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是怎样一种宇宙論《略論》大意說:“法相宗建立了精神性的单子——‘种子’說,认为种子是构成世界的原因。”即“物界心界都是种子的产物”。“种子是各各独立的、最小单位的实体,一粒一粒的。”“它不是物质性的,只能是精神性的”。“他们又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心)最根本的是第八識,种子藏住的地方在第八識里面。种子和第八識是虚构的互相依存的精神实体。”又据他說:“第八  相似文献   

2.
一去年十月三联书店出版了任继愈同志的《汉——唐中国佛敎思想論集》(以下简称《論集》)。《論集》共收集了任继愈同志从1955年到1962年发表的关于我国佛教思想的七篇論文和五篇附录。全书的重点是对隋唐时期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最具哲理性和最富代表性的四大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禪宗和法相宗的哲学思想都作了探討和論述,批判其唯心主义的实质,揭露其反动的政治作用。附录中有僧肇的《物不迁論》和《不真空論》与范縝的《神灭論》的簡介和今譯,还附有《汉——唐佛敎簡明年表》。  相似文献   

3.
哲學研究編輯都: 寄來舒炜光同志的“中國過渡時期的渐進性飛躍”一文,其中有一段對於“矛盾論解說”中的一個地方作了批判,我認為是正確的。去年,我就“矛盾論解說”的某些地方作了修改,只因該書尚未重版,所以那些修改了的處所不能及時向讀者更正。舒炜光同志批判該書的地方,正是我已經修改了的地方。希望把我寄上的《“矛盾论解說”中一個重要的更正》登載出來。  相似文献   

4.
再諭庄子     
《哲学研究》1961年第二期发表的任继愈同志和关锋同志的两篇論庄子的文章,树立了对立面,真正是旗鼓相当,針鋒相对。但是,从鉴别史料的观点看,任继愈同志和关锋同志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他們都认为在《庄子》中可以十分确定地分別出来,那些篇是庄子所自著,那些篇是庄子的后学所著。他們又都认为《庄子》中的內篇和外篇之間,有一个似乎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內篇七篇自成一組?在内容上是一致的,而且內篇七篇之間,还似乎有一种逻辑的联系。这些看法,也并不始于这两篇論文;这是傳統的看法。我认为研究庄子首先要打破这种傳統的看法。任继愈同志和关鋒同志从上面所說的共同出发点出发,在鉴別史料的问题上,成了对立面。关锋同志认为,內篇是庄子所自著,外、杂篇是庄子的后学所著。他是继承傅  相似文献   

5.
印度的因明大成于法称(約620—680)。他所著的七部因明論书是在西藏佛教后傳的初期(第十一世紀末)經俄譯师(Rnog Blo-ldanses rab, 1059—1109)的努力才翻譯完全,而西藏人自己的因明著作也是由俄譯师的三傅弟子法师子(Cha-pa Chos-kyi-sen-ge, 1109—69)开始。法师子住持桑朴寺十八年,作了法称因明論中要籍《量决擇論》的注解,又著有通論性质的《量論略义去蔽論》(这一“去蔽”yid-kyi mnn sel)的題目,后来即为一般启蒙著作所沿用)。其弟子精进师子(Brtsun-hgrus-sen-ge)更恢宏其說,于是桑朴寺成为西藏研习因明的中樞,而一般因明理論也以法师子师弟之說为准則。但是,实际奠定西藏因明学說的基础的乃是薩迦派第四代祖师薩班庆喜幢(Sa-skya Pandira Kun-dgah-rgyal-mothan, 1182—1251)。他从釋迦室利(Sokyasi-bhadra,1204年入藏)受  相似文献   

6.
《德国哲学杂志》1962年第1期发表了G.克劳斯与R.梯勒合写的一篇論文:“論控制論系統在社会中的存在”。全文长达4万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哲学的說明”,第二部分是“若干經济关系在证明自己有控制論性质方面的标志”,第三部分是“控制論系統的典型标志与經济系統和控制論系統的同形性”。  相似文献   

