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们常常援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社会属性。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误解,误把人的社会属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其实,要揭示人的本质,就要深入人性的背后揭示决定人性的动因。这种决定人性的动因即为人的本质。因而,人的本质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使人获得了质的规定性,而且锻造并决定了人的属性,使人性越来越远离动物性。人的一切属性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都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学视域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宏伟 《学海》2002,1(1):43-47
本文认为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原理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 ,更是社会实践的前提。文章选择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及方法论原则 ,从哲学人学的视域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 :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 ,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文章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 ,认为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 ,人和人类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 ,其特性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涯人 《哲学研究》2012,(10):20-25
<正>在马克思的德文版原著中,"人性"一词用"Die Humahitat"表示,意指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的属性,还有"仁爱"、"人道"的含义;"人的本质"一词用"Das Wesendes Menchns"表示,意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性质。马克思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过程中论及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性范畴和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吴炜 《学海》2007,1(4):79-83
人性不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还包括介于两者之间而相对不变的"人的本性".因此,人性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结构体人的本能、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现实的政治实践应主要以前两个层次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实践将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其预定的目标.相反,如果一厢情愿地固持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理念,将不仅实现不了这种理想主义,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大革命"改造人性的失败试验就是一个不该被忘记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确立心理学的学科属性是审查该学科发展状况的基础。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性科学,却没有按照人的本质属性来发展适合自身独特对象的研究方法而直接照搬探究物的自然科学的客观实验方法。因此,人作为心理学的主题和对象逐渐迷失在大量的经验研究中,以至于当人们读完心理学的著作之后,根本不能回答"人是什么"这个促使近代心理学诞生的古老哲学问题,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要使心理学健康发展,就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旨在探究人性的历史使命,必须意识到心理学作为人性科学这个基本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符合人性本身的方法论、学科观、价值观,进而发展出具有独特学科价值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张伯钦主编的《绵延人生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版)一书,以全新的角度,严谨地态度,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探讨了人生科学的诸多问题。 人及其本质,是研究人生科学首先提出并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人是生存于世间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包括了生命、社会和心理三个方面。人性是人共有的一般属性,人的本质是在实践活  相似文献   

7.
不能单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说明人的本质,也不能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简单地加进自然的属性以说明。人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而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应是劳动。如果说,作为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一般劳动”,揭示了人的一般本质,那么,具体的劳动则揭示了“每个时代历史地变化着的人的具体本质”。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它是德育建构的内在动因.理论上人性观为德育预设了理论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方法论体系,形成了德育范式;历史中人性观的发展预制着德育形态的变迁.人性与德育的相关性在现代社会具体化为“主体”认知发展带来的三次德育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从静态来说,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爱情的社会属性有三个基本特征:人性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人性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爱情使人类与动物界划清界限。动物的两性关系完全受本能支配。而人类的两性交往和爱情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并不单纯由性欲支配。社会特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爱情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爱情关系交织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中。任何爱情都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个性特征:爱情是异性之间一对一的情感联系,它表现为人的私生活。它与相爱双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人性?有人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有人认为人性即人的社会性;还有人则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这些提法都是值得商榷的。人的自然性并不是说人性等于自然性,而是说人的各种属性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以及他的各种属性(如意志等)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的人性假设包括三个判断,分别形成道德教育的本体论、目的论与方法论,三个判断之阃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道德教育理论的转换,往往从人性假设的转型开始.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理论,应该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建构人性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型构符合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人自身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理论。我国解放以来,理论界在研究人性、人道主义中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特别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对人的研究成了禁区,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一切议论、探讨、研究统统不加区别地被扣上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帽子,从而造成了谈“人”色变的局面。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一禁区也已被冲破,特别是在近一时期,哲学界、文艺理论界对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探讨、研究逐渐多了起来。现将目前讨论中已经涉及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简介如下: 一、什么是人性?人性是否包括人的自然属性? 对于什么是人性的问题,多数同志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换言之,人性即人的本质,是整个人类的共同的本性或特性。那末,人性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是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构成的。所谓人的自然属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刚才谈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性质,又谈过马克思主义再三教导的伦理学。为了结束这一部分,我们还要概括地谈谈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或者更确切地说,谈谈教学纲领和“人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说,那种不计利害得失的知识是根本不可能掌握到真理的。所谓思辨的或沉思的态度,是指资产阶级的态度而言。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劳动者,真理是在实践中和通过实践而得出的。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说过,工业是已经打开的真正心理学的书卷,因为在劳动的实现中反映着人的真实性。通过改造自然的劳动的中介,通过工业的中介,种种自然科学和种种人文科学必然变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和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根本对立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人性呢?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在阶级社会中,人只存在不同阶级的阶级性,根本不存在共同的人性。我认为这种看法,大有可商榷之处。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未完全否定人的共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和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  相似文献   

15.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何在,这是个老问题。但在今天,仍有探讨的必要。首先,人的存在价值,人为了什么以及怎么样活着等人生哲学问题,直接建立在对人的认识的基础上。不明白人之所以为人,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另外,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的地位和力量。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自觉地实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但是,似乎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社会势力,又常把人的这种外化,变成与人对抗的东西,使人失去人的自由。卓别琳笔下的那个《摩登时代》没有最后结束。不用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机器人的不断完善,会造福于人类,但是,也会有机器人同人媲美,向人挑战,无视甚至摧残人性。因此,揭示人的秘密,全面地发展人的本性,乃是势在必行。本文将着重于系统论的观点,试对人的本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但他又把社会主义以前的那种显然也是由人们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社会形式称作“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他又把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工人的那种显然也是由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受剥削受奴役的生活称作非人的即不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这决不是由马克思的思想混乱而引起的自相矛盾,而是马克思从他探讨事物本质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所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区分事物的双重本质即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  相似文献   

17.
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为人,它的既定目标就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人具有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因此,医学便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物学的人和人文学的人,医学理所当然地就与人文构成了有机的联系.医学教育必须融通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8.
对于美的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作了种种思考,历来不乏大家。归结起来,无非是把精神、客观理想、人的意识、心理作为美的本质;或者从物质的自然形式、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规律;或者把人的意识与物质自然形式、属性相结合,作为美的本质;或者  相似文献   

19.
和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也是立足于两个基本概念:一,人的族类本质概念(它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表现出来);二,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具有经济的、社会的性质,并且同实现人的真正的本质相对立。《手稿》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人的生产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之间的关系(异化是通过私有制度中人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在作这种分析的时候,马克思使用的是费尔巴哈所使用过的方式。需求和匮乏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是费尔巴哈的出发点。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性的匮乏,是从宗教异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社会哲学方法论李焕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方法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核,C,研究社会实践如何获得更大功利的一般方法的学科。毛泽东对社会哲学方法论做出了重大贡献,突出反映在:一、首倡立场、观卢、、方法的统一,确立了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地位和功能。毛泽东将立场、观点、方法三者联系起来使用,并深刻揭示了三者的内在关系,确立了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地位。他强调为达目的,必讲实效,“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就是哲学方法论的功能。二、深刻阐发发扬自觉能动性理论,奠定了社会哲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重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强调自觉能动性是改造世界的力量。敢于和善于斗争,开拓创新,是能动性的表现,也是社会哲学方法论的核心。三、确立的实事求是原则,是社会哲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它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就成为社会哲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在这里,所求的“是”,一是认识和解释世界,即求真理;二是要顺理成章地按照人们的意愿去改造世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它是实事求是方法论原则的归宿。(作者工作单位:河北师大)李焕诚:毛泽东的社会哲学方法论@李焕诚$河北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