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救助与物质救助一样.是社会性突发事件处置中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实国情下,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性突发事件精神救助在其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都会暂时存在较难逾越的屏障.面对社会接受和专业自身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限制,专业社会工作要成功地介入社会性突发事件精神救助,发挥其优势作用,政府重视是前提,社会工作服务的本土化是根本,专业队伍建设是关键,积极行动是途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4):114-123
精准扶贫方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进入扶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表明,反贫困一直是其重点关注并发挥作用的领域之一。显然,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社会工作介入并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时间虽不长,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实践还很有限,但业已取得了值得总结的经验。当前,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行政(动员)武反贫困存在的缺陷,科学地界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功能(角色)定位,检视既往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经验与不足,探讨提升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整体效能的系统方案,具有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4)
国际学术界普遍将里士满社会工作思想视为社会工作专业性之源。文章从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四个维度重审里士满社会工作思想,研究发现,里士满在对专业性追求的同时,又不失对社会性的要求,这构成了里士满社会工作思想的两大核心命题。因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处于一种"同源""共生"乃至"互构"的发展状态。正是二者之间的"互构"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这对于中国社会工作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8,(1):117-124
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忽视社会理论的倾向。本文认为,社会理论有助于恢复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有助于社会工作回归其使命。本文从结构-话语、身体-行动两个维度分别讨论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及巴特勒的社会理论,并探讨了其观点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和可能运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一种行动-话语理论的构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的结合中是必要而关键的。  相似文献   

5.
《学海》2020,(1):106-112
与西方社会工作先实践后教育的发展路径不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出"教育先行"的特点。主流观点认为,"教育先行"引领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认为,教育先行并不必然意味着教育引领,相反,它可能带来社会工作教育的"降维",社会工作被塑造成一门片面强调实践,并与其固有的价值理念相分离的学科。社会工作教育"降维"的具体表现为:从社会关注降维到方法与技术关注,从价值反思降维到技术化伦理,从批判思考降维到理论套用。教育降维培养了一批掌握一定专业方法和技术,却缺乏专业价值观和使命感的社工。他们更倾向于运用临床或微观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政府界定的社会问题,而对真正被忽视的社会疾苦和广泛的社会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社会改变缺乏兴趣。简言之,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社会性缺失可能肇因于社会工作教育的降维。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2)
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发现,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ABCD)等是农村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与此相应的农村社会工作侧重通用(整合)及社区为本的实务模式,具体的方法策略也经历了从个案、家庭及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到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的转变(从临床社会工作到社会发展)。这种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能够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之专业个案救助和社区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视野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面对当前医患关系中的不和谐现象,不同学者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作为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的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则提供了一种介入医疗纠纷问题的崭新视角。在协调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需要面向病患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医院管理层、社会及大众媒体、政府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等不同的主体,发展出不同的工作策略,扮演不同的服务角色。  相似文献   

