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越 《法音》2004,(7):9-22
二、《佛说无量寿经》曼陀罗此幅曼陀罗是豪尔德·史特多尔特(HaroldStewart)先生二十多年前在京都购入的,在当时这种“无量寿经曼陀罗”还鲜为人知,近年来模仿此图绘制的作品才逐渐流行,其原件被推测为日本江户时代中晚期作品。该图为长139厘米、宽68厘米的木刻着色挂轴画。曼  相似文献   

2.
肖越 《法音》2004,(5):21-30
序言(一)日本净土三曼陀罗———当麻曼陀罗、智光曼陀罗、青海曼陀罗所谓“曼陀罗”,是梵语Mandala的汉语音译,有轮圆具足、聚集、坛城、道场之意[1]。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于此祭供,聚集具足诸尊诸德成一大法门,如毂辋辐具足而成圆满之车轮,是曼陀罗的本义。描绘佛、菩萨及其庄严净土的组合图画,亦是“曼陀罗”之一种。净土宗所谓“曼陀罗”,严格说应为“净土变相图”[2]。被世人尊为弥陀化身的唐代善导大师(613—681)就是在看到一幅奇妙的净土曼陀罗之后,而发出真诚恳切之心求生西方净土的。善导大师生前曾亲自创作了三百余幅净土曼…  相似文献   

3.
阿弥陀佛     
在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右面,供奉着一尊大慈大悲的彩色佛像,叫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名阿弥多佛、阿弥跢佛、阿弥亸佛,略曰弥陀。梵语Amitayus,译曰无量寿。又梵名Amitabha,译曰无量光。《阿弥陀经》曰:“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佛,彼佛寿命及其  相似文献   

4.
随着明末清初《嘉兴藏》传入日本,其中所收录的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蕅益智旭(1599—1655)的不少作品,引起了许多日本江户佛教徒的关注,被大量刊刻和流通。本文主要关注智旭著作《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的净土教说在江户日本的受容。该书被当时不少日本天台宗僧侣推崇,特别是安乐律院灵空光谦(1652—1739)“即心念佛”说之创立,即是深受该书的影响。不过,该书中的净土教说亦引起一些其他教派日本僧侣的批判和抨击,他们的批判与论辩亦表明该书在江户时期影响力之盛。通过考查智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及其他作品在江户的流通,可发现江户日本佛教界对智旭净土教说的关注程度远甚于同时期清代中国。  相似文献   

5.
画佛·佛画·禅画 佛教绘画大致有三类:一是为了供养敬奉,一是为了庄严寺院殿堂,还有一种则是为了供人欣赏。 这三类画都包含着宗教与艺术两重性质,应该说两者无法分割。 为供养敬奉而作的,是画佛。画佛包括画菩萨、明王、罗汉、天龙八部等神像,以及曼陀罗画。  相似文献   

6.
张新杰 《法音》2010,(8):13-21
<正>一、引言《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所依经典之一,据记载东汉至北宋共十二次翻译,现存五种译本,分别是:1、《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东汉支娄迦谶译(以下简称"汉译");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  相似文献   

7.
菩提 《法音》2002,(8):3-11
净土的信仰源自于古印度,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而不断地开展,最终成为佛教信仰的一大主流,独踞于一切法门之上,被历代祖师称为第一法门。尤其在中国,西方净土的流行,可谓源远流长。直至今日,“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犤1犦,仍在教内广泛地传诵着。由此可见净土法门在中国佛教之地位是何等重要。“诸经所赞,尽在弥陀”犤2犦,这是确实的。然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犤3犦,一切佛的福德、智慧、大愿是平等的,若说阿弥陀第一,那么其他佛是第几呢?当然,一切佛都是第一。但以方便言辞,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巧说第一。后…  相似文献   

8.
佛学小词典     
《佛教文化》1995,(2):16-16
净土宗:亦称“莲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说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相传东晋慧远在庐山邀集僧谷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被后代奉为初祖。次后影响较大的是东魏汾州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甚难,靠“自力”解脱甚难”,而主张“乘佛愿办”(“他力”)往生净土,这种教义为“易行道”;称“  相似文献   

9.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10.
以正法化导民俗常正转眼间又要过盂兰盆节了。许多名山大寺过去都要延请法师开讲《佛说盂兰盆经》,甚至要组织民间艺人上演“目连救母”之类的戏剧,场面庄严隆重。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妨先默默地读诵一遍《佛说盂兰盆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  相似文献   

