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不够好     
“今天不够好”。这是我一个朋友书房墙上贴的一幅字,第一次看时,首先吸引我的,是那5个字,每一笔都颇见功力,特别是“天”字最后一捺,直欲破壁而出。我知道他的书法曾获过大奖,不过现在他却很少写字,只是偶尔自娱一下。  相似文献   

2.
益智趣题     
一、二字得驴三国时,东吴有个大臣叫诸葛瑾,字子瑜。一天,他带着六岁的儿子诸葛恪去参加吴王孙权举行的宴会。诸葛瑾长了个长条脸,孙权有意打趣他,叫人牵来一头驴,用笔在驴脸上写上“诸葛子瑜”四个字,众人大笑不已。只见诸葛格连忙上前拿起笔在“诸葛子瑜”四字下...  相似文献   

3.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叙事》篇中说过:“章句之言,有晦有显。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言外.”在他看来,文章有的隐曲蕴藏,有的直显外露.文章有“晦”“显”之分,就要求写文章的人既要学会用“露”笔,又要学会用“藏”笔.“露”笔鲜明磊落,直言无余,给人明快之感.“藏”笔含蓄内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颇多余味。写作中,是用“露笔”还是用“藏笔”,这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刘炜 《思维与智慧》2005,(11):58-58
清代咸丰年间,有人举“墨”字求对。不少人以“笔、纸、砚、书”等字去对,均不见佳对。只有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这副一字联写出来就是:  相似文献   

5.
王维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他爱不释手的佛典《维摩诘所说经》。王维,人称“诗佛”,就像人们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一样,他这个扬名诗界的“绰号”,正说明了他佛缘不浅。诗仙李白也被称为“谪仙人”,他不但在诗中写仙人的丰姿,从而使自己的诗濡染了仙气,也在自  相似文献   

6.
烈马与悍妇“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词。这个女人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整天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据说,苏格拉底是为了在她那烦人的唠叨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有人问苏格拉底:“你为什么娶了这么位夫人?”苏格拉底回答:“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的女人,恐怕天下就再没有难以相处的人了。”一次,他的妻子大发雷霆后又向他的头上泼水。苏格拉底满不在乎地说:“我知道,雷鸣之后,免不了一场大雨。” 别挡住了我的阳光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银…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书法作品包含了各种书写和锲刻工具所创作的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作品。它客观反映了历史文化艺术的本来面貌。作为书法教师,笔者认为,中小学师生学练书法意义重大,它能美化并升华人生,使人生更加精彩。一、能悦人:使人形象提升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品位,是谓“字如其人”。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  相似文献   

8.
<正>4.竖撇。竖撇似竖,起笔常用露锋,这也是智永楷书的一大特点。其整体以竖为主,斜度不大,只是在中下段开始渐渐向左下撇出,略有弧度。如“雁”“成”等字左撇。5.斜撇。撇画长而斜,劲健锋利。斜撇的写法是,先露锋或逆锋落笔,触纸后顿笔调锋,从右上向左下行笔,出锋收笔,力送撇尖,略取曲势,且撇尖要有仰意,以便顺势带出下一笔画,前呼后应。如“及”“在”等字。  相似文献   

9.
“人”字只两笔,一撇一捺,却不好写。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想写好越不易;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邃,想写好更难。这两笔有一笔没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表意文字,活用字形字音并做出巧妙的“顺理成章”的演绎,常常可以在交际中出奇制胜。  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后,曾派军师尚炯以算命先生的身份潜入城内,并声称只给“龙”算命,崇祯皇帝闻言,便把算命者请进皇宫为他算算运气,算命者并不多言,而是让他写个字再算,崇祯乃写一“友”字,算命者立刻算道:“此字不妙,此乃反字出头!”——确实,“反”字的头两笔写出了头即为“友”字!崇祯见算命者一举算出自己的困境,不由得暗暗佩服,乃重新写一个“有”字,不料算命者长叹一声算道:“此…  相似文献   

11.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在一次青年社交宴会上,见一个青年人的《自传》上只有3个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一个惊叹号“!”,一个句号“。”,他解释说:“一阵子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巴尔肯见他如此消沉,立即拿起笔在他的自传上加了3个标点符号: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问号“?”巴尔肯鼓励这  相似文献   

12.
江南岸     
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绵绵诗意,把岸这一稚拙的江南风物,深深地烙进人们的心里。江南文人王安石对“绿”字的斟酌,历来为人颂扬。无心插柳的闲来之笔,不经意间,把江南岸的美名四下里传播了开来。  相似文献   

13.
1.好运从一支笔开始听好友讲过他到南方的首次求职经历。那天,他去了人才市场,遇上一家实力不错的公司招聘一名高级职员。应聘者云集,以至于他很久都只能呆在人群外围。正着急之时,他听到“哪位带了钢笔?借我用一下。”的叫声,那是钢笔出了故障的招聘人员在求援。...  相似文献   

14.
两位谏诤者     
古弼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主政时的大臣。此人有才智,但长得不好看。脑袋上尖下圆,像毛笔的笔头,太武帝送他个绰号“笔头”,一到不高兴时就叫他“尖头奴”,臣僚们则尊称他“笔公”。  相似文献   

15.
王学富 《天风》2022,(4):52-53
<正>丁光训主教在一篇文章里专门谈到“女性、母性、神性”,他认为三者是生命成长最初的护育者。他说:“希伯来文中有一个字,意指上帝之爱,这个字的字根有‘母腹’之意。这仿佛告诉我们,这种爱不但涵容、保护和培育胚胎,并且有而弗居,待时机成熟便放手任其到外部世界独立地成长。”1  相似文献   

16.
中年期,是人生心理和生理的“多事之秋”……⊙生活,是一首苦涩的歌街口的天桥上,李翻过栏杆,纵身跳了下去……他是5口之家的一家之主,16岁参加工作,43岁时下了岗。“闲”在家中3个多月,他才觉得家的狭小。已是小伙子的儿子与爷爷、奶奶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屋里;里屋,妻替人照看一个半岁多的孩子。爸爸的咳嗽声、儿子的读书声、老太太的唠叨声、妻子的洗衣声、孩子的哭闹声,自然也少不了他的叹息声,一起汇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奏鸣着生活的苦涩,搅得他心烦意乱。他去了多个招聘单位,人家总是一句话:“我们只招35岁以下的。”他觉得自己没戏了,到…  相似文献   

17.
“的”字词组是结构助词“的”附着在词或词组的后边而构成的一种词组,也叫“的”字结构,如“吃的”、“他的”、“木头的”、“送报的”、“老师讲的”等。如果“的”字后边有被修饰的中心词,则“的”前边的词或词组就变成了修饰成分(定语),不再组成“的”字词组,如“吃的东西”、“送报的人”中,“吃”和“送报”都是定语。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字词组实际上是“定语”加  相似文献   

18.
买望真归真近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于脑际。几次想为他写一篇纪念文章,因我年高笔弱,终不能成。我总在暗暗举意在他归真一周年之际,抖擞精神为他撰文,以了心愿。我的家乡沁阳北倚太行,南临黄河,古称“怀庆府”,可谓钟灵毓秀。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绝句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宋朝明相李邦彦.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开卷就亮出“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是一个“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  相似文献   

20.
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他小时候写的一副对联。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通过勤奋努力,终于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造诣极高,下面要说的是关于他的对联故事。相传,辽国派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接待,使者知道苏东坡是一名士,席间便出了一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