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广锠先生的“印度佛教讲座”已经在本刊连载了一年多。到上一期为止,方先生着眼于纵向地表述了印度佛教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历史背景、社会根源,至此,本讲座已经转到了佛教的思想内容上来。方先生的本期来稿,跳出了历史叙述的路子,他想向我们介绍佛教的世界观和宇宙论。当然,这是现代人对于佛教理论的一种解读。要以佛教自己的话说,她只是导人除生死惑的学问,戒定慧三学才是她的组织结构。但我们既然生当此世,透过一种西学的方法论眼镜来看待理性层面的佛教,也还是必要的吧。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从寺庙走向社会,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一种共同体原理与社会资源。"人间佛教"作为一种佛教型社会理念,自20世纪初太虚和尚倡导以来,历经几代高僧大德的努力,终成当代中国佛教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及其实践过程中,中国佛教界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建设及社会服务事业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本文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三位佛教思想家的相关理论为中心,梳理并讨论"人间佛教"理论中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观念,探讨20世纪"人间佛教"思想中有益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资源,最终体现"人间佛教"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或"社会资本"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3.
<正> 佛教典籍中有非常丰富的慈悲思想,如佛教的"缘起理论,,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告诉我们有情正报的身心不能离开依报世界。 "慈悲"教义告诫人们要保护动物和植物,当然更要怜悯与自己同类的人。我们从慈善观念的历史渊源出发,来探讨佛教的慈悲理论及及其,是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7)
<正>印顺法师是重要的"人间佛教"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借鉴太虚"人生佛教"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人间佛教"思想。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为中外佛教界的众多领袖所继承和弘扬。在今天,"人间佛教"已经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潮,而且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佛教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实践。我们在这个时候重温印顺法师的著作,观察当前佛教的新开拓,不仅会加深对传统佛教的理解,也有  相似文献   

5.
正《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佛  相似文献   

6.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第三节 初期佛教的分期 为了对初期佛教作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将它进一步划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日本学者中村元。他主张在初期佛教中划分出一个“最初期佛教”,称这是释迦牟尼及其直传弟子的时代。我们知道,在现存的佛教典籍中,究竟那些典籍才是初期佛教时产生的,这是佛教研究  相似文献   

8.
唐代时五台山高僧对佛教音乐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曲谱、歌辞和固定仪式,还有了一支规模宏大的佛教音乐队伍。其特点是:法事仪式集体化,法式仪规程式化,词曲结合规范化,佛教歌曲专业化和艺术化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佛教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考察,即:印度大乘佛教的“二谛”理论、印度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二谛”理论的主要区别、二谛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二谛”理论在佛教发展史上的主要作用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佛教教义中包含了丰富的慈善思想和理论。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缘起法是佛教慈善理念建立的理论基石,慈悲心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主导核心,业报论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规约,布施观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践行路径,福田说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依归。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佛教四众弟子创建济贫救世、积德行善、利乐有情的慈善组织的理论支柱,也是佛教徒及信众完善人格、成佛得道、涅槃寂静的精神依归,更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过去是、将来还会是中国文化的润滑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并且给出了理论的说明。为什么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的文化价值或文化功能,究竟如何表现?本文旨在立足当代中国,讨论佛教的文化价值。一、"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难题什么是"文化"?实际上存在不同语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典籍与现代西方文献里,该词有不同的内涵。然而,这两层不同的内涵同时蕴含在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概念里。  相似文献   

12.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台湾高雄市佛光文化,2014年12月出版)分为四卷。卷一题"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包含三篇长文,分别讨论星云大师在现代人间佛教近百年发展历史以及元明六百年来汉传佛教革新、转型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前者题为"从太虚大师到星云大师:现代人间佛教的倡导与创立——二十世纪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展开历程的一种解释模式",从人间佛教理论构建及实践运作两方面考量,探论了太虚、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开展的关系。作者认为太虚大师在20世纪上半期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方向性理念以及人间佛教建设的  相似文献   

13.
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的现代化是佛教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佛教如何实现现代转换,佛教理论的创新无疑具有更为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吕(?)先生通过对佛教人生理论的分析与总结,明确批判了历史上三种不正确的佛教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佛教“即世”而又“超世”的积极人生理论,明确指出佛教人生实践的立足点是去苦求乐,从而为佛教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人间佛教建设也做出了自己突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印度禅修理论上,现代学者多从印度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四禅理论出自佛教之前的主流禅修。本文认为,虽然佛教禅修思想是在古印度主流禅修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某些术语及含义也借鉴了主流禅修理论,但佛教禅修理论形成后也对主流禅修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四禅结构的形成是佛教自身的创造,唯佛教独有,四无色定可能是从外面借来的。这二者的影响不仅是主流禅修对非主流佛教禅修的单向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太虚大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佛教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主张,创立以人生佛教为核心的现代佛教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发动中国佛教改进运动,进而将中国佛教推向世界,以求中国佛教的振兴,重新恢复中国佛教的世界地位。尽管太虚大师生前所发动的佛教改进运动多次遭受挫折,但他所创立的人生佛教理论和启导佛教改进运动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不朽的,因而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现代佛教的奠基者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6.
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不仅是现代人间佛教一位卓越的倡导者,也是现代人间佛教一位卓越的创立者。为了说明星云大师在现代人间佛教发展上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当代人间佛教的继续前行总结经验,本文分别从系统建构人间佛教思想理论,深广推进人间佛教实践事业,创建高素质规模化的人间佛教僧团,积极发挥佛教信众主体性作用,倡导对全体佛教文化、知识、信仰的整合,成功推进佛教现代化转型发展,大力拓展佛教的国际弘法空间,努力以佛教加深两岸社会民间的友好交流,引领台湾现当代佛教的健康走向,启迪大陆佛教今后的改革和发展这十个方面,予以了系统和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闭幕词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副会长天台宗总务院长田云德尊敬的韩中日佛教诸位领导:再过几年,我们就会迎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时,时代赋予我们佛教徒重大的使命和任务。为完成这一佛教共同的重大使命和任务,我们韩国、中国...  相似文献   

18.
所有同处于生、老、死的同修们:由于演讲时间只有短短一小时,以下我就择取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做个重点报告。一、由于禁止对原始教法做任何废除或修改,只容许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确的说法,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纯正佛教教法的部派。谈到上座部佛教的第一项特色之前,我们必须先认知,不论佛教有多少宗派,各派都有从初期到后期的经典,而这些经典是由不同的经论权威因应环境渐渐添增而成。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毋需证明。至于上座部佛教,有一项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我们无权删除或修改佛陀在经典中所说的任何教法,虽然佛陀于将入…  相似文献   

19.
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十二世纪期间,佛教形成了整个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西藏通过佛教,也与印度发生了接触。佛教对于西藏文化的发展,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公元八世纪到十二世纪,印度一批卓越的大师去西藏宣传佛教。西藏松巴堪布的《如意宝树史》向我们提供一份很长的印度大师的名单。他们访问西藏弘扬佛教,并参加了西藏的佛典翻译工作。布敦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访问西藏的大师名单。根据达斯  相似文献   

20.
一、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按照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说,印度佛教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数、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中观、瑜伽、密教之分;传到中国又先后形成天台、三论、唯识、华严、禅、密、净土、律八个宗派。我们要探讨“真如”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大乘佛教各派的思想体系。因为各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真如”的看法也就不一致。玄奘的及门弟子窥基(632—6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