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明学因其讲本心良知,注重主体的心性修养和王阳明本人多次隐居,"出入佛老三十年",至中后期仍然十分注重融摄道释,以至于阳明学长期被当作没有经世功能和有为追求的纯粹心学或道禅之学。然而,从儒学固有的价值取向、阳明中后期思想的内在逻辑、性格特点以及王阳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来看,王阳明无疑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实关怀和实践品格的儒者。而且阳明学中"良知"的自然展开,"知行合一"、"体用不二"、"万物一体"的理论特点又形成了其学说"立体达用"的逻辑架构。王阳明正是用这种逻辑架构作为标准来对照查验其他思想学说,使之成为他展开儒道之辨、儒佛之辨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2.
吕柟乃明代与王阳明中分其盛的关学集大成者,以"取法程朱、辨乎阳明"为宗旨对《孟子》展开创造性诠释。在理(性)气关系上,他反对张载、朱子的"理气为二",主张"性在气上求"的"理气非二"说;在"良知"上,他批判阳明的"良知"之教过于浑沦和笼统,并以朱子的"知先行后"纠正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浩然之气"上,他认为这恰恰是孟子不及孔子处;在心性工夫上,他提出"收心之学,以仁为主",以求凸显仁学的本旨和地位。吕柟的《孟子》学折射出秉承张载关学重视践履、批驳阳明心学、羽翼、修正朱子学的诠释特质,有力推动张载关学、朱子学的深化与发展,对于探究张载关学、朱子学在明代的流变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4.
明代关学中兴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是来自于当时盛行的阳明学,但关学对阳明学的接受和吸收却不是被动的和无条件的。在阳明学于嘉靖初年传入关中地区时,即遭到吕柟与马理、杨爵等人的批评和拒绝,从而使阳明学直到晚明万历中期才最终取代朱子学成为关中理学的主流。南大吉与冯从吾、张舜典等人虽然笃信良知学,但又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进行了改造,遂使关中的心学呈现出重视躬行实践与调和朱、王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理论上,王阳明以良知释知行本体,从知行合一走向致良知,同时将万物一体思想的根基诉诸致良知之学,即是说,他用致良知作为其心学思想之核心,通贯知行合一与万物一体。这种理论的架构及推演与王阳明治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一体相连、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治天"的关键在于"治心""治世",其中"治世"又可以转化为"治心",由"治心"可以达到对自然、社会的治理。三者之中,"治心"是核心和主导。  相似文献   

6.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在阳明心学框架内,将其"良知"仅仅理解为知善知恶或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会使行为者的道德行为缺少合理动因。而以一种整体性的解读方式,将王阳明的"良知"理解为一个包含道德主体、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三个层面含义在内的整体观念,将使得"良知"观念能够为行为者的为善去恶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心学以"心"为本体,核心是良知,他的心学美学是良知体验美学,"良知说"是王阳明学术的命脉。王阳明之"心学"以个体人格修养程度为准则来评价外物事物的美与否,其理论是以伦理评价为中心的人生论美学,立足于个体心性修养。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现代审美语境下,这种以良知为核心的审美对当代审美精神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阳明如何运用其心学理论诠释易学,其易学具有何种心学特色的问题,学界鲜有关注。本文通过以阳明"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的观点为入点,探析阳明以心学解易的内在理路,认为其体现为以"致良知"为准则,以解答易学基本问题为形式,以"良知"、"吾心"为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9.
刘强 《孔子研究》2020,(3):17-28
近年来,"阳明学"研究大行其道,蔚成风气。而阳明之诗学与诗教,及其与经学、实学之关系,则乏人问津。事实上,阳明心学之建构,绝非空诸依傍,标新立异,而是源自对经学的深入涵泳,以及对圣贤之道的本心觉悟。其"敦本尚实"之诗学观,与其"良知"心学一脉相承。阳明反对"繁文",主张"实行",故其"诗学"主张,实可以"实学"目之。不惟如此,由阳明豪放洒落的性情所决定,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完美实现了自己"根本盛而枝叶茂"的诗学主张。而其"寓教于诗"的诗歌教化实践,则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诗教"精神,而且打破了"以《诗经》为教"的"诗教"传统,堪称一种独具阳明心学特色的"新诗教"。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是明代思想界的泰斗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界影响至巨。关于阳明心学 ,国内外学界成果甚多 ,且至深至细。然而笔者以为 ,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方法问题。作者提出以点燃智慧之火的方式表达阳明 ,以喻事因缘的方式体悟其良知 ,寻究其心学中的永恒价值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书写宣讲其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朱子的格物穷理说自经明代阳明心学批评后,其理论基础及实践方法受到了极大挑战。陆世仪处朱子学式微之际,学宗朱子,如何面对异说之兴,阐释朱子格物穷理说之方法与目的,成为一重要时代课题。陆世仪揭示"物格则无物",抉发朱子之"格物所以明此心"的究竟目的,以回应王阳明对朱子格物说为"务外遗内"之批评,又阐述天人物我原是一理之理论结构,主张"由分殊到理一",以巩固朱子"理"概念的最高规范性,同时批判阳明"心即理"说的主观臆度以及以"致良知"取代穷理思想的偏颇性。陆世仪的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之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之实践心得。其穷理说之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阳明心学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学发展之一重要侧面,对了解该时代的思想状况,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对程颐思想的借鉴主要表现在:程颐的圣人之志,成为引导王阳明一生为人为学的价值观;对程颐"格物致知"成圣之方的体验、困顿,促成了阳明心学的诞生;程颐的本体论思考,使王学从心学角度融合心、理,确立了心本体的学理主旨,认为承载天理的心(良知)才是即本体即主体,是万物的存在根据和人生的主宰;《伊川易传》的哲理,尤其是其固守正道、扶正抑邪和自昭明德的人生智慧,给王阳明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3.
王学思想"后三变"的发生与阳明经典诠释学体系建构完成有着密切关系。"龙场悟道"让阳明顿悟"格物致知"之旨,形成"臆说"图式。而在"良知"思想形成过程中,阳明着力解读《大学》,复《大学》古本,先立"诚意"为诠释核心,后立"致良知"为诠释根本。晚年阳明又将"有、无"范式带入经典诠释之中,使得"经学即心学"命题价值彰显。阳明经典诠释学实为"心学体验诠释学",其终极指向是以生命行动的实践方式见证人能尽性入道的可能。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悠长。  相似文献   

