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同寻常而又往往得不到确切解释的一个论题。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郭店楚简本《老子》(根据竹简形制分为甲乙丙三部分)中,这一论题就已经有了。在通行本《老子》中,这一论题是属于第二十五章。与这一章相对的竹简本说:"有状混  相似文献   

2.
《老子》第一章的重心是"常道",疑难问题是"常道"为何不可说。本文在回应郭永秉与曹峰二位先生的基础上,对第一章进行全面解读,指出"常道"有四个特点:动而无死、生而无名、妙而可观、虚而可法。这四个特点可用现代哲学词汇表述为"非对象化"(non-objectification)。"常道"是主客二分之前的非对象化存在,而言说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对象化行为,所以"常道"不可说。"不可说"指无法用一般性的名言概念去说。《老子》中的对象化的道是由非对象化的"常道"派生而来,即正反相成的"规律之道"、以柔克刚的"处事之道"与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分别代表老子在认识论、人生论与政治论上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3.
庄子与老子同属道家,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一般认为,“一”和“气”也是老 庄哲学中的重要范畴。然而,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中,并不见“一”的踪影,“气”也仅见通行本《老子》五十五章的“心使气曰强”。目前学术界 对简本《老子》有摘抄本、改编本和早期《老子》传本等种种不同的见解,在没有新的史料发现的情况下,这些见解很难求得一致。我曾撰文《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 载于《中国哲学》第20辑),认为简本中所没有的通行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节是后来加 进《老子》的。这是一个“假…  相似文献   

4.
崔立军 《管子学刊》2016,(3):112-114
北大简《老子·下经》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相似文献   

5.
一在今本《老子》中,直接论述有无关系的命题有两个,即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和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这两个命题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对此,前辈学者亦曾有所省察和质疑,如马叙伦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乃《淮南》语羼入者。第二章明言有无之相生,义正与首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合,则安得此复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耶?”(马叙伦,第396页)但由于当时还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这种质疑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而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则为这种质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今本《老子》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相似文献   

6.
陈岳 《管子学刊》2016,(3):54-58
"以正治国"见于今本《老子》第五十二章,它既是老子总结三代政治、结合所处之世提出的治国纲领,同时也是老子进行形上思考后的产物。老子强调"正"的概念,论述"正"便是"合乎道",主张"身正"方能"国正";在具体行为上,他要求"为正"就是要"知止"。在这一方面,老子与孔子的认识并无冲突,相反通过把握两者的论述,便能更好的把握"以正治国"的真义。  相似文献   

7.
王弼本《老子》第十四、二十一章的"惚""恍",是老子用以描述道的关键词,但是在各种《老子》中,这两个字的字形与解释都有较大差异。比如根据《老子》上下文语境作出的义理诠解,恍、惚二字为反义词,而按考据学方法则将其解为近义词,这两种解释路向之间的矛盾使得重新审视"恍惚"的释读和诠释成为必要。值得重视的是,帛书《老子》中的奇异字形为重新考察提供了新的契机。"恍惚"一词可能源于帛书甲本,但它在古音、字义上都与简帛本所提示的信息不符。帛书乙本在帛书甲本基础上释读出"沕"字,进一步又可读出"汒",这为判断上述分歧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因为从训诂学上说,"沕"训深微貌,"汒"训深广貌,两字意义相反。哲学上解读为:"沕"喻道之本体的深微,"汒"喻道之显用的深广;"沕汒"深刻展现了老子论道的思维结构和特色,即以水喻道,以小大之辨为中介,引导修道者反思和超越二元对待的形名结构,由观物而体悟体用一如、显微无间的不二之道。  相似文献   

8.
现在流行的《老子》王弼注本,学界早已认识到其底本绝非王弼本人所使用的原本。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等《老子》的发现都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证据。北大汉简《老子》的发现又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老子》王弼注本与汉简本在很多地方有着相同之处。就义理方面讲,汉简《老子》在"道"与"天地"及"万物"关系方面、"道"与"万物之始"关系方面以及"下德"的方面都为我们了解王弼注本提供了新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弼注本与汉简本源于同一版本系统。本文通过王弼注本与汉简本的比较,一方面说明汉简本并非后人伪作,另一方面对重新认识王弼注本及其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围绕“道”的信仰,道教历史上对《老子》的注本众多,各种注本通过对《老子》之“道”这一基本哲学范畴的解释,作为其立说的基础,其中《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两部较早的重要注本,对“道”的不同解释,体现了道教形成过程中基本思想的重大转变,对研究早期道教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道家后学的更革,《老子》第十九章的文本呈现出弃绝仁义的极端倾向。通过比照郭店楚简原文,不难发现,《老子》对仁的思考远高于机械地排斥与抨击。立足于自然与人为的区分,《老子》以更深远的自然之仁来反观人为之仁的局限性,即自恃己智,怀德忘本之患。这并非是对原儒处"仁"概念的消解,而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与补充。深入探究《老子》之仁,是重新定位儒道关系的枢纽。  相似文献   

