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敦煌学研究体系的敦煌藏经洞遗书和石窟艺术的文物中,保存着一些有关五台山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及其佛教圣迹、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对研究五台山乃至山西省的历史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宗教古迹、交通路线等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古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西文化、经济交流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自藏经洞发现至今的90年中,中外学者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内容涉及了有关五台山资料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随着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对五台山资料的研究范闱也逐渐扩大,对此感兴趣的学者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至今没有对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根据国内外刊布的敦煌遗书目录及缩微胶片的查阅,  相似文献   

2.
中古时期,在中原和敦煌地区的佛教小区广泛流行燃灯信仰与仪式。传世文献之外,还有两组有关燃灯的新文献值得注意。其一、敦煌藏经洞出土写本中保存了不少汉文和藏文燃灯文,这些燃灯文或用于斋会,或用于节庆,学界已有不少研究。其二、而中原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石灯,这些石灯大多刻有铭文,这些铭文实际上很多也是发愿文,施主发愿祈福,以为功德。敦煌燃灯文与中原石灯铭文既有相似之处亦有很大不同,结合传世文献进行比较极富旨趣,两者均体现出对早期佛教传统的追溯,通过研读其中所体现的佛教历史文化传统、思想特征、社会背景,可以看出燃灯文化在中原与敦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此外,由于载体的不同,石灯铭文体现出很强的纪念碑性。  相似文献   

3.
写本一切经的资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史概观 本世纪汉字文化圈的佛教研究得到飞速的发展,其中敦煌佛教遗书的发现是一个划时期的事件。明年是公元2000年,正是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在这一百年中,对敦煌遗书的研究,除了佛教领域外,语言文字、文学、天文学、道教等各个领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被总称为“敦煌学”。佛教遗书占据全部敦煌遗书的一半以上,其研究依凭着新资料而不断深化,加之各地所藏遗书的不断缩微化与不断刊布,已经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一研究做一个总体的回顾。 另一方面,以《高丽藏》为首,各种刻本一切经影印本的积极出版,使研究者可以…  相似文献   

4.
包兆会 《天风》2018,(4):45-45
传世的唐代景教绢画现存只有一幅,该景教绢画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是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敦煌千佛洞考察时获得。该画原存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称藏经洞),时间在公元9世纪左右,与该绢画在同一藏经洞一同被发现的还包括粟特文基督教文献。  相似文献   

5.
《高僧传.道安传》中"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一语,表明论义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有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新辨识出的论义文,帮助我们解决了以往论义研究存世资料有限的困难。本文以敦煌遗书中论义文的释读为基础,结合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论义的记载,从论义与论端、论义程序、论义失误、举行论义的时间和论义文五个方面,率先对汉地佛教论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十王经》是影响最大的中土疑伪经之一,有回鹘文、藏文、西夏文等多语种译本。本文简要介绍四种藏文写本的基本情况,并将其与汉文、西夏文经本进行初步比较。研究表明,藏文本是在综合多个汉文经本的基础上编译而成。四个藏文本中,梵典宫本与西夏本最为接近,应该是西夏本据以翻译的底本系列。中土撰述疑伪经的多语种译本,是佛教中国化和各民族人民以佛教为纽带展开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7.
索南 《宗教学研究》2023,(1):153-162
《入菩萨行论》(《菩提行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论典,这部论典的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存有部分《入菩萨行论》藏文写本,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对研究这部论典的形成史以及汉藏佛经文献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与藏文传世本《入菩萨行论》、宋代汉文译本《菩提行经》的比较,指出了敦煌藏文写本《入菩萨行论》的版本特征及价值,并就同一部经典产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依据藏传佛教相关文献,提出《入菩萨行论》梵文原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版本,分别流传于古印度的不同区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是此三种不同版本的相应译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敦煌学已经走过上百年的历程。百年来,在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学在中古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显学。但是,与敦煌学的其它领域相比,敦煌佛教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由于敦煌遗书原为佛教寺院遗存,佛教文献占据敦煌遗书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佛教研究在敦煌学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敦煌佛教研究的滞后,已经大大影响了敦煌学整体的发展步伐。在多次国际、国内敦煌学研讨会上,都有学者呼吁要加强敦煌佛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古时期的景教在我国传布的历史一向缺乏可靠的材料,特别是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活动、传播的情况更缺乏真实、生动的资料.适逢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一百周年,2000年8月在敦煌莫高窟召开的`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披露了一件有关景教史珍贵的古叙利亚文文献.举世闻名敦煌莫高窟开凿在绵延1700多米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现存492个洞窟绝大多数集中在1000米范围的南区,而北区由于坍塌、沙埋、盗掘破坏等原因基本已无完整的、具有艺术价值的洞窟,长期未引起重视.从1988年6月起,敦煌研究院彭金章教授主持对北区石窟考古发掘,历时8年,取得巨大成…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敦煌出土佛教文献的概况 散藏于世界各国的古代敦煌文献总数约在5万件以上,除了数量最大的汉文文书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阂文、梵文、西夏文写卷,其中有90%以上的卷子都是佛教义书。 从敦煌遗书纪年题记看,时代最早的佛教卷于是日本中村不折氏旧藏的《譬喻经》(散746),系前秦苻坚甘露元年(359)之物。其次为S.0797《十诵比丘戒本》,写成于西凉李暠建初元年(405)。时代最晚者为北图藏收字4号《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法门戒品》和俄藏《曹宗寿造经帙疏》(F.32A M.16…  相似文献   

