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思想发展到汉代,对汉代的学术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道家的气论学说衍变成了元气说,并以此形成了宇宙论的体系;道家思想与儒学相融合,使儒学的理论思维进一步深化并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转换;道家思想向经学的渗透,有效地消除了汉代经学的非理性因素,增强了经学的理性成分;道家思想也为汉代的社会批判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
侯强 《管子学刊》2001,(2):49-52
齐“巫儿”婚俗始于春秋时期,直至汉代仍在齐地流行,是周代“同姓不婚”主旋律下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齐巫风仙气的浓郁,为齐婚俗带有“巫”的成分提供了良好的生成土壤,而商品经济的发达,又使齐地风俗体现出礼教精神淡薄,加之东夷土著习俗根深蒂固的影响,使齐婚俗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3.
汉代老子神化现象考碣石汉代在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均占有特殊地位。汉代是中国思想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是中国道教起源和形成中的重要历史阶段,老子的神化是这个起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拟对老子神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及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考察,从新...  相似文献   

4.
汉代书法在实践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各种书体演变的基本完成、隶书的成熟和精致化、书法用笔的自觉,以及对个性、情感的追求等。书法艺术在汉代已走向独立,汉隶成为后人学习隶书的最高典范。汉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中国书法理论也始于汉代,虽数量不多,亦无体系性著作,却充分体现了书法作为艺术在理论上的自觉,以及书法艺术所追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临淄出土一批汉代青铜器杨英吉1995年9月2日,在临淄齐国故城大城北约一公里处,今敬仲镇泄柳村西出土了一批汉代青铜器皿。这批铜器系该村村民崔东升在修建蔬菜大棚挖土时发现的,共计八件,分别是:鼎一件;斗二件;洗一件;盆四件。经现场考察,这批铜器系出自一...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辩"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时期内形成的各派义利思想为汉代各种义利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人的义利观主要包括重义轻利或先义后利、重利轻义或见利忘义两种义利观。从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来看,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汉代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的主流思想。本文即是对汉人的义利观与家庭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兴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较为活跃,武帝之际,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确立了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在社会各层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代服饰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汉代服饰审美文化。汉代女性服饰作为汉代服饰体系中的一大分支,其丰富的服饰类型承载了汉代深厚的文化哲理,是研究汉代服饰审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汉代女性服饰审美的形成、标准与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汉代服饰的认识,以汉代女性服饰为研究点,探索汉代女性服饰审美取向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汉代女性服饰的审美标准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道教典籍《太平经》中的汉代字例和字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教典籍《太平经》中的汉代字例和字义俞理明本文从汉语史角度,从三个方面考释研究了《太平经》反映的汉代的时代特征的文献用字问题:一是反映汉代民间俗语的用字,二是保留了一些可以佐证前人训释的用法,三是反映了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定的时代特色。从而肯定了《...  相似文献   

9.
胡建军 《管子学刊》2014,(1):123-126
汉代淄川国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齐地(今山东地区)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汉代的历史与政治,特别是对研究汉代诸侯王国的历史地位及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博弈有重要作用。且汉代淄川国也是当时齐地乃至整个汉帝国文化极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传《易》之田生、杨何,《韩诗》“长孙氏之学”创始人长孙顺、《公羊春秋》任氏学创始人任公,及因通《公羊春秋》而荣登相位的公孙弘都是淄川国人。因此,对汉代淄川国的研究不仅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历史意义重大,对研究山东地方史及汉代齐地文化亦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远古中国"巫风"盛行,道教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延续、承袭了远古时代的神道巫风。山东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均反映出东周之前山东巫文化的"繁荣昌盛"。至春秋战国,随着理性思潮的高涨,巫逐渐丧失了其政治地位,渐次下移到民间,有的则演变为方士,这便促进了山东道教的前身——方仙道在燕、齐沿海地区的兴起。可以说,先秦时期山东巫文化的发展流变过程,乃为山东道教产生前的酝酿、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1.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汉代典籍文化和民俗文化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崇拜的遗存,而尤以民问观念形态中的有关内容引人注目。在汉代社会,西王母崇拜体现出民问礼俗的若干特征,也体现出时代风尚的某些倾向。百汉末年,以民间西王母崇拜为背景,甚至演生出一次席卷26郡国,又直至京师的声势浩大的流民运动。西王母在汉代人的意识中,其实又可以看作西方神秘世界的一种典型象征。而当佛教在中上逐渐普及乏后,西王母神话的影响终于削弱了。  相似文献   