7.
《江汉学报》1964年第4期发表張立文《論“治統”与“道統”的关系》的文章,对馮友兰去年发表的《关于孔子論仁的思想的一些补充論证》(《学术月刊》1963年第8期)《再論关于孔子討論中的一些方法論上的問题》(《文汇报》1963年10月8日)《关于孔子討論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三篇文章中提出的“君师分开”的說法,提出批評。作者把馮友兰的观点归納为以下两点: 第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和师是相提并論的,有所謂治統和道統,君就是封建社会中政治统治的最高统治者,是屬于治統这一方面的;师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級制造幻想的思想家,是屬于道統这一方面的。孔子是为中国封建統治阶級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1955年第4期第155頁上,讀者杨君瑞同志提出了一个問題,即罗森塔尔、尤金編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同一性”这一概念的解釋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的解釋存在着分歧,应該怎样理解?編辑部認为正确地理解这一問題还有待于继續討論研究。在这里我想把我个人对这个問題的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來和同志們討論。我認为首先应該指出的是:“简明哲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所理解的“同一性”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所阐释的“同一性”在涵义上是不同的。“辞典”說“同一性”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疇。这就是說,所謂“同一性”是指同一事物在一定时期內的相对的固定性,即事物在处于量变狀态时質的相对不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1964年第5期刊載了吉敦諭同志的《“两种革命論”是“經济宿命論”嗎?》一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进一步闡发并論证“蔡美彪同志所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本无可非議”,因此,在农民战争問题討論中,其他同志对此提出的批評,“其結果是无损于蔡文‘两种革命論’的毫末的”。吉敦諭同志对自己的观点,竟然作出如此自信的断語,把一切批評商榷的意見,都拒之于千里之外,借用他自己  相似文献   

10.
看了鄧水夷与呂世骧二同志对於我的“张横渠的哲学”一文所提的意见,深深感到自由討論的必要。我相信,任何問题經过自由討論,一定会逐漸达到满意的解决。鄧、呂二同志所提出的意见主要是环繞着两個問題:第一,張載的哲学是唯物論还是唯心論?第二,张载的倫理政治学說中有沒有進步的因素?现在分別加以解答。一“氣”是唯物論的範疇还是唯心論的範疇? 鄧水夷同志認為“张載对世界的解釋是唯心的”。呂世骧同志認为‘张横渠的哲学是徹头徹尾的唯心論”。这裏牵涉到张横渠所謂“氣”应該如何解釋的問題,更牵涉到“唯物論”与唯物論所謂“物”应該如何解釋的問題。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1,(6)
有为是相,无为是体,这一观念,唐宋以后,广泛地深入在我国佛教界的心目中,毫无疑问似的认为:无为和真如,是相等同的,同一所指的名称。法相宗的百法中,有六无为法: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但因法相宗的衰落,典籍散佚,正义淹没,也沿袭认为六无为法都即是真如。如明代的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  相似文献   

12.
关鋒同志的《庄子内篇譯解和批判》一书出版已三年。我已讀过不止一遍。我爱讀这本书,并不是由于我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某些具体問题有了探討的兴趣,而是因为从关鋒同志对一只“麻雀”的解剖和科学实驗中,得到了关于哲学史方法論的启发。基于此,当我讀到作者在《后記》中所說,他关心到“某些讀者讀了这本书,是否可能在思想方法上多少得到一点启发”,我便感觉到格外的亲切,因为我对这本书的要求和它实际上所給我的东西,同作者对讀者的要求,竟是这样的吻合无間。因此,这篇类似讀书札記的文章,并非是对該书的全面评論,也不是探討庄子哲学体系中的某些具体問题,只想談一談这本书  相似文献   