11.
近日参阅夏莲居居士所会集的《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该会集本确如前人所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文简义丰,词畅理圆”,系“最善之本”。经中《浊世恶苦第三十五》一章中,有“常怀盗心,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一句,其中:“望”一词,众解说似有不妥。今不揣浅陋,以凡夫之心,妄测圣意,就正于各位大德。黄念祖老居士所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解释是:“望”即希望。唯思损人利已,故云“望他利,用自供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话佛经系列·净土诸经今译》中,将原经径直改为“希望他利”,译…  相似文献   

12.
简讯一束     
《法音》1986,(1)
圆瑛法师遗著再版发行本刊讯圆瑛法师遗著《楞严经讲义》等八种重印发行后,请购者甚为踊跃。为满足广大信众需要,上海市佛教协会将再版印行《圆瑛法汇》中的六种著作:《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佛说八大人觉经讲义》、《妙法莲华经弘传序讲义》、《住持禅宗语录》,约于—九八六年第一季度出书。欢迎广  相似文献   

13.
日本佛教考察散记廖立地应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先生的邀请,我们于去年5月间先后访问了日本的东京、京都和大限的6个佛教寺院。中国的佛教来自印度,而日本的佛教又来自中国,在所到的寺院看到不少中国佛教的痕迹。我们在菅原钧先生处拿到的《佛说阿弥陀经》完全是用汉...  相似文献   

14.
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的正宗分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讲述了西方净土及其主人公阿弥陀佛的超胜性;其次讲了念佛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最后展示了六方诸佛的证诚。归根到底,《阿弥陀经》的要点在于念佛发愿往生,关于这点,中国和日本的净土教者是如何认识的,特别是关于一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的理解,本文将以此为中心试为探讨。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1,(2)
一、概念的厘定“佛法”,是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略称,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义为轨持。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法”,义为“佛的法”,即由佛陀所创见而流行人间的法。“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故称“佛法”。在内容上,佛法包括教法、理法、行法和果法,体现于文字记录即为经、律、论三藏。广义地说,凡与释尊本教不相违碍的善法皆可称为佛法,故历代祖师大德的言教及其它“世间微妙善语”也是佛法。世尊曾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升摄波经》)又说:“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增一阿含经》)至于是否是佛法,可以用法印来鉴定。但一般所说的佛法,只指由  相似文献   

16.
禅林清韵     
《法音》1993,(3)
莲颂 悦莲出泥入水,出水入空,亭亭玉立太虚中。不尘不染,不恶不善,远离分别自无念。妙相具足,与觉相应,一毫一毛尽佛性。真如本心,湛然不动,无业无报才是净。清净佛土,三辈往生,于法自在悲智融。相好庄严,喜舍慈悲,妙德妙行真实慧。诸法指归,朵朵宝莲,闻佛闻法不退转。无量寿佛六凡不缠,四圣不沾,世法佛法都不恋。佛慧智海,自然化生,体至无极身清净。佛恩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量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瑞照十方无量光。一乘愿海,殊胜宏深,法藏比丘发愿心。因圆果满,积功累德,法藏成佛阿弥陀。万德洪名,遍诸佛国。无量寿佛阿弥陀。禅林清…  相似文献   

17.
李翎 《法音》2004,(8):20-24,i002-i004
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藏传佛教造像中,阿弥陀的造像是数量最多者之一,但此佛造像的独特之处,是一佛而具两种身形,两种身形各自独立存在,每一个身形,“都依据不同的神话来表现”[1]并分别供养。从形式上看,造像样式明显分为二种:一是如来相,二是菩萨相。从名称上说:一者称无量寿佛(藏文Thse-dpag-med),一者称无量光佛(藏文vod-dpag-med),也就是说,如来相持钵者是无量光;菩萨相持宝瓶者是无量寿。对于身形的这种确定,从近一个世纪的佛教图像研究来看,似乎已得到了学者的共识。最早关注阿弥陀两种身形的是法国学者爱利斯·格蒂(AlicGetty),他注意…  相似文献   

18.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9)
(一) 《涅槃经》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这说明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必须修习的两种行门,菩萨修习这两种行门,则能圆成佛道,亲证佛性,所以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修行成佛的总持法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义,合言之,就是具大智慧,上求无上觉(佛)道,发大悲心,利乐一切有  相似文献   

20.
“谤佛”是从哪个朝代起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这里我们不想作考证,也不想用“因果报应”来诅咒当今时代某些从“谤佛”中寻求刺激的无行文人,只想告示中国佛教界与谤佛者斗争的一次小小胜利,并用更大的篇幅,来向人们正面展示佛门中无数双庄严的“沉默的眼”(文章见下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