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视觉——动作控制及运动行距预测的年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了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的视觉——动作控制及物体运动行距判断能力发展变化的情况。实验包括两部份,一是被试者用视觉追随一运动物体至一规定目标(一箭头标志)时用手按键反应,使运动物体准确地停止在所规定的目标上;另一是运动物体移动至一定距离后在视野中消失(但在隐蔽中继续行进),要求被试者根据原先所见到的物体运动速度,预测运动物体行至所规定的目标时(一箭头标志),即作出按键反应.结果表明:儿童及老年人的视觉——动作控制准确性均较中青年人为差;而儿童又较之老年人为差。儿童及老年人以延迟反应为多。视觉——动作控制的准确性受到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快速条件下,误差值增大。对物体运动行距的预测,中青年人的准确性高于儿童及老年人。误差的偏向三组不同年龄的被试均以低估为多,而以老年人为甚,低估次数达80%.这种对物体运动行距的预测,是把运动、时间、空间知觉的特性综合起来,作出的心理操作活动,它比单一知觉活动要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
采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实验,以三种不同运动速度、四种不同运动行距组合呈现的光点运动为刺激物,每次光点在暴露运动一段行程后进入遮蔽,要求儿童判断光点到达目标位置时按键反应。主要结果表明:(1)儿童运动行距预测能力的发展表现为5─8岁和12─19岁两个加速期及8─12岁一个过渡期的发展模式。但在过渡期内,儿童的预测误差偏向有显著变化;(2)客体运动速度对儿童运动行距预测操作精度有显著影响,慢速下精度较高;(3)客体运动行距、被试性别并不影响儿童的行距预测操作;(4)5岁、12岁与19岁儿童多倾向于超前反应。  相似文献   

3.
人眼深度运动知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是通过检测二维平面内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本文在心理物理学实验基础上,揭示该机制的数学与生理学实现形式。视觉系统中存在对视平面内的相对运动敏感的神经元,构成深度运动的检测机制,产生单眼深度运动知觉与双眼深度运动知觉。在心理学上,视觉利用物体视角变化及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判断深度运动。文中还初步讨论了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与蜜蜂,家蝇等昆虫的深度运动知觉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视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视运动知觉异常是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一种常见表现, 其检测光流、二阶运动、协同性运动、生物运动及运动速度的能力异于健康控制组, 且过度迷恋重复性运动物体。该群体视运动知觉异常的原因探析集中于背侧/M细胞通路特定假设、复杂性假设、神经噪声假设、经验缺失假设、时空加工异常假设、极端男性脑理论和社会脑假设。但到目前为止, 尚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可验证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重考察自闭症者视运动知觉异常的个体差异和神经生理机制, 进一步整合和验证解释理论, 并着眼开发有效的视运动知觉测评工具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闪光滞后效应(flash-lag effect)是指在与运动物体一致的位置上呈现闪光(flash),知觉上闪光落后于运动物体的视错觉。延迟差异理论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视觉系统加工闪光的速度比加工运动物体慢。根据该理论,作者预测:如采用知觉加工速度更快(或更慢)的客体替代闪光,应能相应地产生更小(或更大)的闪光滞后效应。为了检验该预测,作者以"客体突现"(onset)和"客体消失"(offset)替代闪光滞后实验中的闪光,结果发现,"突现"的知觉滞后大于"消失",但时序判断任务表明"突现"的知觉延迟比"消失"短。该结果并不支持延迟差异理论。  相似文献   

6.
观察距离、刺激物运行空距与运动知觉恒常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觉领域中,恆常性问题是一个很受人们注意的问题。如对顏色、大小、形状、倾斜等恆常性都有过较多的研究。在运动知觉方面,观察距离与运动速度知觉的关系实际上也属于恆常性的问题,但却很少受人们的注意。卽使在近年来关于运动知觉的总结性材料中都很少接触到这个问题。在生活经验中,一个一定速度的运动对象,在观察距离  相似文献   