12.
仁义学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汉代知识分子对仁义学说的勇敢实践蔚成名士气节。自此而后 ,名士气节被历代知识分子奉为圭臬 ,视为标的 ,成为华夏民族精神中的精华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正义事业前赴后继 ,英勇斗争。本文概述了汉代名士气节的形成、特色及深远的历史影响 ,肯定了名士气节在民族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管理哲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的管理哲学论纲黄宝先《周易》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先秦时它是六经之一,汉代时更被崇为五经之首,被当成是各种思想的大道之源。千百年来,易学工作者对其丰富的思想进行着不懈的探究。本文试图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对《周易》进行探索和讨论,以请方家教正。一、...  相似文献   

14.
<正> 刘厚琴同志多年致力于儒学与汉代社会史研究,她撰写的《儒学与汉代社会》一书(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是其长期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本书将儒家文化与汉代社会结合起来,从“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和“作为实际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儒学”两个观察角度入手,对儒家思想与汉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汉代社会文明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视野开阔,颇多创见,是汉史研究领域的新创获。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的服饰艺术,动态地展现出汉代服饰艺术和服饰审美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服饰的艺术风格、造型款式、服饰制度、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汉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两汉时期南阳地区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6.
郑玄的人格与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玄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一生不慕名利,不羡豪奢,不倚权势,潜心经籍,遍注群经,敢破家法,务实求真,致有“经神”之称。由于他毕生不懈的努力,西汉以来长久的今古文经学的纷争烦扰终告结束。“郑学”的确立,代表了汉代经学的最高成就;而郑立的学术思想,既标志着汉代经学哲学的终结,又孕籍着魏晋一代玄学理性的精神因子。一、文化生命的人格涵养齐鲁之邦曾经养育了众多灵杰的儿女,孔孟二圣俱生长于这方厚土,儒家学说的创源与发展跟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则深受着儒家思想学说的浸润。郑宝家乡北海高密本…  相似文献   

17.
公元5世纪末~7世纪初,以汉族人为主体民族,以吐鲁番盆地为舞台的高昌王国割据一方达一个半世纪。汉代以来因各种原因陆续迁居此地的汉人,带动了一方的风气习俗,虽地处西域却一如汉地,特别是在魏晋战乱时期,这里相对比较安定,许多优良的传统风俗和习惯得以保存下...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考古学者于20世纪末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掘出了丰富的汉代墓室壁画,壁画的表现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东汉时期当时的社会风貌,画面出现了山川、牛羊、树林等山水画意象,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些图像真实生动,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及审美意义。基于此,对内蒙古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山水场景与图像成因、内容以及造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9.
作为灵魂不灭思想和祖宗崇拜的产物,墓葬自产生以来便得到世人的重视,这在诸子尤其是儒家孝悌观念影响深厚的汉代社会尤其如此。汉代墓室建筑的形制、构造、装饰特征等,反映了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一种认识,表达的是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和追思,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中的等级观念、生死观念和孝敬观念。  相似文献   

20.
汉代色彩学在整个中国古代色彩学发展历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墓室壁画色彩就是其色彩理论应用的重要史料之一。虽然中国古代色彩实际运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但是与西方科学完善的色彩学体系相比,显得过于分散凌乱。基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汉代色彩观念的形成及其对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影响,然后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运用特点进行了总结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