8.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目前的运作模式下,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其中关键原因是无法充分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这需要充分协调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的工作内容(预防纠纷、介入纠纷、修复医患关系)、工作方式(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以及信任要素(能力、善心、正直)的关系,以此构建患方信任模型,并在所构建的信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婚姻暴力日益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社会工作服务借助专业技术,整合系统资源,致力于调解缓和当下危机与从根本上消除暴力隐患,逐渐成为介入婚姻暴力的重要力量。由于婚姻暴力问题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人员在介入过程中常会面临各种伦理困境,但是以往文献鲜见对伦理议题的讨论。本文将集中探讨案主自决和为案主保密两项基本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详细阐释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对实务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婚姻暴力时要不断积累实践智慧,注重保持伦理敏感性,积极主动地化解伦理困境,帮助婚姻暴力受害者妥善处理危机事件,摆脱心理阴影,逐步恢复并增强社会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壮大与深化.系统理论与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当前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但在其实际的应用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试从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比较的视角出发,对这两种社会工作理论的重点及其利弊进行详尽阐述与比较,并进一步对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这两种理论之间的矛盾与搭配进行详尽解析,从而分析这两种社会工作理论的异同点.最后对这两种理论与个人道德伦理抉择的困境进行深层反思.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7,(2):136-140
通过对历史的纵深考察,不难发现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体现出较明显的同源互构特征。然而,从当代实践来看,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发展呈现出理论分殊与现实分野的结构性张力,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本文认为,公益慈善应该更注重专业性、社会性以及道德属性的回归,而社会工作需要重拾其社会与公共属性以及倡导一种本土智识引领下的创新的、科学的公益慈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重构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融合关系,并将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置于中国当代社会建设的宏大叙事之中,以实现对其自身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军  卢素文 《学海》2022,(4):38-45
制度性嵌入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常态,但这一介入情境却很容易使社会工作者面临专业自主和承认缺失的问题。为此,我们以东莞理工学院“双工联动、社区育人”项目为案例,运用“承认理论”分析学校社会工作者如何实现介入情境转向和效果提升。实践表明,在高校建立学生公共社区后,社会工作者得以打造独立团队,联动和融入学校体系,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获得专业自主。在此基础上,学校社会工作者突出以社区为单位的个体团结、强化“情境性”的闭环介入模式,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取得了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多重“承认”。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9,(3):87-93
传统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环境"概念常常指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视。本文认为,在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品质,将"生态环境"之维带回社会工作,重新解读和修正主流社会工作关于"人在环境中"这一核心理论与实践议题的认知及其实践范式。进而,本文结合当前的生态发展议题,尝试从理论的生态转向、教育体系的重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工作社会属性的专业本质重塑等方面提出社会工作积极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绿色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罗阳  刘雨航 《学海》2022,(4):53-59
高校学生社区是开展高校治理和学生工作的潜在资源和平台。在运用“四要素模型”对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营造的要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具有社区成员意识的身份归属、具有相似的需求和目标、感受到个人成长与回馈、集体记忆的情感互动是社会工作得以介入高校学生社区营造的基础。并且,作为高校学生社区营造的重要方式,驻校社工需要采取集空间建设、需求导向、情境互动和情感联结等路径于一体的整合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社会救助正义与慈善伦理生态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作为一项现代性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制度本身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其基本伦理道德精神经历了从仁爱到正义的变化,社会救助伦理关系也整体上经历了从慈善伦理关系到权利伦理关系的根本转型,这种转型必然意味着伦理生态重新建构。正义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慈善事业的伦理生态是社会救助伦理精神在现代社会整体伦理生态中的实践合理性的表达。在个体德性和德行层面,应该构建制度正义与个体正义以及个体正义与个体慈善两种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16.
汤顶华  刘莹 《学海》2024,(1):139-149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主体性危机频发,对其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造成威胁。本文运用焦虑代际传递理论,将对青少年主体性危机的分析置于家庭系统内,基于14个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案例,探析焦虑代际传递的个体、家庭及社会根源,并遵循家庭认知改变—家庭关系重塑—家庭赋权成长的服务逻辑,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危机进行介入。研究最后探讨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所面临的挑战,为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7,(1):144-150
缘起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由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主导、立足社区联结学校的上海联校社会工作服务不失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创新探索,其不仅增进了青少年学生的亲社会联结,而且促进了家庭、学校与社区和社会的协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亦遭遇到教育行政壁垒、社会工作标签化及社会力量挑战等困境。为可持续与创新性发展,需立足社会教育,以社会治理和家庭教育为契机寻求联校社会工作制度的突破;立足社区分类联结,重点联接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避免强嵌,选择从影响学生到影响教师和家长的策略转向。  相似文献   

18.
医务社会工作是适应新医学模式为病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种职业,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中有着重要功能和角色作用,对顺利实现治疗康复目标、缓解生理痛苦、提供心理支持,延长生命或提高生活质量,努力回归社会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新医学模式下的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必将成为普遍趋势.  相似文献   

19.
许莉娅 《学海》2012,(1):94-102
在不同的国家及教育体制之下,学校的学生服务机制是有差异的.在我国的中小学校,目前实施的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并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工作机制,它由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及后勤保障服务等六大系统构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学校学生服务机制,为学校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这套学生工作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它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与服务理念的差异、学校任务为本与学生需要为本的差异、工作的问题视角与优势取向的差异、服务的控制管束与授权增能的差异、工作者的独立作战与团队合作的差异、更多关注意识形态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差异.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有的学校学生工作体系中注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以四川抗震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为例,提出在现有学校服务体系中嵌入社会工作的战略及策略: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在学校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组建学校社会工作科际团队,明确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职责;责成学校社会工作者组织全员培训与团队培训,向学校教职员工传达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理念、功能及助人方法,帮助学校人员了解、接纳认同社会工作.对合作团队的成员进行参与式的系列培训,培养本土社工.  相似文献   

20.
徐选国 《学海》2023,(1):177-187+216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平等的现代化脉络下知识移植对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关切的阙如,导致其陷入狭隘本土化与以他者为中心的本土化双重陷阱之中。本文尝试从“现代化-主体性”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特征,阐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知识自主性的结构性根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分析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时空条件,从主体性角度阐释以“中国社会工作”为整体叙事的话语体系重构框架,并从哲学基础、伦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维度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多重路径,以为全球治理贡献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