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尹兆坤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2021,(6):60-68
马里翁的被给予性原则是其现象学的根本原则,他在新康德主义与现象学的被给予性问题传统下,批判性地提出了被给予性原则.而要理解这一原则,首先要澄清其现象学中被给予性与现象的间隔问题,这一"间隔"根本上处于新康德主义的"被给予性与存在者之间隔"这一问题域中.该间隔指出了自身给予与自身显示的不对等性,而这种不对等性产生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在开端时期就要求成为第一哲学,并且这种要求也贯穿于整个现象学运动,是现象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胡塞尔的直观原则、海德格尔的存在原则、马里翁的被给予性原则、费加尔的空间性原则,都是对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争论之表现。其最新表现是马里翁与费加尔对于现象学最终原则的争执。本文以被给予性与空间性为参照,考察两人的理论中何者可以作为现象学上的最终原则;或者不存在最终原则,高于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之现实性的,是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马里翁认为,谈论解释学必须从“给予性”这一现象学的最终权威开始。现象学对“给予性”的强调不仅没有像很多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取消解释学,反而从现象学的维度赋予了解释学一种根本的“现象化”功能,即试图弥合现象之“给予”与“显现”之间的间隔。具体来说,解释学至少从四个方面“介入”了给予性现象学,使得不同的现象性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给予性的“溢出”最终要求一门“不可穷尽的解释学”,充分说明“给予越多,解释越多”。 相似文献
4.
爱成就了哲学的起源,却又在西方哲学史中被逐渐遗忘,马里翁意欲重构爱的现象学。爱具有优先性地位,它先于思与存在,是更伟大的理性。爱不能被对象化,给予性是研究爱的可行性道路,爱成为自由被给予的礼物,喜欢去爱的决定将自我标志为爱洛斯者。爱赋予他者以优先性,他者的凝视对其自身不可见,它呼唤我的凝视,在相互凝视的平衡中勾勒出爱的定义,爱成为不可见凝视的交错。最终爱是肉的相遇。我从他者那里接受我的肉,这是自身给予性的彻底化。我现象化他者的肉,使他者作为面容成为可见,这是他者之肉的现象化。爱甚至无需自我而自动开启爱洛斯化进程,这是对形而上学自我概念的修正。不过马里翁的爱的现象学在开拓之余,也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对其加以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5.
事件问题是马里翁现象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在马里翁的讨论中,从广义来说,事件不再只是某类充溢现象,而是界定了一种优先于对象模式的现象显现模式,即现象的自身自主显现。就其显现机制和现象特征来说,与处于因果律规定之下的可预见的对象不同,事件超越因果律而不可预见地自身自主发生。马里翁指出,事件确证了现象的自身被给予性的绝对优先性,它需要依据无限解释学而被理解。马里翁的事件现象学一方面确保了现象显现的权利,开放了现象和现象学的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其神学化的解释倾向,它也造成了现象之可能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6.
马里翁认为,在现象学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还原和三条原理,但仍遗留下来大量棘手的问题和内在的困难,为此必须进行第三次现象学还原即"给予性还原"并相应地提出现象学的第四条原理即"还原越多,给予越多"。马里翁的这一思路及其相关论证受到雅尼考、德里达、罗恩斯利、德普拉和贝努瓦等人的质疑和批判。本文认为,对胡塞尔直观概念的准确理解是正确理解各方观点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文章一方面对各方的反对意见作了分析和批评,为马里翁的思路进行了辩护,另一方面在指明马里翁第三次还原和第四条原理的突破性意义的同时也对其中所具有的局限性作了深入的揭示。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现象学能否作为第一哲学这一热点问题,展现了多米尼克·雅尼科、马克·里希尔与让-吕克·马里翁之间的争论.雅尼科忠实于现象学还原的观念,反思它具体给予我们的意义关联,坚决反对将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而提倡一种极简主义的现象学.马里翁则从尝试设置对现象的范畴分析之基础出发,进一步澄清现象学的偶然性的特异性,在现象学的意义上使另一种第一哲学的轮廓清晰可见.但是,马里翁的给予现象学暗示着只有一种把握凭自身出现和显示的现象的可能方式,这是为里希尔所不能赞同的,里希尔自发的意义构成的现象学在此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李磊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2021,(11):44-52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做出了实显性意义上的现象学突破,但是这样的一种突破不仅在胡塞尔看来,而且在德里达、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看来,是不足的或者是成问题的.那么,问题的关键便变为了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现象学意义,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与马里翁也产生了不同的阐释倾向,从而以此为始基走向了不同的还原道路,亦即由被给予性或者存在所趋动... 相似文献
9.
10.
