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藏传佛教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将之尽快融入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体系之中,创建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新型和谐文化。2010年,我随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课题组进藏调研,对藏传佛教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西藏和谐的文化功能有了新的认识。2011年,我在西藏挂职锻炼期间,又就这一课题做了调研访谈,进一步认识到:  相似文献   

2.
8月1日至4日,由西藏民族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西藏民族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藏传佛教文化对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藏传佛教当前的发展情况、藏传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问题提交了论文,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展示此次研讨会的成果,本刊从研讨会论文中选取了《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若干要素》、《宗喀巴佛教改革的启示》、《加强藏传佛教的文化建设》、《当前藏传佛教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对策》、《引导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健康发展》、《藏族吉祥符号的意蕴》等6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从藏传佛教时代使命定位,结合调研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认为,寺院应加强文化教育以提高僧众的现代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在西藏,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藏传佛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加强藏传佛教的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僧众的佛学修养、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这不仅关系到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西藏和谐社会的建设。最近,笔者在  相似文献   

4.
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对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同胞们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根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逐步推进和深化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5.
1992年第3期《西藏研究》(汉文版)发表了署名赵橹的一篇歪曲和侮蔑藏传佛教,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所谓《藏传佛教六字真言考释》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研究藏传佛教专家的姿态,说什么“藏传佛教六字真言,不是不可解的,更不是神秘的”,以轻蔑的态度,采取无中生有,颠倒词序,增添词汇和语法成分,捏造根据等手段,写道:“藏传佛教六字真言,梵文原意,汉译为‘神圣呵!红莲花上的宝珠,吉祥!’是袭用古印度文化中的一句祷祝词。而红莲花上的宝珠,在古印度作为神圣而崇高的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人们祈求生殖繁衍的庄严虔诚的祷祝词。在藏传佛教文化中,不仅引进了印度密教的六字真言,同时也引进了密教的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英国为培养为侵略中国西藏服务的人才,在西藏亚东、江孜等地开办英语学校,推行西化教育。此举遭到了西藏藏传佛教界以热振五世、三大寺僧侣为代表的爱国人士的坚决抵制,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关闭英语学校。西藏藏传佛教界爱国人士对西藏西化教育的抵制遏制了英国的文化侵略,促进了西藏地方的文化觉醒、遏制了西藏民族分裂活动,增进了西藏佛教界爱国力量的团结、改变了西藏民族振兴思路,促进了汉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春和 《法音》2001,(1):31-36
藏传佛教是印度密教与我国藏族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性佛教。藏传佛教造像以藏传佛教特有的崇奉为表现对象,风格上以印度密教艺术为基本依据,同时融入了藏民族传统审美和表现手法,是雪域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藏传佛教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最初主要在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聚居区传播。直到元代,随着西藏辖归内地中央政府,开始传入内地,此后在内地一直传播不衰。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终是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中心。在元明清帝王的一致崇重下,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分别在三代的宫廷开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2,(7):65
北京6月8日电(记者王海磬)中国佛教协会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日前发出倡议,倡导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五省(区)开展藏传佛教和谐寺庙创建活动,倡议广大藏传佛教界僧尼"护国利民,共创和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支持在五省(区)藏传佛教界开展和谐寺庙创建活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主任嘉木样·洛桑久  相似文献   

