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带有厚重的价值论色彩,昭示了强烈的主体尺度的特色.在辨证论治方面,它强调主体对于输出信息的价值判断,而非事实性认识;辨证论治标准的非客观化、非量化,会使不同主体在直觉体悟下产生不同的辨证结果,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论治方法;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的现状也使中医经验的拷贝效果往往难以得到预想的重复.中医疗效表现出复杂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论中医临证组方的中西医结合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现代医学相交融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了中医临证组方的多样化.中医临证组方的中西医结合趋势,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中医临床辩证的准确性及用药的针对性;在保持中医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必将促进现代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医科学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中医药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中医把中医药资源放在思辨的辨证论治理论框架上。实证的现代医药风暴袭来,取代了中医在国家医学的主体地位,截走了国际中药市场,我国甚至已成为中药净进口国家。中医陷入自我实现的科学危机。辨证论治理论僵化中医学术性质和中医观念、抑制中医生产力、阻碍中医技术产品创新和市场交流,严重阻碍中医药经济发展。所以,批判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错误中医理论,是化解中医科学危机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4.
论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在很多方面都贯彻了“辨证论治”观念,将所辨的证候落实到受体、基因和各种调控系统上。尽管两者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但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认识方法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 ,构成科学的并非是事实本身 ,而是整理事实的方法。”[1] 可以说 ,作为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之一 ,中医认识方法对中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医的认识方法 ,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也只有当方法有了新的发展 ,中医的发展才能取得质的飞跃。但中医认识方法的发展是随机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呢 ?人们是被动和偶然地被方法选择 ,还是可以主动地选择方法 ?主动选择的依据何在 ?寻找中医认识方法发展的规律和主动选择方法的依据 ,对于中医的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由于认识方法是主体把握客体的主观…  相似文献   

6.
关于辨证论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个时期以来 ,学术界似乎发现辨证论治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例如 ,证的名称不一致 ;辨证标准不够统一 ;在有病无证的情况下 ,辨证论治便无能为力 ,等等。然大多稍加分析即认为 ,这些问题毕竟是前进中的问题 ,无伤大雅。尽管实际临床工作中 ,人们按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对一些病疗效甚差或根本无效 ,人们也不从辨证论治本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找原因 ,往往是认为自己学业不精 ,辨证不准 ,用药不当。在一些人看来 ,目前我们还无法做到包医百病 ,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 ,还没有正确地把握辨证论治。如果这样认为只能使中医变成玄学…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治则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特有的环节.运用哲学认识论原理研究中医临床诊疗活动发现,中医确立治则的理性思考过程充分体现了从认识客观世界向改造客观世界飞跃的认识论本质,在实施治疗时治则规定着治疗方向,对选择治疗方法、途径、进程和遣方用药的支配作用又充分体现着中医治疗活动的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治则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特有的环节。运用哲学认识论原理研究中医临床诊疗活动发现,中医确立治则的理性思考过程充分体现了从认识客观世界向改造客观世界飞跃的认识论本质,在实施治疗时治则规定着治疗方向,对选择治疗方法、途径、进程和遣方用药的支配作用又充分体现着中医治疗活动的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博大情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因此对于中医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该学说进行严格的形式化研究,使之难以与不断发展中的中医现代化进程相适应。本文就是在这一学说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介绍引入次协调逻辑、缺省推理逻辑等先进逻辑来与中医诊断学结合的思想和方法,这样的目的是为今后构造一种符合中医诊断原则的中医阴阳五行推演逻辑系统作准备,该逻辑系统将用来描述基本的中医辨证推演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朱焕滇同志在1983年第5期《国內哲学动态》上发表了《试论感性认识的非直接性》一文;对感性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问题作了探讨;读了很受启发。但我们觉得该文对认识主体的概念和中间环节的理解有欠妥之处,对感性认识直接性完全否认也失之偏颇,因此,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朱焕滇同志商榷。一、关于认识的主体朱文得出感性认识非直接性的结论,首先同他对主体概念的理解有直接关系。他认为,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现代医学已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建立了诊疗指南,为临床诊治决策提供依据。相比而言,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药缺乏循证依据。对AMI诊治过程中如何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价值,认为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应选择正确治疗策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辩病结合辩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与现代医学认识疾病的思想非常近似,通过比较现代医学认识疾病思想与张仲景疾病认识概念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相似性,为研究<金匮要略>古代疾病与西医现代病的对应性结合、提高病证结合论治在临床的效验,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以中医(宏观)辩证论治与西医(微观)辩病论治相结合诊治病症。作者通过列举临床诊治几种疾病为例,证实这种先进模式是成功之举。并要改革部份中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选择特效优质中(草)药,以新型高效稳定的中药针剂等作为突破口,对部分内科急重病症采用静脉点滴或肌注直接给药。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病分阴证和阳证为纲辨治,不但有是充分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而且符合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从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必要性,中风病阴阳辨证的发展,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属性可从阴阳两方面认识,中风病阴阳为纲辨证方法符合哲学否定之否定定律4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中西医结合对西医临床思维的影响。对于慢性病中医注意病人的主观症状,与病人就医的缘由一致;西医重视客观的功能和结构异常,其判断结果有时未必能被病人接受。近年来西医开始重视病人的生活质量,其实中医的辨证指标有很多就是针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中医的整体观念同样体现在急性感染的治疗中,现代研究显示,清热解毒法除祛邪外也兼顾扶正。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西药合用,但须注意合理应用,避免合用的不良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中西医学的竞争和渗透谈现代中医临床思维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中医的临床思维正在发生着变革,一个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辨病论治为经,辨证论治为纬的临床思维新模式,已经呼之欲出。这正是21世纪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术界必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审视这场变革,并因其势而利导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精神障碍的网络理论,采用中文版流动调查中心抑郁量表对36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使用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核心症状,比较不同性别和抑郁程度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特征网络差异。结果发现:(1)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核心症状为压抑情绪、失败感、悲伤和乏力;(2)不同性别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网络结构、网络连接强度和核心症状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抑郁程度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网络结构、网络连接强度、核心症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痛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其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本文综述近年来各种传统医学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传统中医对高血压痛的病因机的阐述,应用中药内服、外服、针灸等临床效果观察,蒙医辨证分型论治高血压病;藏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临床采用的金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壮医特色壮药内服,壮医药线点灸刺血疗法对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以此说明传统医药治疗方法对改善高血压病症状较明显,其治疗手段多样,副作用较小,降压效果平稳持久,有效减少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在于提出并阐释了一种证实性治法研究的设计理念——纳入标准的二重性原则:检验中成药治疗某种“西医病”是否安全有效,制定受试对象的纳入标准时既辨病又辨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将更有保证;在辨病的同时应该计算四诊量化信息的离均差平方和,评价受试对象之间“对表现为某证构成标志的症状和体征”的不同程度以严格控制其证候表现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