻辑在先.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革命,其直接后果是民族交往向世界交往的跨越。世界交往具有三大空间效应:一是世界交往的时空转换效应。世界交往成功地实现了"用时间换取空间"和"用空间集约时间",推动了资本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创造了资本文明的奇迹。二是世界交往的"空间剥夺"效应。世界交往把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扩展到整个世界,成功地实现了对落后民族、国家的"空间剥夺"。"空间剥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重要视角和内容。三是世界交往的空间解放效应。资本空间解放虽然创造了文明奇迹,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现代性有着自身的历史局限。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空间解放的主体力量,进而颠覆资本空间、解放劳动空间。劳动空间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经文:马可福音1:15a 时机成熟了,上帝的国快实现了!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每小时有六十分钟,每分钟有六十秒。 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谁也不能拉住时针,不让它跳动;谁也不能按住了日历,不让它翻过去。就算他能拉住时针,按住日历;但是时间还是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6.
生气的理由     
塞车严重,仍亮着红灯,时间急迫。你烦躁地看着手表的秒针。终于亮起绿灯,可是你前面的车子却迟迟不启动,开车的人正在发呆。你愤怒地狂按喇叭。那个人似乎惊醒了,仓促地发动车子。而你却在几秒钟前还陷于不快的情绪之中。  相似文献   

7.
张合安 《天风》2004,(10):8-9
在生活中,失败并不可怕,若你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失败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使生命的"刀"更锋利些,你就当勇敢地面对失败的磨砺。  相似文献   

8.
对本真时间的探索一直是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话题。柏格森的"绵延"观念一经提出即占据了法国学界的主导地位。随着巴什拉《瞬间的直觉》的出版,"瞬间"摆脱了其总被视为时间之局部的常识印象,并作为"垂直向度的时间"得到了彰显。通过与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的时间观对读,这种垂直向度的时间能够与此在的时间性"对接",从而真正完成从"虚假"到"本真"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正1.关掉"即时通知"。加拿大多伦多"三步成功"咨询公司效率专家路易斯·肯尼迪建议人们,每天关闭几次看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站的消息通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中的分心。2.缩短一次性工作时间。路易斯·肯尼迪说,长时间连续工作会导致效率下降。如果你在工作中不允许自己有一些"自我时间",你可能无法最好地  相似文献   

10.
1350多年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过时间长河的磨砺,逐渐形成了与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广泛联系又别具风格的一种新文化景观——中国伊斯兰文化,其发展有三次高峰期: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先贤们创造了汉文译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历史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帝制终结的1912年,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以及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些时间节点,一方面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变化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又多少遮蔽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某些共相特征,使人们不易见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其中最难逾越的是1949年这一分水岭,它又和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的学科畛域交织在一起,使情形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跨越时间界限、突破学科畛域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并作了有益的尝试。哈佛燕京学社为此举办以"再思1949年分水岭: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对话"为主题的工作坊,邀约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十余名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围绕相关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方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鉴于工作坊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为扩大跨时段、跨学科研究路径在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特将会议纪要完整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化",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第一次指出了时间以及空间对于人类知识的奠基作用,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知识的基本形式,引领着人们对现象世界的认知和叙述。时间与空间的这种先验奠基的作用,典型地体现于西方现代人类学中:在西方殖民主义时代的人类学话语中,时间以隐秘的方式无所不在,它与其说是标示光阴流逝的度量,毋宁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特别是当它与空间并置的时候,更显其复杂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人类学家跨越空间的阻隔,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域,跨越的不仅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时间的距离。本文试图分析人类学的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三大范式…  相似文献   

14.
人气     
正世上的气,从大原则上说,有三种:地气,空气,人气。地气是热的,在深层里藏着。遇着水,水成温泉;遇着煤,煤会自燃;遇着缝隙,更了不得,要地震。空气是天空和太空里的气,是冷热交加的。但我们仅能享受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我们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呼吸,需要雨,需要雪,甚至需要风霜磨砺我们可怜的意志。但可悲的是,我们"伟大"的人类承受不了太多的空气,承担不了太多的霜冻、雨灾、雪灾。我们热爱地气和空气,但不敢多爱。人气也分三个等级。最基本的是人和。人和是修养,有修养的人有人缘,像那句广告词说的,人气旺旺。第二个层面叫骨气。  相似文献   

15.
个人外在形象是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的外在形象是形象设计的最高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则需要实现从遵守礼仪、扬长避短到结合个人色彩与风格的三重境界的成功跨越,这样才能打造出完美而又不失个性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16.
正影印本《古兰经》,是国家民委和青海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三五"重点项目,是青海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之一。影印出版这部珍贵的《古兰经》,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的讲话精神,让这部千年《古兰经》继续见证中华民族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更好地发挥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存在论揭示,时间是显示存在的内在形式,此即"存在-时间",它是"自由时间"的基础,人在其中面向未来筹划并实现自身的各种可能性。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控制事物的时间节奏,"存在-时间"转化为"技术-时间"。"技术-时间"使时间摆脱存在与空间的束缚,时间演变为独立的"核算单元",以适应现代化和资本运行的需要。"技术-时间"为"劳动时间"或"工作时间"奠定基础。时间技术经历了从"时钟时间"到"自决时间"的现代演变,"自由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不断加深。人们需要从存在论的维度反思时间技术,现代政治哲学探索自由等基本权利时需要加入"自由时间"维度,以扩大公民的"时间福利"。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需要创新,但创新的标准与尺度常常难以把握,在与现代社会接触、融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恰当的传承方式会破坏"非遗"的精华之处,对此需要探索出两全的方法,即保持传统文化内涵又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台湾艺术剧团"汉唐乐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创始人陈美娥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以南音为基础将其运用于古典乐舞,巧妙地吸收各类艺术形式的"非遗"基因,成功地为现代人展现出宫廷雅乐的盛世风貌。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滋味     
于海燕 《天风》2006,(11):29
捧着打开的圣经在屋子里踱步思索,抬眼向楼下一望,却有婚礼的车长长驶来,感谢主,这乃是喜乐的事。但人生也有磨砺。不知欢乐中的新郎新娘, 可也经历过生命中的磨砺,可也设想过以后的日子中可能会有的磨砺? 从前不识难滋味,但丈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 还有小女的事情,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使我品尝了人生艰难的滋味。流泪、焦灼、心中的无助,竭力地祈求那样的滋味,乃是每个生在世上的人都要经历品尝的,生命的滋味不是甜的,却也绝不是苦的,乃是咸  相似文献   

20.
体育也幽默     
点评:已经跌倒在地的人帮不了正在倒下的人。已经越狱成功的人可以为狱友捡回落在高墙上的球。点评:运动员的创举都在运动场上,而这位运动员却以加铺穿越床架睡觉为"创举"。掩卷而思,也颇悟其道:此"举"实可谓独"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