充溢现象是马里翁被给予性现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这一现象在根本上是通过解构康德和胡塞尔的直观与概念这组范畴得来的。并且,马里翁在解构康德与胡塞尔的理论时,实际上也确证了其中蕴含的一些内容与结构。正是基于直观与概念的对立,马里翁从可能性与现实性上均给出了充溢现象的基本形式。最能确证其被给予性现象学之原则的是启示现象。尽管启示现象已经超出了直观与概念这组范畴,这种超出根本上仍处于马里翁与胡塞尔、海德格尔就现象学基本问题所进行的争执之中,理解了该争执就能更好地确认马里翁在现象学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语言分类系统、真值间隔和不可通约性——对库恩关于不可通约性的分类学解释之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不可通约性作为跨语言交流的中断 托马斯·库恩观察到,当读者试图去理解一些古老的科学文本时,他或她常常会遇到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片断. 相似文献
12.
错觉性结合(IC)现象研究的历史不到20年,却发展出了许多研究方法,验证、充实和扩展了Treisman 的特征整合理论(FIT)。有些方法尽管差别很大,但都是对注意资源的直接操纵。直接操纵注意是 研究IC现象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揭示IC现象的知觉性质,而且可以揭示注意在IC现 象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两个实验用于研究间隔学习和测试效应对即刻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隔学习促进记忆保持力,降低即刻学习判断中对困难学习材料的高估并提高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性。(2)重学前预测试具有增强记忆痕迹的功能,在间隔学习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性。(3)外部线索应当区分,间隔学习和预测试属于不同的外部线索。 相似文献
15.
《现代哲学》2020,(6):15-20
"唯一者"是施蒂纳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施蒂纳看来,人类被束缚于各种物质或精神领域,无法实现自身价值达到真正自由,究其原因是由于人类对理性原则的崇拜,因此"唯一者"要取消一切领域内的普遍法则。费尔巴哈认为,只要人类认识到"类"本质的存在,就能够在爱的相互关系中重建人类自由。但施蒂纳指出,对"类"的承认完全取消了个体的创造性地位,"类"概念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普遍原则,人依然受制于一系列外部因素。一旦"唯一者"服从于某一共同体,其利益就会被各种原则所侵害,因此,独自性对"唯一者"十分重要。但施蒂纳并未处理好独自性与"唯一者"之间的关系,即如何使以"无"为自己事业的"唯一者"保持独自性的同时协调好诸个体的利益。在施蒂纳这里,"唯一者"的利己主义原则与其独自性都成为一种虚无的意志论。 相似文献
16.
仪表数量与信号间隔时距对监视作业效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信号察觉反应时与信号误报率作指标 ,对监视作业中监视仪表数量与信号间隔时距对监视作业效绩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监视作业的效绩会随仪表增多和信号间隔时距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当监视仪表达到 8个时 ,监视作业的效绩会因负荷过重而明显下降。信号出现间隔时距增长时 ,会因警戒水平下降使监视仪表作业的效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应激与应对的理论发展构建了污名应对研究的基本框架。污名应对策略是指被污名者在具体污名情境中为减少压力的消极影响而有目的地采用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反应。目前, 关于被污名者应对污名策略的研究, 特别是艾滋病污名应对策略的研究日趋增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 可以区分出问题聚焦性与情绪聚焦性策略、卷入与摆脱策略以及前摄性与反应性策略; 对于可隐藏污名而言, 还涉及到表露/隐藏策略。在研究方法上, 质性研究范式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该注重污名应对策略的情境性, 加强不同污名领域的专题研究, 关注对应对策略的评价并构建污名应对策略的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18.
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存在着被试作答异常现象(能力测验中的猜测现象和睡眠现象, 人格测验中的非0下渐近线现象和非1上渐近线现象), 会导致被试能力或人格特征的测量偏差。在能力测验中, 研究者已提出了多种方法来纠正猜测现象和睡眠现象, 这些方法往往需要调整或删除被试作答信息, 而四参数模型不需要改变被试作答信息而能有效纠正被试能力高估或低估现象。在人格测验中存在着非0下渐近线和非1上渐近线现象, 四参数模型能增强测验项目拟合性能, 提高人格测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系统评价有关癌症患者照顾者对于病情告知偏好的质性研究,为构建符合家庭需求的病情告知模式提供依据。系统检索相关中英文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运用Meta整合的方法整合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提取出27个研究结果,归纳为6个类别,形成2个整合结果:照顾者对于是否告知癌症患者病情有不同的做法和考量;照顾者期望个性化、委婉、有助于癌症患者维持希望的病情告知模式。医护人员应全面动态评估照顾者的病情告知偏好和患者意愿,共同商讨符合家庭需求的病情告知策略,帮助他们有效沟通和应对。
相似文献20.
《哲学分析》2019,(1)
建构性与范导性之划分表明:对于理念X,"X存在"并非"X有意义"的必要条件;X之意义是启迪实践,而非断言事实。在自然科学中,整体自然观与目的论都是范导性的理念,它们激励着人们在经验研究中提出假说和实验,具体地为自然寻求统一和完整的解释。在道德实践中,理念激励着人们去遵循道德法则,就好像理念存在似的。在形而上学中,在建构性与范导性之间的混淆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先验幻相。在超验领域,理性之建构性原则失败了,但是范导性的原则继续承担着表象之根基(作为物自身)与实践之指引(作为理想)的双重作用。可以说,在康德的建构性—范导性之划分里留存着一种现代的希望:理性是不死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