7.
视觉运动追踪是运动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构建视觉运动追踪的过程模型和分析每个阶段的认知加工任务,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运动物体识别的本质。视觉运动追踪包括目标获取和运动追踪两个加工过程:目标获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目标与背景分离, 集中注意力加工追踪目标; 运动追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启动平滑追踪眼动和追赶性眼跳, 并发挥行为水平、眼动水平和神经活动水平的预测机制。目标获取同时受背景和目标的运动特征和身份特征影响; 运动追踪系统发挥预测机制的基础是客体表征连续性, 而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建立同时依赖于目标时空属性和身份特征的编码加工。因此, 视觉运动追踪是视觉系统对客体运动信息和身份语义信息整合的结果。其中, 客体运动信息的加工特性已经获得了比较广泛的研究, 而语义信息加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实验,以暴露运动一段行程后进入遮蔽的光点为刺激物,光点以三种不同运动速度、三种不同运动行距组合呈现,要求儿童判断光点到达目标位置时按键反应。结果表明:5—19岁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存在5一8岁、11—14岁两个加速期;客体运动速度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有显著影响,5、8、11岁组快速较中速下.5.8岁组中速较慢速下操作准确性均有显著降低;客体运动行距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也有显著的影响.5、8、11岁组右目标位置下较中目标位置下操作准确性显著降低;性别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取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预期按键反应作为知觉运动学习任务.在运动学习任务中,设置了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两种练习方式以及三个练习一测试组块.通过分析不同练习方式和练习-测试组块对练习成绩、测试成绩以及元认知监测的影响,考察运动知觉学习的背景干扰效应、练习伴随低估效应以及元认知监测的依据.结果发现: (1)缩短练习与测试之间的时间间隔,经典的背景干扰效应没有出现; (2)在知觉运动学习的多组块练习过程中.元认知监测准确性没有出现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3)集中练习组更多地以当前的练习成绩作为依据进行预测,从而导致了对预测的高估.  相似文献   

10.
赵楠  公艳艳  赵亮  陈强  王勇慧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1):1747-1757
客体动作承载性指人们知觉客体时同时激活的针对客体的行动。当Gibson最初提出动作承载性概念时, 他认为客体的这种属性是可以自动激活的。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在知觉和行动的关系中, 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对客体动作承载性具有调节作用, 表现在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自上而下的信息选择针对客体的适当的行动。此外, 不同的判断任务在引发客体动作承载性效应上具有特异性, 表现在若判断任务仅需知觉客体表层属性时, 不能激活对客体的动作, 进而不能产生客体动作承载性; 若判断任务需要对客体进行深层加工时, 才会激活对客体的动作。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影响客体动作承载性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以及不同判断任务中出现结果特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flash—lag效应分离视觉掩蔽中客体的物理位置和知觉位置,以探讨掩蔽效应是否基于知觉到的客体位置。实验中掩蔽刺激做圆周运动,到某一位置时,目标刺激短时呈现,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刺激(缺角菱形)的缺角方向。通过操作目标呈现时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现当二者物理位置不重合而知觉位置重合时掩蔽效应最大。该结果表明,视觉掩蔽可基于知觉到的客体位置。  相似文献   