11.
《老子》第四十二章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河上公为代表的宇宙论解释;二是以王弼为代表的语言论解释;三是当代牟宗三的境界论解释。本文立足《老子》,剖析三种解释之得失,并从方法论上初步说明厘清"问题意识"对回到经典原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本资料。帛书字形不同于今体者,一律转写为今体。帛书中划分章节用的圆点,大都残缺,为了便于指明引文出处,仍然沿用今本章次。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原文顺序,正是这样。王弼注《老子》所用底本顺序,大概也是这样。 《德》篇在前,则《老子》首章是今本第三十八章。这个事实,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此章本有的意义,就是它明确提出并初步解释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结构。此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对老子的定位是"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而他撰写《老子衍》的根本目的则是要把他对老子之学的批评坐实到对《老子》文本的具体诠释中,以呈露其运思理据,摧破其荒诐不经。为此,他从两个进路展开对《老子》的诠释:一是"衍其意",即以解说原文含义的方式推衍文本之外老子诡深的真实思想意图;二是"求其用",即通过曝显由形上之"道"导出的功用之"术"的权谋性,反过来批驳老子之"道"乃至其全部思想的实质。船山对《老子》所作的思想意图诠释与实际功用诠释,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正学"与"异端"的视域对峙,以及诠释者与诠释对象之间的疏离和紧张,而非船山对《老子》客观、内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早期道家统治术有一个从老子"道政"到黄老学"法治"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子的"道生之"在黄老学那里产生了"道生法"的变化;老子的以"无为"和"柔弱"为主要特性的"道政"到了黄老学那里转变为通过客观化的非人格的制度来治理;老子的"反智用道"被黄老学改造为"弃智用法";老子以道的无名为中心的"无名主义"在黄老学转变为"循名"和"正名";老子的赤子之心在黄老学那里被一种人的趋利避害的自然人情所取代;老子的"小国寡民"设想到了黄老学那里转变为一个对强大国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道"字古义的哲理升华、老子之"道"的价值取向、老子之"道"的形上品格、老子之"道"与其"德""教""治"诸范畴之关系等角度,扼要而系统地阐发了老子之"道"的深刻意蕴。文中指出,《老子》五千言虽多涉及"德""教""治",但"道"一以贯之于其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老子》特别是《老子》第六十七章的流传情况及其思想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各种解老、注老和重编《老子》新本的用意虽然各有道理,但更应重视《老子》通行本,因为它毕竟是流传了两千多年、对历史已经发生重大影响的文本,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具体内容来说,"三宝"是《老子》六十七章的主题,也是《老子》之学的主要意旨,几乎《老子》的每一篇都能见到此意,成为践行大道的具体和主要的内容;或者可以说,"德"是"道"的实行,"三宝"是"德"的内涵和应该践行的主要内容。由此看,整个《老子》的思想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天文训》承接《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的生成论表述,提出"道曰规始于一"。《老子》"道生一"与《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皆通过辨正"道"与"一"的关系,各自表达出对"道生物"过程的理解:《老子》"道生一"通过数理推论建构起万物生成的形式框架;《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在对万物生成做出结构上规定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气化流行"的材质意象。此外,"曰规"二字的出现将《淮南子》的本源之"道",内在嵌入了对本体之"道"的确证。《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是关于"道"的本体和生成、形式和内容的综合发明,是对《老子》"道生一"生成思想的理论发挥,反映出汉代道家由玄思到务实的思维转向。  相似文献   

18.
黄克剑 《哲学研究》2012,(7):19-26,128
<正>《老子》第一章是老子"道"论的总纲,也可视为整部《老子》的眼目。"道"("恒道")由此而定其所导,"名"("恒名")由此而明其所谓;老子之属意,于此可窥其大略。自《韩非子》以至于汉魏以降,《老子》注疏之众不可胜数,而诸注之意境则大都可从其对于第一章的诠释判别高下。今以帛书《老子》为底本,参酌世传碑、刻、注本,于前贤思绎之未尽处对《老子》第一章再作申解,以期寻取"众眇"所通而我心所契的玄理之门。或有未当,方家正焉。  相似文献   

19.
<正>"绝学无忧",这是出自《老子》的很著名的句子。关于此句的解释与句子在书中所处位置,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种意见差异甚大。《老子》通行本的河上公本与王弼本中,"绝学无忧"一句都是在第二十章的开首。各种不同意见的分歧,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老子》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完整地保留了《老子》原文,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此书对《老子》的诠释内容和方法取决于其预设的读者。作者隐去自身而托名神人以加强其诠释的权威性,突出身国同治以增加其吸引力,将"自然长生之道"升格为常道,以突破原文边界而开拓出新领域,下启了道教的产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表面上看不过是对《老子》的"解释",其学术地位依附于被解释的《老子》,但它有完全独立的价值,使这部注经作品本身也成为了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