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亚军 《哲学研究》2012,(1):69-77,127,128
继奎因、罗蒂、普特南之后,当代实用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布兰顿的语言实用主义①是新实用主义的最新代表:它用理性建构的方式,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将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一种更加精确的哲学语言展示了实用主义的当代学术价值。本文旨在阐明布兰顿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李红 《世界哲学》2005,(6):13-15
罗伯特·布兰顿是当今美国哲学的后起之秀,他的代表作《清晰阐释》(1994)被誉为"理论哲学中的里程碑"、当代语言哲学中的哥白尼式转折.本文参考了西方哲学界对布兰顿的评价,简要介绍了布兰顿的学术历程和学术贡献,把布兰顿的基本主张概括为推论性实践的三个论题,即理性主义论题、实用主义论题和推理主义论题.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在本文中系统评价了布兰顿在《清晰阐释》中所阐发的语言哲学,称之为理论哲学中的里程碑.哈贝马斯认为布兰顿在形式语用学与推理语义学之间实现了富有创新性的关联,清晰地阐明了自我理解.这里选录的两节首先在总体上描述布兰顿方法的特征,讨论了他将形式语用学和推理语义学的富有创新性的结合,其次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对我们言说的内容要求客观有效性--此问题被布兰顿视为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倪梁康 《世界哲学》2007,(4):61-65,101
巴别塔之前与之后的人类语言状态的关系,可以称作单数的语言与各个具体的民族语言关系。如果语言与世界观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甚至语言就是世界观,那么意识形态之差异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语言差异的问题,那么各个民族语言就应是决定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即民族的心智和文化特性的东西,而人类共同的语法结构就应体现出人类的共同世界观,即人类本性,它是决定人之为人的东西。但“世界观”在这里并不一定是指关于世界的思考内容,而首先并且主要是指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5.
周靖 《哲学分析》2023,(6):100-109+192
信任的知识论中的一项重要争议在于,信任仅是个体对待彼此的态度,还是一种对我们的规范要求?布兰顿的信任理论引入了对信任形成的历史性分析,指出信任是经过社会形式的变迁而最终形成的一种规范的、伦理要求。只有在个体对待彼此的“规范态度”和个体在社会中占据的“规范身份”之间实现真正制衡的后现代社会中,个体才能基于对彼此的信任建立起真正的共同体,进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信任,因此成为一种理解和对待彼此的元伦理态度,只有基于信任才能理解何谓信任,以及为何信任。这一回答在解释信任的伦理特征的同时,也能为信任的知识论问题提供一种不同的解。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庄子思想中的地位来看,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修炼术。因为语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在《庄子》中,最能表现庄子哲学精神的非"游"莫属。"游"不仅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庄学气质与精神,更表现为一种游移不定、变化无形、天马行空式的写作风格,而梦境、醉酒以及神话,则是展现庄子之"游"的最佳载体。正是这些特殊场景的出现,加强了庄子颠覆传统与活化语言的文学力道,同时也展现了庄子从苦难与无奈的世界中挣扎的努力,即他试图以一种"游"的态度来消解现实世界的苦难,实现精神的提升,并促使由人向天、由物及道的转变发生。  相似文献   

7.
幽默在语言应激中的防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应激是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幽默则是一种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对语言应激及其消极影响、幽默在语言应激中的防御功能加以论述,并指出幽默修养在现代生活中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峰 《世界哲学》2016,(5):72-82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之成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人类语言是一维符号系统,但世界是四维的,因此语言难以有效地记录事物的时空结构信息。人类大脑中的表征系统很可能是多维而非一维的。人类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在大脑间传递对世界的多维表征而不是用一维符号序列去表征世界。分析哲学中的所谓语言转向夸大了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幅关于人类认知活动的不真实的图画。  相似文献   

9.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美学,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命题。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用户通过外形理解产品的功能,产品应当自己会"说话",告诉用户它有什么功能、怎么操作,让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准确、安全、健康地使用产品,这样才能使符号元素代表的观念、意义、信息有效快速地得到传递。  相似文献   

10.
宋伟 《哲学研究》2012,(3):73-78,123
<正>自17世纪以来,随着西欧诸国尤其是英国的商业、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各种日常语言、甚至包括当时主要用作学术语言的拉丁语的不完善,如语法结构的不规范、语词意义的不清晰等;而自然科学中的各种新发现,也使为各学科提出恰当的专业名称体系的要求变得更为迫切。因此,这个时期的哲学家当中广泛存在着对一种更为精确而严密的、适用于科学领域、甚至可取  相似文献   

11.
人们把一般形式语义学的起源追溯到弗雷格、塔尔斯基、蒙塔古和戴维森等哲学家。但是人们忽略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一种特定的关于语言、意义和世界的看法,它牵涉到普遍论、内涵指称论和组合原则等重要的哲学假定,而这样的哲学假定也是形式语义学先驱的著作中所假定的。因此,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对于形式语义学的基本原则和哲学假定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斯托克霍夫教授的研究不是历史性的,而是系统地比较了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的先驱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图形语言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绘画的形式和艺术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对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图形语言的研究,以陆俨少的《峡江险水》为例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了图形语言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形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命不是一个现成的东西,而是天人授受之际的那个发生。天之授,命也;人之受,义也。义是命之义,义之所据即在命中;命是义之命,天之授须人之义方成其为命。如此,人非创造命,亦非命的附属品,而是命的生成的必要条件。此之谓"义命合一"。  相似文献   

