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得到彰显。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一人心(灵窍)一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与天地万物的运作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 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心如明镜台     
禅宗公案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祖曰:“汝作此偈,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相似文献   

3.
李文烛《悟真篇直注》丹道药物理论之特色在于其对药物性质与采药时机的论述。李氏认为"晦前朔后、每月之首尾"为"一阳之气萌动之机",主张在晦前朔后采取真铅真汞(先天大药)。他认为日月交会前后所生起(或采取)之真铅真汞实质即是"一念不起之清净心"。将此真铅真汞,送入玄珠,即名炼丹。书中玄珠又是清净心(心华)的代称。因此,所谓"真铅真汞,送入玄珠",本质上即是"以心炼心"。修真者在晦前朔后,于身内静守一念不起之清净心,于身外按期采取彼家之清净心,以彼家未生之心,炼吾身未死之心,心华凝结,即得涅槃妙心,便为出世之人。  相似文献   

4.
丹道内景谈(之一)田诚阳性命双修之道,乃天人合一之绝学。其道易简,其理易明。惟非真履实践,究竟不知冷暖。故对丹道内景,不可不探求印证之。惜诸丹经,历来略谈内景,令人感到道海茫茫,无从取证,甚至有望而却步、退作他求者,此"道不轻传"之旧弊也。仆本不敏,...  相似文献   

5.
清凉山碑记     
清凉山碑记琰山西代州五台县清凉山,神京之右臂,佛菩萨度化众生显迹之福地也。山中兰若精蓝百余所,灵迹奇踪不可殚迹。黄教为诸藩部倾心信仰,进关朝山顶礼者,接踵不绝,诚中华卫藏也。我朝肇基辽沈,国号满州,而兹山供奉曼殊师利,同声相应,此中因缘真不可思议矣...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奇经八脉在道家修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什么是奇经八脉呢?究竟奇经八脉是如何循径的呢? 北宋张紫阳《八脉经》中称: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矫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矫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晚清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指》指出:每日清晨早起,先行八脉之气,闭口鼻气,心意先由生死窍起,一吸由尾闾关升至头中为督脉;二呼由前任脉降至生死窍;三吸由生死窍上升至■穴为带脉,双分至背后双腰眼,双上双膀凹定住;四呼由两膀双走两肘…  相似文献   

7.
龙虎山宣言     
正道教(上日)在行道以立德,济世而利人。昔黄帝问道,太上传经,天师设治,重阳东行,莫不体大道之玄妙,行上德之至善。当今时代,科技昌明,人心思善,同时自然、社会、人文疑难倍增。为今之计,应立足当代,弘扬传统;凝聚道门,同畅玄风;互尊互信,存异求同;息纷止争,合作共荣!时甲午孟冬,天师祖庭,碧水丹山。海内外仙客云集,东西方群贤聚会,秉丁亥谈经之余韵,续辛卯论道之嘉音,闻至道于福地洞天,复玄鉴以澡雪精神。扬诚信之去伪葆真,  相似文献   

8.
真主独一至尊至大朱月山《天方典礼·真宰篇》“维皇真宰,独一无相,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注文是:“太空冥冥,有真宰也焉,独一无二也。无相至妙,难以言喻也。凡有匹偶,或可言喻,皆受造之物,非造物之主也。天地万物,皆有匹偶,皆可言喻,皆真宰之所造化者也。真...  相似文献   

9.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10.
洞真古观在广东省南雄县城北雄庾公路旁,距韶关市一百三十公里、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洞真古观建在梅岭南麓之翠屏山,方圆几百公里仅此一间道观,原系藏经之所,不少隐士在此研读经卷、研注经书。岩上石壁刻有“万福洞”三个大字,落款“大唐吕岩书”(即吕纯阳祖师手笔)。洞真古观建于此。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到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获赦北归,路经翠屏山麓,宿于洞真古观。他与道人一同游览翠屏山及梅岭,并为八仙洞题字“诸仙岩”三字,刻于洞上,至今尚存。他还题诗多首于观内,如:  相似文献   

11.
(1)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横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中日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也。  相似文献   