11.
正作者:侯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定价:118元。本书为作者2009年同名博士论文的修改稿。它在将佛教仪式二分为修持仪式和斋供仪式的基础上,以斋僧的各种表现形态为参照背景,利用敦煌遗书中的论义文、斋(意)文、变文和密教仪轨,辅之以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科仪、宝卷、意旨集等大量新材料,搭建起了  相似文献   

12.
藏传密教曾在西夏和蒙元时代于西域和中原地区广为传播,大量的藏传密教仪轨曾被翻译成西夏文、古回鹘文和汉文等多种文字,在不同民族的广大信众中流传。于敦煌、吐鲁番和黑水城出土的古回鹘文、西夏文和汉文佛教文献中,我们均见到了大量藏传密教仪轨文献,它们是我们今天研究西夏和蒙元时代藏传密教传播历史的最珍贵的一手文献资料。本文以对古回鹘文文献中出现的一部萨思迦派所传密法——《四次第道引定》的研究为出发点,同定了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本,确定了它于西夏和蒙元时代的传承途径和文本源流,并寻得了与其同时代出现的汉译残本,再通过对相应段落进行多语种文本的比较研究,厘定其文本及其所传修法的内容,由此勾勒出了藏传密教于西夏和蒙元时代传播历史的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陆蕾 《佛教文化》2009,(5):89-89
“但是风神非画色”,是8至11世纪敦煌称为“写真”的肖像艺术所遵循的一个原则。 在敦煌莫高窟17窟藏经洞的纸本高僧写真像上,绘有一高僧于方席上,作禅定坐像。道具长随,身旁有水瓶一,小树上挂念珠、提袋各一,席前有履一双。  相似文献   

14.
《大智度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典籍,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智度论》写卷数量多达279件。这些写卷多为南北朝时期写本,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校勘价值,但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不少写卷断成数截,现分藏于世界各地,给学术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鉴于此,本文对其中11个残卷进行了缀合,并对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赵前 《中国道教》2007,(4):37-39
在香港、北京举办的"《道德经》版本(文物)展"上,国家图书馆为展览提供了206件(组)展品,其中一级文物5件(组)。展品包括石刻拓片、敦煌遗书中的唐  相似文献   

16.
正佛教源于古印度,佛经最初所使用的语言是巴利文和梵文,传到中国后,分别翻译为汉文、藏文、蒙古文、满文、傣文等多种语言,为中国人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经典的契机。佛教传到中国后,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思想、习俗又有了新的发展。譬如在建筑、绘画、石窟雕刻艺术等方面都具有佛教中国化的特点,藏传佛教地区的佛教建筑更具有藏族地区和中原文化结合的艺术特点,在唐卡艺术以及藏医学领域也具有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陈庆俊 《法音》2022,(1):56-62
<正>一、学术史的回顾引路菩萨像出现于唐末宋初敦煌的绢帛画中,因其中几幅作品上有"引路菩萨"的榜题,故学界一般称之为引路菩萨像。引路菩萨的名号并未见诸经典,但敦煌遗书有一些相关线索。P.3172号《临旷(圹)文一本》记载:"焚香念诵胜因,尽用庄严亡灵所生魂路。"[1]其中"魂路"在S.5573号、S.5957号等临圹文中均有记载。在这些临圹文中,"莲座""驾鹤"等有关亡灵行路的记载颇多,其中S.6417号《临圹文》记载最为详尽:"尽用庄严亡灵所生魂路:惟愿八大菩萨,遥降日宫;三世如来,远乘莲座。  相似文献   

19.
"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圆箓是一个普通的道士,但由于他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并且被牵连进藏经洞经卷大量流散的事件中,因此成为撰写西北道教历史时一个不能回避的人物。现通过对近些年发表的文献资料的归纳,对其生平与功过作一番陈述,以就教于方家。一、王圆箓生平略述第一个关于王圆箓生平的材料,当是《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①,全文如下:民国廿年古七月卅日为吾师王法真仙游之百日,门弟子咸愿碑记行略,请命耆众,皆曰可。何幸如之?夫吾师姓王氏,名圆箓,湖北麻城县人也。风骨飘然,常有出世之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