14.
尽管鲜被提及,可列维纳斯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意向性的转向,但这种转向直至其思想后期才依靠语言得以完成,且步履维艰:列维纳斯先是通过批判胡塞尔指出意向性的基础不是直观而是语言,再又阐明语言的这种基础定位实际上仍是将之与存在相等同,接着表示逃离存在的关键在于将以往偏执地认作是"所说"的语言澄清为"说"——因为由后者所引出的亲近正借助其历时性反对了认知占有,最终表明遭受意向性质疑的亲近本质上就是一种转向的意向性。亲近的这种转向意向性定性意义重大,因为它对现今学界列维纳斯究竟是否是现象学家的争论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5.
邓晓芒 《哲学分析》2023,(6):37-57+190-191
胡塞尔把逻辑判断的起源追溯到前谓词直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带给逻辑判断形式以生命活力,突破了传统逻辑的那种僵化的理解,打破了西方两千余年占统治地位的实体主义的逻辑偏见,为原始思维、神话思维、艺术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逻辑空间。然而,他出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偏见,试图把一切诗性话语全部塞入“纯粹逻辑”的先验框架之中,以建立一门无所不包的“严格科学的哲学”,这就把逻辑形式的真正起源屏蔽掉了。在他那里,没有什么逻辑判断的起源,只有逻辑判断的前谓词阶段和谓词阶段所构成的“谱系”,因此语言、经验直观、诗归根结底也是逻辑,逻各斯的非逻辑含义被遮蔽了,活的隐喻被闷死了。纯粹逻辑是从语言中发展出来的,在隐喻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逻辑要素,而是诗性要素,语言起源于诗,而不是起源于逻辑。胡塞尔架空语言,一心要把非逻辑的东西都归于逻辑,无法真正解决逻辑的起源问题。但他提出的逻辑谱系学所暗示的恰好是:逻辑最初是语言中的非逻辑因素由于其自否定而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詹文杰 《哲学动态》2023,(10):35-46+126-127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形式决定思维形式。语言决定论自身存在强有力的理论对手,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指出所有语言都有共同的形式普遍性,皮亚杰认为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等等。在汉语哲学的研究中,语言决定论的贫困依然存在。张东荪和谢和耐等语言决定论者的许多具体分析是不成立的,他们将中西哲学的差异归因为语言差异时证据并不充分,而且忽视了语言之外的其他因素。尽管弱版本的语言相对论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强版本的语言决定论在理论上难以得到辩护,由此引申出的许多关于汉语哲学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并且可能会导致坏的特殊主义,破坏普遍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超 《哲学动态》2023,(5):47-56
作为全球政治伦理重要内涵的和平理念与规范,在形成初期是一种低阶的、消极的底线伦理,表现为西方大国基于现实实力差异而塑造的全球霸权与均势体系,是大国利益共同体的附属物,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权力与权利的非对称性及责任的不平衡性等问题。随着全球交往关系的显著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不断生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们形成了对以和平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理念与实践的自觉共识,将其视为自身应当主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全球政治伦理增添了高阶的、积极的底线伦理新内涵。这种新型的全球政治伦理在未来全球化进程中能够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莎莎  陈思静 《心理学报》2022,54(3):281-299
惩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惩罚行为, 但个体对惩罚规范的感知与实际规范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这被称为规范错觉。为了更好地从这一角度理解第三方惩罚, 我们需要回答的是:第三方惩罚中是否存在规范错觉?如果存在, 其方向如何?会对个体自身的惩罚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实验1 (N = 449)和实验2 (N = 134)的结果表明, 在违规情境中, 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人的惩罚水平, 这导致自身较低的惩罚行为。实验3 (N = 164)和实验4 (N = 284)进一步发现, 较弱的公正世界信念导致人们对他人惩罚水平的低估, 从而影响了自身的惩罚行为, 而社会距离调节了公正世界信念对规范错觉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规范错觉会受到内部(公正世界信念)和外部(社会距离)两个参照点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三方惩罚是一种注重维护规范的积极行为、而非注重个人收益的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19.
打开信仰者心灵的钥匙——论宗教语言的象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宗教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宗教语言,不仅包括在宗教的典籍和各种宗教性质的活动中,信仰者之间彼此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且还包括实物符号和动作、行为符号,这些都可以视为"宗教语言符号"。也  相似文献   

20.
杨伟 《美与时代》2013,(8):14-16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自觉地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去生成中国的设计语言,对于构建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道法自然"确认"道"是美的终极标准,是美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依据。"道法自然"的审美表现主要涉及"见素抱朴"的朴素美、"大象无形"的抽象美、"道"之"自然"的自由美和自然无为的"天成美"。"道法自然"在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