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关于“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的涵义,人们的理解很不一致。在辩证逻辑研究中,有的同志把它们当作思维形式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思维形式的规律;有的同志则把它们当作思维内容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构造理论体系的特有规律;此外还有“抽象同一”、“具体同一”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前者是形式逻辑的规律,后者则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真理不仅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具体性理解为特殊性,而把抽象性理解为普遍性,另一种则认为真理在形式上是抽象的普遍性,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道:“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570页)。很多同志据此认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否则,那它就不是真理了。他们把真理说成是纯粹具体的东西,认为具体性是真理的唯一特性。我认为,这种否认真理的抽象性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这样就把具体性视为孤立的、单一的东西,加以抽象化了。事实上,列宁这段话并不是针对真理的全部特性,而是为了强调真理的具体性而讲的。列宁所否定的那种“抽象的真理”,并不是指真理本身,而是指它的存在。如果曲解了列宁的话的原意,把真理的具体性推向绝对,那么就歪曲了真理的本来面目,对真理的产生和本质也就无法正确阐释。把真理的具体性加以绝对化,同否定真理的具体性一样,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不能否认价值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发表了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文,把“价值真理”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期发表的薛克诚同志的文章对“价值真理”提出了异议,认为承认了价值真理,就没有了客观真理。 我认为,薛文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真理首先必须是客观真理。真理是科学性(即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理之所以是真  相似文献   

4.
尹星凡同志在《试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以下简称“尹文”)中说:“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事物的矛盾,而不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必须以联系和发展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并就教于尹星凡同志。  相似文献   

5.
我们读了《国内哲学动态》今年第一期上刘沛俊同志写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客观存在本身》一文(以下简称“俊文”),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恰恰相反,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客观存在本身”或其他,而只能是实践。现仅就“俊文”提及的问题,谈点我们粗浅的看法,与刘同志商榷。第一、“俊文”以  相似文献   

6.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周抗同志和方昕同志的观点是对立的(见《哲学研究》1978年第8、10期)。前者认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没有阶级性;后者从文章内容看,至少认为社会领域的真理有阶级性。讨论这个问题是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继续。真理是什么?有没有阶级性?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在真理内容及其检验标准问题上就会有分歧。  相似文献   

7.
论具体真理     
列宁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究竟什么是真理的具体性?什么是理论思维中的抽象和具体?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所排斥的抽象思维?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自觉地以真理的具体性原理为指导,加强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8.
迟克举同志的《试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的个性范畴》一文(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以下简称“迟文”),对个性范畴的哲学内涵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读后颇受启发。笔者曾针对仅从人的“差异性”、“独特性”上给个性下哲学定义的偏差,讨论了如何超越心理学等具体科学来揭示人的个性的哲学内涵,并将其规定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一功能的个人独有的对社会与个人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心理一行为特征的总和”(参见拙作:《人的个性范畴辨析》,载《江苏社联通讯》1989年第2期)。迟文将其称为“积极意义说”,认为:“个  相似文献   

9.
客观具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东西。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围绕客观具体性思想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哲学问题意识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问题的重大转变,把客观具体地改变世界规定为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事物存在方式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客观具体性理解为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本质特征;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统一,把客观具体地解决具体问题确定为变革事物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具体性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了由问题、理念与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并且向实践化、科学化和操作化方面深入。  相似文献   

10.
有些同志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意识”在实际含义上是完全吻合的(参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8期吴建国、曹燕明《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这是一个值得讨论和商榷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范畴,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试析界定哲学的“价值”的方法论分歧──并非仅仅敬答杨清明《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一文陈述,赵守运感谢杨清明同志不吝赐教,撰写《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哲学动态》1993年第5期,以下简称《真谛》)质疑拙文对“一般价值”的界定。当前,我国哲学界主...  相似文献   

12.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13.
周抗同志发表在1978年第8期《哲学研究》杂志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的一个条目(《真理的阶级性》)的同时,对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周文第四节集中谈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真理为什么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基本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说的内容分为反映阶级性和反映科学性即真理性这样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部分。对于这种“两重反映”的论点,读后有若干不解之处,特提出就教于周抗同志。 一、周文承认“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被政治和经济所决  相似文献   

14.
对《说明》的答复《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发表了我整理的一份动态资料:“关于‘国学’研讨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发表后,一同志批评我对他的文章观点的介绍“有明显的误读”,于是在《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国学’热讨论的几点说明”(以下简...  相似文献   

15.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以适应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同时在他的一切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上都从一个原理出发,即真理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列宁所深刻研讨的真理具体性这一原理,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部分。列宁指出:认为我们的感觉和观念是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的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三者是一回事。真理论在哲学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回答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这就是说,它这样或那样解决了哲学上一个基本问题。因此,真理问题自然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尖锐斗争中占中心地位;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巨大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1962年第4期《哲学研究》,发表了吴傅启同志的《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是辩证的认识方法》。这个标题的提法,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问题是该文开头的这句话:“这种逻辑的认识方法,就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辩证的认识方法,也就是马克思应用于《资本论》中的基本的逻辑方法,”于  相似文献   

17.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我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一文中所坚持的观点。方昕同志发表了《“两重反映论”这种论点能成立吗?》(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向题并未明确表态,只对我所说的“两重反映”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感到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真理”的研究,较多的时候是停留在“静态”上,也就是把真理论作为一块块分离开来的东西加以论证。这样就容易给人们造成一些认识上的混乱。陈中立同志在他的《真理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中,把真理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用唯物辩证法对真理进行了一系列“动态”性的研究。这是对“真理论”的有益探索。读了这本论著,受益非浅。下面我简单谈一谈对此论著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一 目前,在关于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主张应该恢复旧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两范畴”;有的同志同意引入“知性”范畴,但认为“二分法”和“三分法”并不是对立的;有的同志依据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三个阶段,并认为“思维具体”是认  相似文献   

20.
读过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一文(载《哲学动态》1991年5期,以下简称“诸葛文”)后,我对该文就《辩证逻辑教程》一书(以下简称“教程”)的批评有不同意见。现将有些意见简述如下: 1 “诸葛文”认为:“逻辑仅仅是思维形式学”,并且思维形式又仅为命题形式与推理形式。据此,它批评“教程”说:“‘教程’正文共分三编。第一编‘辩证思维规律,第二编辩证思维方法,都没有讨论思维形式,与逻辑无涉。”我们认为,根据这种说法,岂不是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中有关矛盾律、排中律的论述也与逻辑无涉了吗?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篇》、现行逻辑著作中有关概念、假说以及寻求因果关系乃至论证的内容,岂不都要排除于逻辑科学之外吗?更有甚者,按照这种观点,我国古代岂不是就很难找到逻辑著作了吗?这难道不是十分荒唐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