12.
青的颜色     
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与色彩有了许多的接触。了不得,原来色彩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其渊源之深,学问之厚,原理之奥妙,真不是只言片语可以尽传的!  相似文献   

13.
道教修炼唯以内丹为要,内丹修持如何也少不了药物。丹经子书对药物之重视,谓之为“金丹之根基”,但又恐泄露天机,往往用以隐语,其比喻之众多难以尽述,这些喻言曾使多少学人止步,炼士误途。不明真正的药物,丹道则无从下手。药物究竟是什么,金丹究竟在何处,历代以来修行者莫不苦苦求索,以期达于仙道,道果有成。虽上阳子早已言明:“此般真铅,家家有之,人人见之……”,但执着于丹经文字者不在少数,多以心肾为炊离,肝肺为龙虎,精液为铝汞……“认真经书之喻言,埋没古人之本意,或流为闭丹,或误为炉火,或执其色身,或着手空…  相似文献   

14.
吕祖师所著《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为道家修炼之重要丹书。字诀为太乙门太清天目功的主要功法之一。不仅可培养看气光和特异功能,而且是启开“天心”的钥匙。能否启开“天心”,是修炼太乙大道之关键。 《太乙金华宗旨》第一章为天心章。吕祖师曰:“天心者,三才同亶之心,丹书谓之玄窍是也。人人具有。贤哲启之,遇迷闭之。启则长生,闭则短折。”这里明确指出,“天心”就是“玄窍”,人人具有。正如上浣金盖山人闵一得在为《宗丹》所作的  相似文献   

15.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2,(2):1-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德经》四十一章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让王》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6.
敢将教务议群贤,盛则金莲开万朵,春为原不兆绝作,万事革新新继旧,五祖七真道失传。衰临一脉竟无泉。尚静还次参动缘。近新化旧旧重玄。来渴群贤善葆光,刘尊黄老成强汉,只恐奢华遇左道,朴如不解难成器,惟鲜大胆著文章。李重玄元昌大唐。故施纯朴镇中方。脆薄义怀易损伤。纯朴无为清静身,能明七体三分用,道运固随时运转,先贤立教为端正,须知体用两全神。始识一生万化因。玄风应挽右风沦。大海航行要问津。欲把玄风正世风,善为不善当师鉴,此是主门真窍妙,而今锻练须名匠,世风乐可证玄功。不善善为鉴圣容。柜知世法更圆融。练就金刚壮世雄。一89…  相似文献   

17.
<正>其实庄子所持为形神兼养而以养神为主的养生理念。生命之善境,就是要身、心自由,形、神清畅。"养生主"三字,就是讲养生的这一主旨。历代对《庄子·养生主》篇之文本、义理、文化、艺术阐释者甚夥,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不少精彩之论,也有不少疑点。本文就其所涉之解题、警句、寓言、结构及相关之文化艺术问题加以梳理、辨析与评议,希望能进一步深化此篇之探究。"养生主"如何解"养生主"三字应作何理解?主要有两说。  相似文献   

18.
"真"作为王国维词论思想"境界说"的核心,已为学界所认同,但"真"的概念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解释。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研究文本,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真"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指创作主体之"真"和描写对象之"真",还包括文如其人之"真",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9.
思孟五行说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非十二号》对子思、孟轲的批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抵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于思唱之,孟柯和之,世俗之沟犹音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河之罪也。”这里的“五行”,苟子没有明言是什么。唐人杨惊释为“五常”,是为五种德行,即仁义礼智信。从章太炎开始,人们对苟子的思孟五行说提出了许多新看法。章太炎、郭沫若、范文澜。杨荣…  相似文献   

20.
刘德仁,道号无忧子。道教著名流派——真大道教的开山真人,他生活于宋金隆替之际,金皇统二年(公元 1142年)创立真大道教,一生弘道三十八年,在中国道教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承前启后的大德高士。真大道教立清规戒律九条,将佛教思想特色融摄教理之中,“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者”①。有金一代,道教的发展出现重大变革,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是道教中兴的转折,金代朝廷尊崇道教,“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自奄有中州之后,燕南燕北皆有之。所设道职,于师府置司,正日道录,副曰道正,择其法篆精专者授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