12.
沈模卫  李鹏  郎学明  陈硕 《心理科学》2007,30(4):796-801
自Luck等人的研究以来,诸多研究者对客体信息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表征与存储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呈现于静态场景的客体作为刺激材料,而不涉及对客体运动特征信息的短时存储。本研究结合多客体追踪范式和视觉工作记忆的变化觉察范式,通过比较检测项全部呈现方式与单检测项呈现方式条件下,客体运动速度的视觉工作记忆绩效,探讨了多个客体的运动速度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方式和容量问题。结果表明,在工作记忆中能够存储约3仑独立客体的运动速度信息。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双眼性的深度运动知觉,结果表明,双眼视网膜象的速度差信息,在深度运动的速度检测中起重要作用;而速度比信息则有助于判断深度运动的方向,人眼感知的深度运动的速度大小正比于双眼网膜象的速度差,感知的运动方向则取决于速度比。提出人类视觉系统具有从二维网膜信息获得三维运动知党的双限性机制,据此解释了双眼视觉的速度检测特性以及所具有的0.2°的方向分辨率,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及日常视知觉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1引言与颜色视觉一样,运动视觉也是视觉系统的一个基本维度,为了适应环境,所有动物都有这样的机制。运动视觉可以提供运动物体某些方面(如形状、质地等)的信息;也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来帮助观察者搜索或进行准确地深度与距离判断。因此,知觉运动的能力影响着人对视觉经验的解释。运动信息加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2视觉运动信息加工2.1加工机制在较高等动物的视觉系统中,视网膜及外侧膝状体(l。GN)内没有特定的运动党察细胞。运动党察发生在网膜和LGN对视觉信息加工之后。但,在视网膜和l。GN内存在两类与运动觉察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对静态目标的深度视觉阈值测定的基础上,本文测定了中国正常男青年对一定运动速度的目标的深度视觉阈值。参加过实验(Ⅰ)的435名被试者对动态目标的深度视觉阈限是4.46弧秒(标准差为1.89弧秒)根据实验结果,这些被试者对静态目标的深度视觉阈值与对动态目标的深度视觉阈限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并计算出?=0.29X+3.72的回归方程,二者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物运动知觉是视觉运动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分析人类识别生物运动的神经机制,有助于理解人类如何实现远距离的交流、沟通和模仿学习各种复杂的运动行为.众多研究表明,生物运动知觉很可能由一个广泛的神经网络负责,颞上沟、梭状回、舌回和颞中区等脑区对识别生物运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其他脑区如杏仁核、小脑、前运动皮层和纹外体皮层等也可能参与其中.一些研究者在综合分析已有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可能的神经模型,典型的代表是等级神经模型和模板匹配模型.两种模型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运动知觉的加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以往的研究结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专家-新手范式与ERP技术,研究网球运动专长对个体深度运动知觉产生的影响。通过记录网球专家和新手各19名进行深度运动模式判断时的行为和ERP数据,比较两组个体深度运动知觉的行为反应差异和脑电特征。结果显示,网球专家组深度运动知觉的判断准确率高于新手组;新手组在球体靠近时P1(PO7点)的潜伏期比球体远离时的潜伏期长,专家组无显著性差异;专家组在球体靠近时的P2(Oz点)成分潜伏期长于球体远离时的潜伏期。结果表明,网球运动专家的深度运动知觉能力在准确性上较新手高;运动专长效应与选择性注意资源的调用以及模式识别有关;枕区P2成分可作为深度运动知觉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窗口形状对视觉局域运动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类视觉运动中小孔问题(Aperture Problem)的观点,如果通过小孔观察一个运动的光栅,那么人类视觉系统能够检测的唯一运动只有光栅的法向运动分量。本文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形状的窗口,研究窗口内视觉系统的局域运动知觉。研究结果表明,窗口内视觉系统的局域运动知觉,包括主观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取决于窗口的形状及光栅的朝向。传统的小孔问题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9.
具身理论已经成为消费者行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国内相关研究却非常匮乏。为了推动国内研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 从视觉、触觉、味觉和运动知觉这几个方向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在视觉特征方面, 主要考察了上下、左右和大小特征的作用; 在触觉方面, 主要考察了软硬、重量和温度的作用, 在味觉方面, 主要考察了甜和苦的作用; 在运动知觉方面, 主要考察了上下运动、趋近远离运动和关闭动作的作用。最后, 根据以往研究的局限, 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在空间定位的研究中,以往的大量工作是探讨影响视觉和身体的水平和垂直的各种因素,而对于客体倾斜不同角度的定位尚未见到专门研究报导,只有过少量的工作是有关身体正直及倾斜不同角度定位的。在人类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客体除了水平和垂直外的不同角度的变化状态,此时更多地是凭借视觉进行定位和知觉判断,无疑触、动觉在这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是探讨信息的不同输入方式对客体正直及倾斜不同角度(0°—90°)定位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对揭露客体位置知觉的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