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迷信心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迷信在西方心理学界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而国内心理研究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从迷信的定义、理论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迷信心理研究做了阐述,并总结了目前迷信心理研究的不足:首先,到目前为止迷信的定义还没有得到统一。其次,迷信心理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再次,对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争论,迷信心理测量工具的信效度以及文化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迷信心理研究今后应在迷信内涵、测量工具以及实证研究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
凡是有无神论理念的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质疑:世间没有鬼,何来鬼文化?鬼神说是专制的奴隶和封建制度的产物。尽管神鬼之说曾经是客观的存在,但它毕竟是毒害人类、阻碍社会发展的精神海洛因。在当代中国,我们提倡"科教兴国"、以民主和法律治国,以科学发展观来创造中国的未来。我们不得不呼吁,使用多种合理合法的手段,将鬼神之说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3.
迷信与从众     
安徽《文摘周刊》9月2日报道,近日,在河南某县有传言说:“外公、外婆给外孙、外孙女送把红伞能免灾”,整个县城陡然掀起抢购红伞的风潮,商家数万把红伞竟然迅速售罄。一条毫无根由的传言,何以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其一,传言击中了人们的从众心理。红伞抢购风潮的兴起, 仅仅源于一句传言。不少人是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分析了宗教与迷信,民间迷信活动的基本特征,迷信现象的社会原因,提出对民间迷信活动可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一年多来,由自然灾害频发使国家、民族蒙受损失,导致人们精神上的迷茫,媒体中伪科学和迷信的话语权决不可低估的现实,提醒人们要用科学的知识、精神与方法去鉴别真伪,指出科学与伪科学迷信的较量,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希望《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向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媒体编辑记者、学者和教师进行科学与无神论的宣传。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中国宗教实践中家户宗教服务供给者这种形态及其在中国宗教实践中的角色.文本首先介绍了中国大陆近来出现的一个新叫法:"迷信专业户",并将之放入改革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脉络中进行分析.这一称呼显示了现在中国政府怎样将仪式专家概念化的,譬如灵媒、阴阳先生、算命先生及其他依靠民间宗教挣钱的人,包括在寺庙节日表演的民间乐师和戏剧演员、寺庙看管人、家户型的佛教仪式专家和道教法师、迷信用品制造商等等,此种轻蔑和非难的称呼却把这些人归类为备受赞美的个体户并使之显得合法化.然后,笔者展示了自己在陕北做的民族志田野调查中的两个场景,以说明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是如何运作的,场景之一关于灵媒,之二关于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和灵媒是依照不同的原理经营的,阴阳师依靠秘传的知识和仪式作法,灵媒依靠神的威力与灵验.二者都是充分利用"家户形态"的宗教生意人,跟附属于制度性的寺庙或者行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介绍了笔者称为"法事互助"的实践,指家户型宗教供给者通过临时聚集的办法以作更大的法事来满足一些客户更复杂的仪式需要.笔者也透视了家户型宗教供给者这一形态,并考察其与宗教团体形态在基层的法事服务提供相比所体现的优势,以及它是怎样平安通过政治压迫的.最后,笔者就中国宗教文化的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的未来提出了一些推测.  相似文献   

7.
现在随处可以听到关于星座的话题,星座何时成为青少年茶余饭后热议的问题,星座又如何影响着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们,本文就星座迷信对青少年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青少年迷信星座决定命运的原因和青少年应如何正确看待星座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严重的官场迷信现象,这与我们党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有着严重的危害,很多文章对此做出了谴责,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法。然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并没有被提及,这就是理论发展。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既是严整的科学理论, 又是崇高的价值追求,这两者是内在统一的。作为  相似文献   

9.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口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人口的总和。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1010.8万对,同比下降4.9%,预计2019年结婚登记人数必将跌破1000万对。现在年轻人恋爱欲望下降,超半数人单身时长三年以上,近五成单身男女陷入"追爱被动症",超七成人追爱耐心不足半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集中介绍并阐述了钱钟书对古今中外的迷信现象、邪说和伎俩的分析批判。由于钱钟书在人文学科各领域都有精深研究,治学通观中西,打破学科界限,在破除迷信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和思想,对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理性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算命之谜     
时下外出旅游,不论是到名山古刹还是大小公园,常常会碰到算命、看手相、看面相、抽贴的算命先生。他们或是盲人,或是打扮一副仙风道骨的普通人,他们有的身边像模像样地放着一本《周易》或有关算命之类的书,或摆放着一个笔筒之类的器皿,里面放着做好的竹签,竹签上几句话,或在眼前放着几枚铜钱,专等游客上钩。十月六日,我与妻到一风景区旅游,正在一景点前休息,妻目睹一算命人正给一个大款模样的人算命,妻出于好奇,就挤进去听。架不住诱说,妻说那就给儿子抽一卦吧,给儿子算一算婚姻、事业、前途,然后报过年龄生日时辰。算命人翻翻书,闭目自言自…  相似文献   

14.
15.
佛光之谜     
《科学与无神论》2006,(2):51-52
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传说160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闪现“金光”和“千佛”的奇异景象。那么,“金光”和“千佛”的出现,是“佛祖显灵”呢,还是一种自然现象?公元366年的一天傍晚,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的一座沙山上,“佛光”的一次偶尔出现被一个叫乐尊的和尚无意中看到了。看到“佛光”的乐尊当即跪下,并朗声发愿要把他见到“佛光”的地方变成一个令人崇敬的圣洁宝地。受这一理念的感召,经过工匠们千余年断断续续的构筑,终于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  相似文献   

16.
Gori S  Yazdanbakhsh A 《Perception》2008,37(4):631-635
Gori and Hamburger (2006, Perception 35 853-857) devised a new visual illusion of relative motion elicited by the observer's motion. We propose that the systematic error of direction discrimination found by Lorenceau et al (1993, Vision Research 33 1207 - 1217) can explain this illusion. The neural correlate of such a systematic error with respect to the two types of neurons in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 namely end-stopped and contour cell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18.
The big shill     
Shills are people who endorse products and companies for pay, while pretending that their endorsements are ingenuous. Here we argue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objectionable about shilling that is not reducible to its bad consequences, the lack of epistemic conscientiousness it often relies upon, or to the shill's insincerity. Indeed, we take it as a premise of our inquiry that shilling can sometimes be sincere, and that its wrongfulness is not mitigated by the shill's sincerity, in cases where the shill is sincere. Our proposal is that the shill's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is their knowingly engaging in a kind of speech that obscures a certain aspect of its social status—most commonly, by pretending to speak on their own personal behalf, while in fact speaking as an employee—and that this sort of behaviour is objectionable irrespective of any other features of the shill's conduct. This sort of obfuscation undermines a socially beneficial communicative custom, in which we conscientiously mark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ersonal speech and speech-for-hir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