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方有的书评说,沙夫作为“社会主义世界一位重要的知识分子”,在这部书中探讨了有关“人的幸福、自由和职责一些永恒的问题”。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分四章:1.存在主义对大众的魅力;2.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批判;3.个人问题;4.存在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部分是人的哲学,分五章:1.人的命运——哲学的对象;2.生活的意义;3.自由与历史的必然性;4.道德的职责与政治;5.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哲学的  相似文献   

2.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借鉴.受其影响,部分学者在复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口号下,相继完成了道德哲学与历史哲学转向.其中,既包括他们从克尔凯郭尔的"个体生存""激情选择"以及"内在自由"等概念出发,对当时被官方马克思主义遮蔽的个体性伦理责任的凸显,又涉及他们在个性伦理学基础上,通过挪用克尔凯郭尔的"瞬间生成""永恒片断"与"可能运动"等范畴,对彼时东欧社会主义实践中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片面理解为对必然规律的批判.据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就在马克思的经典论断之外,以存在主义视角重构了现代性宏大叙事关于人类永恒福祉得以实现的传统路径.值得一提的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向无疑是相关学者对战后及至斯大林主义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近二十年东欧社会主义探索历程进行反思的结果.而在马克思主义与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的博弈中,他们的思想旨趣从马克思主义向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嬗变,又勾勒出东欧社会主义探索的复杂心态历程.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以来,以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思潮的基本趋向,是在反对机械论、宿命论和实证主义的口号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化”和“本体论化”,而基本内容,则是通过制造“实践哲学”和“存在哲学”的对立、“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哲学堂》20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本质上和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初是以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为中介经由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来完成的。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共有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非一帆风顺,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将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它要求我们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关系,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各流派的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更新其内容改变其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超越与回归:斯大林与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 ,斯大林和卢卡奇引人瞩目。斯大林曾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然继承者和集大成者 ,其哲学思想曾被定为一尊 ,并构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卢卡奇曾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叛逆者和“理论上的修正主义者” ,其哲学思想曾被指责为“企图取消唯物主义来阉割辩证唯物主义” ,后又被称作“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2 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成就” ,并由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本文拟就斯大林和卢卡奇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观点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 ,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本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文学等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剖析。作者指出,萨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萨特所宣扬的抽象的个人、自我意识、自由选择、绝对自由是超时代、超历史和超社会生活条件的;而“行动哲学”和无政府主义则是他的绝对自由理论的孪生子。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是他文学作品的思想支柱、灵魂,而他的文学作品则是其哲学的形象化、具体化,二者互相补充,互相生发。萨特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萨特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分歧,指出两者是根本对立的,那种轻率地断言萨特是“属于无产阶级的”、是“高耸的里程碑”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编委会、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联合发起,于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长春召开了斯大林哲学思想讨论会,会上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问题;二是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问题;三是斯大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问题。现先将其中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情况发表于后。  相似文献   

8.
柯尔施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的重大误读是关于哲学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凡是柯尔施看到哲学的现实性、批判性并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来恢复其革命性的地方,恰恰是马克思看到哲学的非现实性、非革命性、非批判性并进而拒绝将自己的学说限定在哲学之中的地方。柯尔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直接动因是为了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但他的做法恰恰使马克思主义丧失了革命性。  相似文献   

9.
陈祖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苏俄与中国存在着这一哲学发展的主线,它与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进程相伴而行。列宁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斯大林的形而上学与教条主...  相似文献   

10.
论存在主义     
P.富尔基埃(Paul Faulquie)所著《论存在主义》一书,系统地、通俗地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同哲学传统彻底的决裂是整个存在主义的标志。在十九世纪以前,古典哲学始终把本质放在首位,而存在主义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的理论。存在是与本质相对而言的,所以作者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介绍了本质论哲学,即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神学本质主义;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和科学主义的概念本质论;胡塞尔的现象本质论。接着,作者以比较大的篇幅,在第二部分里,陈述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有多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尽管这样,存在主义各派仍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一般把“存在”理解为人的个人存在,只有人才具有存在,物并不具有存在,而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能不能把存在变成现实,取决于人自己。存在主义者认为真正存在的只有这样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自己,他自己创造自己,他是自己的创造。作者大体把存在主义分为两大类:以萨特尔等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和克尔凯郭尔、G.马塞尔、雅斯贝尔斯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也谈到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存在哲学。作者还认为,在整个存在主义运动中,有一些哲学家,他们巧妙地把本质与存在这样两个对立的命题综合在一起,在第三部分里,提到了拉韦尔(Lavelle)和居斯多夫(Gusdorf),他们一方面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但当他们与本质论取得一致时,又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人的本质,作者把这一派哲学家称为本质论存在主义。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轰动一时的存在主义当今已不时髦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主义极大地改变了哲学气氛,存在主义已为人们所接受,现在西方的知识分子已或多或少地成为存在主义者了。下面是本书的引言和第二部分(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章——存在主义总述——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存在主义哲学引起了不少同志尤其是青年的注意和兴趣。其中一些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人,分析和判断能力较差,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存在主义的消极影响。然而对这种状况应该有正确的估价。应该看到受消极影响的只是少数人。大部分对存在主义有所接触了解的哲学工作者和哲学爱好者并没有受它的影响,很多人通过研究存在主义等现代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回顾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毛泽东、艾思奇在30年代后半期提出的。问题的提出及探讨的规模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和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进程,使之进入一个更加自觉自为的新阶段。回顾这段历史,一是借此纪念毛泽东的百年诞辰;二是为人们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一点启迪。一、问题的提出1938年4月,艾思奇在《自由中国》创刊号上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并作了详细论证。“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称为新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四前后开始传入中国,经历初步翻译介绍(1927年以前)和比较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1934年以前)之后,于30年代中期进入通俗化(即大众化)传播时期。由艾思奇首倡并形成一定声势、产生一定影响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打破了哲学的神秘外壳,使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成为人们思想行动的指南。新哲学大众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很有意义。但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由于其整个并  相似文献   

