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继承发挥孔子仁学德治思想,提出以民为本的仁政学说,经剔除其封建糟粕,具超时代超阶级的积极意义.孟子仁政说中保民而王、亲亲仁民、与民同乐及制民之产以安民富民的思想,其积极意义、历史贡献须充分肯定,它对我们今天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促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有现实意义,须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是其"仁政"思想的价值核心所在。"政治行为"因以人为其行为的对象,故而其自身的正当性与人日常行为的价值源头紧密连接在一起。人因有不忍人之心而后有不忍人之行,有不忍人之行而后有不忍人之政。围绕着这一价值源头,于"君",孟子有着一种道德操守的必然诉求;于"政",这一必然诉求则于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客观化为具体的法令制度;于"民",孟子则本着顺遂人之常情的态度,强调通过制民之产以导民向善。善、德、政三者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是环环相扣的自本至末的逻辑扩充关系。孟子的这一认识,在当今建立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孟子·梁惠王上下》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先秦儒家关于仁政的典型看法,可视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基本纲领。孟子以君主明辨义利为仁政之前提,以民本为仁政之核心,以恻隐之心为仁政之人性基础,以与民同乐为仁政之价值导向,以王天下为仁政之终极目标。这五点构成了儒家仁政理想的五个基本面向。而儒家所谓的仁政,大体就是指在宗法君主制中以德性论为基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4.
战国中后期燕国“禅让”事件影响重大,连作为理论家思想家的学术大师孟子也涉足于此事。孟子主张伐燕以扼杀其禅让。这显然与他宣扬禅让、仁政等思想是相悖的。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到孟子的主张看似自相矛盾而实际上是审时度势的卓见,与他对禅让的理解及其仁政思想是契合的,出土的战国中山王方壶等铭文亦是明证。孟子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社会政治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竹书《民之父母》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诗》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民之父母》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论语》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民之父母》的成篇,当在与《孟子》和竹书《五行》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成意义上的孟子仁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在表述他的仁政理想时,心中自有一个仁政模式在。这模式以等级制度为其外在框架,以仁爱思想为其内在动力,其中运作着监督机制,其目的是要达到王化的效果。孟子在创造仁政模式时既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又能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对文化传统的超越。孔子的德政思想为孟子提供了一个理论草图,夏商周传统文化左右着孟子的思维方式,而文化最底层的生命意识是孟子思想的源泉,再加上时代的激发,于是有了孟子的仁政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孟子思想,学术界从来有争论,这本是学术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但“四人帮”出自反革命需要,把孟子定为比孔子更反动的复辟派,全盘否定孟子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教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二十家报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对孟子的阶级属性、哲学思想、人性论、“仁政”学说等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治国之道。同时,他们也分别从“仁”和“礼”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论乐文字也是语录式的,它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一)“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文字均只注篇名)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告子上》曰:  相似文献   

9.
李慧子 《孔子研究》2024,(1):32-38+157
以民为本、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一直被视为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分辨孟子在何种层面上主张民本、民贵,又在何种意义上提倡与民同乐。在孟子思想中,民心与民意存在差别:民心具有同然的理义,包含大共理,是纯善的;但民意会受到偏私意见的影响而有善有不善。政权的基础和依据应是民心,而非民意。国家不仅要通过行仁政而获得民心、滋养民心,还要警惕民意的偏私不公,因而要以善政结合善教来引导民意。厘清民心与民意的区别与联系,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孟子在道德上谈“仁”,在政治上谈“仁政”。但何以可能从道德层面的“仁”导出政治层面的“仁政”,却还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至少,对现代人来说,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还很难清晰地看出来。首先,孟子对“仁”的解释有许多种。他曾引用子贡的话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阳下凡引《孟子》只注篇名)这是把“仁”看成一种教学态度。有时,他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以离委下》)这就把“仁”看成是一种“孝”的表现。有时,他又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以公利、丑上》)这就把“仁”看成是连…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管子》的研究中,言稷下黄老学派者有之,论齐法家者亦有之,唯不见稷下儒家。本文试从政治思想方面对《管子》中稷下儒家流派作一番探讨。一、行德政——“顺民心”的思想路线行“德政”、“顺民心”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路线。孔子讲“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轲讲“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德政”、“仁政”  相似文献   

12.
王者施行仁政当察觉民情疾苦,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尊重并维护其财产权利。民众"善心"必须以个人"恒产"被确立和保护为前提。孟子最早在个体职业、财产与整体社会稳定之间建立逻辑关联。"制民之产"在君王是"发政施仁"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安排,在民众则是基本人权,包括产业权、财富权。民众只有在拥有产业和财富之后,才能行使自己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税赋的征收应当在生产财富与收取数额之间寻求合理的张力,以不超过民众所能够承受的程度为标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政府,财产权利都不可让渡,否则就意味着出卖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个体自由,随之而来的则是被控制、被支配。对财产权利的伸张,用制度形式保证个体的财产权利不受侵犯,是"制民之产"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体法权概念的必然规定。  相似文献   

13.
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仁政”、“王道”的政治理论和性善论的伦理思想。其中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孟子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孟子的性善论是先天道德观念论,是唯心主义的人性论。这一点,早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对于孟子人性论在矛盾中所透露出的一些唯物论因素,人们则很少注意。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对道德和人性的看法中所占比重甚小,但是当我们把孟子的人性论看作整个中国哲学史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时,就会发现它对后世则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14.
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人学,而且将孔子的“为己”之学发展为“自为”之学。由于孟子把人视作为自为的主体,因而把不为孔子重视的心的地位突出出来。张岱年先生指出;“孔墨老都没有论心的话,第一个注重心的哲学家,当说是孟子。”(《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页)张先生的话可谓卓识,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确实是孟子最先提出关于心的学说。“自为”之学和心说的提出,是孟子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一、从孔子的“为己”之学到孟子的“自为”之学儒学是在一种…  相似文献   

15.
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的理想是“哲学王”,建立理想国。大约与相拉图同时的孟子(公元前%5一前804)则向往“道德王”,实现仁政。西方人追求智慧与幸福的统一,中国人追求道德与幸福的一致。西方人关注认知主体,中国人则重视道德主体。从东西方同时代的哲人对不同“王”的设计中,也能窥见出中西两大思想主流的分野。孟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承上启下的思想家。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源泉和实现方式。如果说孔子所确立的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之”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通过对《孟子》中“之”的词性分析,来加深对《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孟子仁政与孔子德政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在治道观上并不完全相同 ,而是同中有异。孟子在继承孔子正己以正人的德政原则的基础上 ,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原则的理论根据———性善论 ,而且以实行有利于民众生产、生活的政策措施———仁政为治国的第一要务 ,将治道的重心从孔子的“正己”转移到“安人” ,更加鲜明地凸现了儒家治道的民本主义精神。深入探讨孟子仁政与孔子德政之异同 ,对全面正确地把握儒家治道必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是以赤色、青色为主色的缣素写本。"丹青之信"象征的是在君臣民社会体系中,施行仁政和教化的思想。君王施行仁政是道德仁三统之一,仁政主要是注重民生、减少刑罚,以民为本。教化主要是使臣民"孝、忠、顺",以孝为第一。《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论述丹青之信,阐明君臣民在施行仁政和教化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贾剑蕾 《管子学刊》2012,(1):102-103
孟子主张仁政,在其音乐思想中也体现出对音乐仁与义的追求.“与民同乐”是孟子的重要音乐思想,它体现出对审美活动社会性的肯定.孟子从感官生理的角度肯定了音乐美感存在的共同性,提出了对音乐美感共同性认识的理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是首次.孟子的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音乐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