13.
安田暎胤  任永生 《法音》2000,(12):14-19
一、日本佛教的源流和奈良的佛教寺院  药师寺建于公元680年,是由天武天皇发愿而建的国家官寺。奈良时代,日本从中国传入六个佛教宗派(三论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成实宗、律宗),被称为“南都六宗”。其中,法相宗以唯识教典为所依经典,这些经典是日本留学僧们四次入唐求法请到日本的。其第一传为道昭(629—700),第二传为智通、智达。道昭于653年,智通和智达于658年分别入唐,共同从玄奘三藏受学唯识教义后回国。第三传为智凰和智雄,第四传为玄昉。智凰和智雄于703年、玄昉于735年入唐,从法相宗第三祖智周(668—723)…  相似文献   

14.
正任继愈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56年,任继愈先生发表《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槃"学说的政治作用》,此后又连续发表《禅宗哲学思想略论》(1957)《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1960)《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1961年)《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1962)《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63)。这些文章后结集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3年出版。这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在《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批示  相似文献   

15.
黄克剑同志的《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一文,就我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的某些涉及他的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我表示欢迎。我觉得其中有些是双方行文不  相似文献   

16.
1961年以来,馮友兰先生写了不少关于哲学史方法論的文章。“普遍性形式寓于阶級性之中”这个理論,是馮先生哲学史方法論的核心和实质。要弄清馮友兰先生的这个理論,还是先从他的“普遍性形式”这个概念讲起。一、“普遍性形式”及其真实性“普遍性形式”,馮先生有时写作“普遍性思想”,有时写作“普遍形式”,有时则写作“普遍性形式的思想”,說法略有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馮友兰先生所讲的“普遍性形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馮先生說: “孔子所說的‘爱人’就其普遍性形式說,是超阶級的爱。”  相似文献   

17.
拜读颜泽贤同志《方以智科学哲学思想初探》一文(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8期,以下简称“颜文”)以后,有些想法需要同颜同志商榷。现在,把我的看法写出来,以请教颜泽贤同志,并渴望其他同志指正。 一、颜文虽然仅就方以智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及科学认识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没  相似文献   

18.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19.
金岳霖同志在《哲学研究》1960年第1期发表了《論“所以”》一文。金岳霖同志首先把推論規定为相应于“所以”的推論,于是他认为,推論与蘊涵是不同的,推論是从断定前提到断定結論的过渡,推論是要求断定它的前提的,而蘊涵却并不要求断定它的前件。由于推論要求断定它的前提,而断定前提又是相对于认識的,而认識又是相对于一时代的科学水平、相对于阶級的,金岳霖同志便得出結論:不但具体的推論是相对于一时代的科学水平、相对于阶級的,而且推論形式也是相对于一时代的科学水平、相对于阶級的。最后,金岳霖同志还提到无产阶級的世界观和形式邏輯的联系,金岳霖同志认为:“我們的‘所以’既貫彻了馬克思列宁主义的要求,辯证唯物主义的充足理由,又貫彻了形式邏輯的形式正确性,它的正确性是最高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湯一介、庄印、金春峰在《論“道統”与“治統”》(《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第2期)一文中,对于馮友兰提出的“君师分工論”、“治道对抗說”,进行了批評。作者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君”是指統治阶級在政治上的代表,即从事政治經济的人物;而“师”是指统治阶級思想家,即著书立說的人物。大体上从孔子时代起,“君”和“师”就作为封建統治阶級两种密切联系着的代表人物出現。一般地說,他們在共同为本阶級編造各种各样的幻想,为本阶級服务。像董仲舒和汉武帝共同为本阶級編造幻想的事,决不是个别的。汉宣帝的“石渠閣奏議”,汉章帝的“白虎观奏議”,梁武帝之与肖琛,魏太武帝之与寇謙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汉武帝的“問策”和董仲舒的“对策”說明他们所考虑的都是其整个阶級利益。像馮友兰所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