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格维度与注意分配的关系及其选拔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210名男性大学生为被试,EPQ确定人格维度,微机测量注意分配,运用正交设计实验与区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论述了人格维度与注意分配的关系发现:E、E×N、P×E对注意分配有显著影响,N有一定影响,P和P×N的影响不显著。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顺序:E×N→P×E/E→N→P→P×N/误差,绘制了单项人格维度与注意分配关系简图。确定了三种人格维度的最佳组合型(注意分配可望最优):P1N2E1,次佳组合型:P3N2E1,最差组合型:P2N3E1,各型注意分配均值分别为0.702、0.680、0.309,本文探讨了实验结果的选拔意义,认为可从个体EPQ的结果来估测其注意分配能力,这在职业心理选拔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和唯物史观同属一义。历史哲学是对历史进行哲学思考,它包含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规律论和历史认识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就应当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对历史进行的哲学思考。历史哲学将历史学和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视角,这也是马、恩研究人类社会的根本理论。因此,只有正确地把握它们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哲学真正的革命性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人类的劳动发展史构成人类的社会发展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时,一再强调: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  相似文献   

4.
人格维度与注意广度的关系及其选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吉  王芳琳 《心理科学》1993,16(4):249-250
  相似文献   

5.
评价中心是一种高保真度的情境模拟,它被设计用来在多种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中测量多项维度.30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评价中心具备良好的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但构想效度却始终不理想,评价中心评分反映的总是由活动而非预先设想的维度带来的效应.这一评价中心“构想效度谜题”吸引了大量研究关注,并逐步形成了维度中心取向、活动中心取向及交互作用取向三种主要观点,分别主张控制各种误差因素以改善维度测量、放弃维度而转向活动或任务以及关注维度与活动的共同作用.未来研究应在传统的维度中心取向之外给予活动中心取向足够重视,并重点发展交互作用取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幸福感之前的关系。对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价值取向对社会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明新  王毅 《管子学刊》2014,(3):106-109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又通过该民族的语言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在称谓方面,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依据跨文化比较和文化价值维度,比较汉英社会称谓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宗教等原因。同时,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权力距离两个价值维度,分析两种称谓系统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加深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莅 《现代哲学》2017,(3):21-2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先后三次系统书写人类历史,并且它们与批驳唯心主义历史观、追溯现代社会的历史起源、反思资本主义与人类命运这三大理论关节点一一对应。进言之,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运用路线"与"反思路线",反映了人类历史研究与现代社会解剖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有整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类型也随之增多,其中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即不同主体基于自己对美术教育在现实意义、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认知,而产生的对美术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等)也在不断的变化,那么,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在时间的推移中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动和迁移,美术教育在当下的现状如何与发展情况又如何呢?本文将就此进行题为"试析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丁秀峰 《心理科学》1993,16(6):374-376
目的与方法个体焦虑和抑郁情绪体验的变化有明显的时间性与条件性,国外学者朱克曼(Zuckerma)等人曾编制过测量这类情绪变化的形容词检核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张雨新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从中文词典中选取132个情绪形容词,也初步编制出具有69个中文形容词的《多种情绪形容词检核表》,用来测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社会的动物,也是理性的动物。人类的祖先为了战胜自然和改善生活环境相互结合形成了社会,并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获得了本性的改变,成为担负推进社会发展使命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对根本恶的论述贯穿了三种维度,即先验维度、自由维度和进步维度。但这三种维度之间并不是自恰的,而是存在着矛盾。通过对这些矛盾及康德对矛盾的解决的成败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是内在于康德的哲学的。对(善)恶的理解只有与人的生存处境和价值追求相联系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和教师评价法对上海、河南、山东、甘肃四地共1730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旨在考察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集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集体责任;父亲集体取向和母亲个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同伴友情;父亲个体价值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超越进取;仅母亲个体取向正向预测青少年时尚潮流;(2)父母集体取向均能通过青少年集体责任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父母个体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能通过青少年超越进取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积极影响;(3)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同伴友情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对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时尚潮流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这些结果证实了亲子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并强调了代际效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学校适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媒介之一的影像与传统绘画既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又以各自鲜明的特色共存于这个时代。素以视觉创造为己任的艺术家们借助传播媒介中的影像元素,通过对社会焦点事件或个人生活片段的绘画表现来表达对社会现实或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态度,秉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传统绘画观照当下社会现实、观照历史的传统,推动着绘画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发展,成为既有公共图像的集体记忆,又具有绘画的独立性和深刻性,更兼艺术家个性绘画语言拓展的新型图式。影像绘画是媒介时代视觉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它的历史观正是在对当下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关注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知识体系 ,又是一种社会活动 ,其发生、发展总是与人类需求、社会利益相关 ,因而与价值不可分离。在科技史上 ,科学始终存在着工具性价值和求真性价值之争 ,在当代又演化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每一种公正观,都有它的核心价值指向,它们构成了公正思想的价值维度,引导着社会的基本治理方向和利益分配方式.中国社会的公正观经历了一个从"平均"到"公正"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它是以平均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并因此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面对当今中国日趋扩大的利益分配差距,一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指向的公正观应运而生.公平正义的公正观是具有现实合理性和价值优越性的新型公正观.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与此同时,西方文明所引发的全球诸多不平衡问题逐渐显现。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儒家文化"内圣外王"之道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智慧与文明。当代中国在实现美好生活的征程中回溯传统,从儒家文化中寻求智慧,以古鉴今,满足中国人民对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民主与法制的政治生活、公平与正义的道德生活、安全与环保的环境生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类别成员跨维度特征关系对类别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雷  郭璐 《心理学报》2004,36(3):281-289
探讨类别成员具有多维度相同特征与多维度匹配特征条件下对人们类别学习的影响。被试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要求他们学习不同特征结构的类别材料,然后进行测试,以学习阶段的单元数与错误率、测试阶段的反应时与错误率为指标。共包括3个实验,实验1探讨了类别成员具有双维度相同特征、双维度匹配特征与非匹配特征条件下进行类别学习的成绩。实验2探讨类别成员在空间位置分离的两个维度上具有相同特征对类别学习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探讨类别间成员具有双维度相同特征对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1)类别成员具有双维度相同特征时,人们在归类学习中会将这两个维度看成是一个维度,从而促进类别学习;(2)类别成员具有双维度匹配特征,或者在两个不相邻维度具有相同特征时,对于类别学习没有起到这种特定的促进作用;(3)如果类别间成员具有双维度相同特征,则对类别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类别学习过程中,特征相似性状况对维度的确立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揭示了近代中国哲学历史观的演进与变革,从龚自珍、魏源的变易史观,到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进化史观,再到陈独秀、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是一个梯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中国近代的进化论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反帝反封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则实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