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大、小戴《礼记》作为两部重要礼学经典,其成书有着相同的材料来源,两书内容交错但又不尽相同,但在传世过程中却命运迥异。《小戴礼记》注疏繁多,为《十三经》之一,占据礼类经典中的重要一席;《大戴礼记》则不为人重视,亡佚过半,已非完帙。究其原因,一是戴德、戴圣二人政治身份的差异,小戴的政治影响力远大于大戴;二是由于郑玄注《小戴礼记》而不及《大戴礼记》。  相似文献   

2.
正今存《礼记》一般是指戴德和戴圣编纂而成的《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随着先秦儒学和简帛资料研究的深入,学界越来越认识到《礼记》的重要性。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礼记》的编纂成书、流传等问题的研究,历来也是经学与先秦儒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尽管历代有很多学者否认小戴删大戴而成书的说法,但一般认为,大小戴《礼记》都来源于《汉书·  相似文献   

3.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凡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利学文献选编。该书最初确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纂辑。戴圣本是《仪礼》学的专家。《汉书·儒林传》曰: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案即今所谓《仪礼》)十七篇,……而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仓、鲁闾丘卿。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德延君、戴圣次君(案推《后汉书·儒林传下》,戴圣为戴德之兄子)、沛庆普孝公。孝公为东海太傅。德号大截,为信都太傅;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  相似文献   

4.
刘红霞 《管子学刊》2007,(4):114-117
本文根据《曾子》一书的著录和引用情况,考订出《曾子》一书大约在六朝以前亡佚八篇,其余十篇保存在《大戴礼记》篇名中带有"曾子"二字的十篇。自宋至清,出现很多《曾子》书的辑本,本文对这些辑本做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正> 《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成书的时间跨度较长,历经战国秦汉之际以至汉初。今存《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则是汉代经学家戴德、戴圣据之删辑而成的。这在学术界几成定论。《礼记》本非一人所作,故内容十分博杂,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则涉及政治、伦理、文化、教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它在思想理论方面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广泛的改造和发挥,上承先秦孔、盂、荀,下启汉代董仲舒以至《白虎通》,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礼治主义构成了《礼记》的思想核心。它是在继承孔、孟、荀礼治主义学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先秦礼治主义思想的集成和总结。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礼记》中的礼治主义思想做些考察和分析,以期促进对于儒家政治思想学说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礼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戴礼记>并不被普通知识阶层重视,但研习者时或有之,并出现了最早的注本.今本卢辩<大戴礼记注>虽非全璧,但仍有助于进一步校正、理解<大戴礼记>原本,是我们接近<大戴礼记>源头的桥梁之一.  相似文献   

7.
后苍是汉代礼学传承中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儒学史上的第一位礼经博士,其学术活动历经武、昭、宣三朝。他制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又校书讲礼,著有《后氏曲台记》。其弟子闻人通汉、戴圣参与石渠阁会议讨论,清代学者辑录的《石渠礼论》有闻人通汉材料七则;弟子戴德遵守其《仪礼》十七篇次第,并致力于丧服研究,著有《丧服变除》,又选辑礼、记等史料编为八十五篇的《大戴礼记》,有弟子徐良,传徐氏学;弟子戴圣重新拟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并选辑四十九篇《礼记》,有弟子桥仁、杨荣;弟子庆普有弟子夏侯敬及庆咸,东汉曹褒传习庆氏礼,并参与朝廷礼制改革。后苍及其弟子的礼学传承,既促进了《仪礼》、《大戴礼记》、《礼记》等典籍的整理、形成和流传,又对西汉后期匡衡、师丹等人的郊庙礼制改革及东汉的朝廷礼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后苍是汉代礼学传承中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儒学史上的第一位礼经博士,其学术活动历经武、昭、宣三朝。他制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又校书讲礼,著有《后氏曲台记》。其弟子闻人通汉、戴圣参与石渠阁会议讨论,清代学者辑录的《石渠礼论》有闻人通汉材料七则;弟子戴德遵守其《仪礼》十七篇次第,并致力于丧服研究,著有《丧服变除》,又选辑礼、记等史料编为八十五篇的《大戴礼记》,有弟子徐良,传徐氏学;弟子戴圣重新拟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并选辑四十九篇《礼记》,有弟子桥仁、杨荣;弟子庆普有弟子夏侯敬及庆咸,东汉曹褒传习庆氏礼,并参与朝廷礼制改革。后苍及其弟子的礼学传承,既促进了《仪礼》、《大戴礼记》、《礼记》等典籍的整理、形成和流传,又对西汉后期匡衡、师丹等人的郊庙礼制改革及东汉的朝廷礼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郭店楚简与《曾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近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 其中的儒家类著作,虽然不能断定其必然出于曾子一系儒家,但是却从一个侧面为研究曾子的著述提供了依据。基于楚简的儒家类文献, 我们认为, 保存在 《大戴礼记》一书中的 《曾子》十篇就是曾子及其弟子思想学说的汇编  相似文献   