9.
18世纪大多数藏族民众为藏传佛教信徒,清王朝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由藏传佛教僧侣集团主管西藏政教事务。噶锡家族是18世纪西藏贵族首领,其日常生活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本文以噶锡家族为中心研究西藏贵族作为信徒如何进行相关宗教活动,探析藏传佛教与西藏贵族的密切关系。认为西藏贵族全力支持佛教事业并积极修行佛法,在贵族的率领下藏族民众虔诚的信仰藏传佛教,揭示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藏传佛教兴盛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同时又迎来了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怀西藏自治区及其他涉藏州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保护,其中尤为关注藏传佛教及其文化,并多次提出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既包含了藏传佛教的理论和历史等重大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从实践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平息2008年拉萨"3,14"事件的多方面工作中,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部署和要求,近年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连续开展了"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推进藏传佛教寺庙民主管理"和"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西藏和四省(川青甘滇)藏区的跨越式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的想象中,西藏这块神秘的佛教圣地,藏族人是全民属于藏传佛教的信徒。殊不知,在西藏东部横断山脉的边沿,澜沧江东岸的盐井地方却有一个天主教的教友村。这个村的藏民人口千人左右,而其中信仰天主教的就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且有二百多年的信教历史。  相似文献   

13.
作为藏传佛教的一朵奇葩——藏传佛塔,是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而逐步发展的。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兴盛时期为吐蕃时期,在汉地的兴盛时期为元明清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并直接支持藏传佛教,使得藏传佛塔在西藏和内地得到了广泛的修建,而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的演变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以及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西藏寺院形成简述嗄·达哇才仁公元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西藏社会后,与土生土长的本教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最后,二者相互吸收、渗透,走上融合的道路,形成了西藏本土化的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的必然产物,给广大的信徒们提供了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并且成为千千万万...  相似文献   

15.
凌海成 《法音》2004,(10):22-27
赶着吃了几日红景天,便动身前往西藏。一踏上贡嘎机场地面,就有了头重脚轻之感。同行9人中,除2人来过西藏外,其余都是头一回,不免自己吓唬自己。中国佛协要在西藏召开藏传佛教工作会议,要从西藏、甘肃、四川、内蒙、云南、新疆、北京来30几位活佛、喇嘛,这是中国佛协五十年历史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以来,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交流,加深了藏区群众与祖国内地的关系,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了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从文化、思想和心理上为西藏归入祖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13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以萨班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为争取和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爱国主义实践、立场和思想为西藏佛教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使得西藏佛教界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元明清三朝统治者利用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远影响,把藏传佛教作为其治理藏族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施政方针.寓政于教,利用藏传佛教顺利且有效地统治藏族地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宗教的背景因素在西藏归入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日喀则白朗县境内主要寺院僧团及平民宗教实践的现状为例,以由下至上的视角,规避中国—西藏之对立、国家—社会之对立这一通常被简单重合的逻辑,以僧众及平民的宗教生活体验、社群与宗教及与当下生活的对话等为研究路径,试图探讨"藏传佛教在当代西藏的生存"这一命题。僧团寺院生活的变迁,寺院经济的建构,俗众信仰实践的情态,关于藏传佛教之未来走向在地方语境下的探讨等,将是本文关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23,(5):1-1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产物。自传入我国青藏高原以来,佛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本土文化、民风习俗、社会政治生态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传佛教,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化发展及道德教化,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藏传佛教孕育和形成了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优良传统,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维护祖国统一、参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旦正加  嘉样 《法音》2022,(1):63-67
藏传佛教音乐是中华经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藏文化总体分为大五明和小五明,藏传佛教音乐艺术应归于大五明之工巧明。然而,从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工巧明分类而言,又可以分为身工巧、语工巧、意工巧。那么,藏传佛教音乐便可归入语工巧之中,世称藏传佛教六十种梵音,乃是用深如雷音、美妙悦耳、赏心可意、悠扬明晰和入耳中听的佛音五支来赞颂诸佛菩萨之殊胜功德。  相似文献   

20.
正一、羌姆概说"羌姆"又名"金刚舞",是在藏传佛教寺院祭祀性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艺术。学者通常认为,羌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中叶西藏桑耶寺落成之时演出的镇魔酬神、驱鬼辟邪的乐舞。此后经过代代传承,羌姆的内容逐步丰富,艺术形式进一步规范,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乐舞。羌姆被藏传佛教各个教派所采用,形成不同的流派,并且逐渐在很多地区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