14.
罗安宪 《中国哲学史》2012,(3):72-77,63
"格物致知"语义甚丰,程颐、朱熹将其解说为"格物穷理"。"格物穷理"有将"理"与"心"分作两件的危险,故遭到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反对。陆象山和王阳明都坚持"心即理"。"心即理"在陆象山那里主要是理不离心,"无心外之理",而在王阳明那里,更有"心即是理",所以他于"心外无理"之外,更提出"心外无事"。与程朱不同的是,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解说成"致知格物"。而"致知格物"实则就是"致良知",就是"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阳明心学虽然维护了"理"与"心"以及"致知"与"格物"的一贯,但却导致了"致知"在"格物"之先这一明显不合《大学》所言序次的尴尬局面。经典诠释如何在忠实原意的条件下又有创造性的发挥,真是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宋仪望是王阳明再传弟子,因其有长期研读《周易》的经历,故而尝试以易学诠释良知学。他认为,圣人之学以求仁为要,仁是天地之心,是《易》所谓生生不已的生理,此理具于人心,即所谓性,故求仁即复性。性之虚明灵觉即良知,故求仁、复性就是阳明学的致良知。宋仪望将《周易》复卦的爻辞"不远复"解释为力求本心、直悟本体的"顿"的工夫,同时也赋予其改过迁善、为善去恶以复其本体的"渐"的工夫论义涵,以祛除阳明后学中存在的忽略躬行实践的弊病。  相似文献   

16.
常新 《中国哲学史》2012,(3):95-100,94
作为关中理学大家,李二曲服膺阳明心学之旨,其本体-工夫-境界系统立基于"良知"学说。从本体层面二曲强调"良知"的先验性,提出"良知"即"良心"。二曲通过对"良知"与"闻见之知"进行区别,认为"闻见之知"无益于德行的涵养,强调通过"致良知"的工夫达到"心与万物一体"的"至善"境界,这也是二曲"良知"说的逻辑展开。二曲的"良知"说承袭、调和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学理论争,批判了"王学末流""略工夫谈本体"、"程朱末流""做工夫而昧本体"的弊端,这种批判也是对中晚明以来学术、学风的一次总结。  相似文献   

17.
邹守益继承阳明学说注重心上工夫的特点,援引程朱理学涵养省察工夫论,提出了以“主敬”、“戒慎恐惧”为主要内容的“致良知”工夫论.他认为,要使“良知”这种先验的本然之知转为明觉之知,就必须保持道德主体心灵上的庄敬态度.他以“心学”贯通《大学》之“格物致知”与《中庸》的“戒慎恐惧”,在继承阳明“戒慎恐惧所以致良知”观点的同时又对“戒惧”作了发挥.邹守益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表现在持守师说、不偏左右,而且以“主敬”和“戒惧”为主要内容充实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工夫论,被视为王学之真传.  相似文献   

18.
二曲之学本于阳明,其良知论不仅立足于儒学道体、性体、心体名异实同的思维理路提出"良知即良心也,一点良心便是性"的命题,也侧重从阳明学注重道德本心的角度揭示"良知即明德","良知之外再无知","真知"与"闻见择识"、"外来填塞之知"的联系与区别。二曲强调"学贵敦本"和对良知本体的描绘,凸显了与宋明儒重视以"体认"为主要特征的理论路径的不同,并以学道原为"了心"、"放心"、"养心"作为其良知论的理论归宿,典型地展示了清初之际儒者对阳明心学的理解与继承。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心学是以主体精神为核心,以平民精神、启蒙精神、淑世精神等为基本元素的有机的精神整体。平民精神、启蒙精神、淑世精神乃是主体精神(良知、道心、本心)的具体展开,因而阳明心学的精神是充满实践意义的人文关怀。但阳明心学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不为时空所限,也不能不为主体所限,所以阳明心学精神的价值必须在不断突破有限中成长,这样才能继续生发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二曲是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孟子反身录》以"宗本阳明,兼摄程朱"为基本宗旨,以"阳明心学为上达,程朱理学为下学"为学术定位,体现出"提揭和高扬心""推阐和扩充良知""本体先于工夫""一以反身实践为事"的理论特质。前三者彰显出"宗本阳明"的学术倾向和立场,最后一个则以程朱理学所重的"下学工夫"来矫正心学末流的"玄虚空谈"之弊,以求各取所长,相资相成;最终归会孔孟体用大全之学,在清初尊朱黜王的思潮中开辟出修正、完善阳明心学的新路径,并以其显赫的学术地位和卓绝的学术影响,不仅推动阳明心学在清初的提振和完善,亦成为我们龟鉴清初学术面貌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