13.
作者(R.W.Sellars,1880年一)是批判实在论代表之一,美国密支根大学教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的编委,著有《批判实在论》、《进化的自然主义》等书。本文原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65年3月号,译时作了删节。作者说他主张“进化的唯物主义”,“拥护渐进论”,“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有许多共同点”。作者认为,英美经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斗争中的三个主要竞争者。他反对各派哲学之间的斗争,要人们放弃对自己哲学的信仰,彼此“相互滋养”,并且要减少“哲学上的文化隔阂”,创立和追求一种既不属于这三派哲学但又把它们的特点融合起来的哲学。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时,他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歪曲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颇感兴趣。他一方面诽谤和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辩证法的混合”,是按照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思考问题,并且“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另方面企图模糊、取消辩证法同庸俗进化论的界线,辩证唯物主义同存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界线,寻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胡说什么“列宁寻求建立一种实在论”。作者说,存在主义在欧洲已成了流行品,它“作为第三哲学势力起作用”。他认为,存在主义的着重点就是人的状况问题。作者把萨特尔当作存在主义的代表,认为他对于研究这三派哲学“最有用”。他说萨特尔的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然而,他却无意中给萨特尔帮了倒忙,道破了萨特尔伪装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认为他既想避开唯物主义又想避开唯心主义,力求用妥协的办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色勒士的观点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竭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时,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企图在哲学上使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彼此调和、互相融合,并且同现代修正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呼应。  相似文献   

14.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 ,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 ,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 ,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 ,伽达默尔指出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1] 。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 米勒指出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只有一个哲…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人类学转向是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趋势特点。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复兴下的存在主义人类学转向和趋势影响了具体学科的研究路径,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基点、研究内容和方法。"人之主体性"的研究基点、哲学人类学的方法特色、存在主义的伦理阐释方式、对道德主体的价值定位、对道德精神史的认知、对后资本主义社会新矛盾的判断等奠定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存在主义人类学范式的研究基础。存在主义人类学既是当代俄罗斯伦理学阐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史的方法,又是线索。历史逻辑与主体认知相结合的方法,是将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规律与主体观念结合在一起论证道德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基本方法,是当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论原则。在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从人的角度出发,突出人和人的主观性之研究特点日渐突出:它反映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认识中,呈现在当代俄罗斯伦理学家的研究内容里,还表现在对未来发展的道德预测中……  相似文献   

16.
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代表着对他早期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扬弃。虽然萨特尔并没有说,他后期理论是他前期理论的继续发展,但他认为他前期和后期的理论,至少是基本上一致的。一般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哲学,是要把前期的存在主义概念从一种纯本体论的概念改造为一种历史范围的概念,从而在扬弃它们的片面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斯大林化,那儿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较为自由的讨论。讨论的主旨是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化,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内容的贫乏。波兰哲学家L.柯拉科夫斯基是这样说到这个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它是由内容规定的一种学说,而是一种纯粹形式的,由一个绝对正确的机构下达的命令规定的学说,这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 ,成为各种现代思潮的交汇点。这些新倾向的最表面的一致性在于 :通过引入现代哲学及其表述方式 ,颠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那种“原理 +论证”或“论证 +原理”的循环解释和把哲学论文降为宣传手册的粗陋做法 ,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非哲学化”现象 ,恢复“学术性”。这种努力所蕴涵的意义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 ,从其内在的层面看 ,这些新的倾向与其说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哲学化”的反动 ,不如说是对某种危机的反应。这既包括理论自身的危机 ,也包括现实方面的危机。对于这种危机的反思 ,自当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从最初对“教科书体系”的清算 ,到晚近“走近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恢复其自身“学术性”的演进中不断经历着的变化 ,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趋向 ,其一是在马克思思想的原有框架内发现新的资源 ,其二是试图在现代哲学的方法中谋求出路。两种趋向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某种可能空间 ,但也都蕴涵着一些重要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前者或许应当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目的论的统一以及如何将其贯彻到底的问题 ,后者或许应当注意的是如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仅具有丰厚的国内理论资源,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国外理论资源。其中,国外理论资源既包括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受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我们对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资源关注得较多。如今,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持续深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葛兰西哲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典型。它启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要探寻本民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继承与更新,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0.
论坛荟萃     
任平: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形态现代哲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西方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哲学,其不同于近代以前哲学阶段的根本点之一,就是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对于近代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就是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阶段的具体形态和特殊层次的超越.所谓现代西方哲学主流也是实践哲学,是指他们同样纷纷摈弃、拒斥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在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一种主体活动的哲学.除了法兰克福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公开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而外,就人本主义而言,其中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就是以个体化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就科学主义而言,从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新实在论的科学哲学,都是以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建构以实践检验或实验检验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