10.
论《礼记》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体上说,《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礼记》四十九篇内容比较芜杂,刘向《别录》分为八类,近人梁启超细分为十类.但是,对“礼”的阐述无疑地是共同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礼记》的题材或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这些礼仪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的生活习俗的源头;二是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礼”的生活实践;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礼记》中的这些内容,在社会的、人性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上,都显示出与原始儒学(孔子)及孟子、荀子儒学思想不同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礼记》论礼诸篇与《仪礼·丧服》经、传中有关丧服制度的同、异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并从《仪礼·丧服》经、传与《礼记》论礼诸篇三者的性质及撰作时代入手推究了形成三者内容同、异的原因。文章认为 ,《丧服传》之所以与经义偶有不合之处 ,而多与《礼记》一致 ,其原因就在于《丧服传》与《礼记》论礼诸篇的有关内容基本上同源于孔子当年的讲学 ,而《丧服经》却是孔子及其弟子依据宗周丧服礼俗遗制整理而成的仪节单子 ,孔子的讲学内容与宗周丧服遗制偶有不同之处是不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12.
赖换初 《伦理学研究》2012,(3):40-44,141
“敬”、“让”是《礼记》这部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礼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礼记》在关于为礼必须端肃、恭敬、谦让的大量记录和论述中,对“敬”和“让”的伦理意义作了独到的阐发,在中国伦理史上首次提出了“敬让之道”的概念,视“敬”“让”为君子必具之德,并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也首次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礼记》所阐扬的敬让思想,丰富了中国伦理学理论宝库,对中华民族敬让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当时被编入《礼记》之中,与其他各篇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以致湮没了数百年而未能引起注意。自唐代韩愈表彰以来,《大学》才逐渐受到重视。尤其经过程朱的推崇,其渐渐由《礼记》中的一篇而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成为与五  相似文献   

14.
张文 《孔子研究》2011,(4):47-54
郑玄所注《礼记-中庸》和朱子《中庸章句》,无疑是关于《中庸》最为重要的两个诠释文本。二者在文本形态、文字训诂、理论体系、立说旨趣诸方面存在区别和联系。而这些方面,实则隐含《中庸》从礼学文献上升为理学经典文本的内在变化。朱子通过建构文本体系,参酌吸取郑注之训诂,同时消解郑注经学体系和礼学色彩,使得《中庸》从前代经学系统中...  相似文献   

15.
有关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传统学者认为关系密切,而现代学者曾受疑古思潮影响,否认传统的看法。当代学者运用双重考据法,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就先秦汉代儒家典籍《礼记》《尚书大传》《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丛子》有关孔子论《书》的一些内容,从三方面(论"高宗梁闇,三年不言"、《高宗肜日》"德之有报之疾"说、孔子阐发《吕刑》篇礼刑观)论述先秦汉代儒家心中的孔子的思想、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阐发,由此可见儒家内部思想的发展与差异。这在儒家阐释史上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格心思想本出《尚书》,儒家为论证王道政治且制约君权而将其纳入政治哲学,却因忽略由孟子开辟的心性哲学这一思想源流而缺乏理论证明。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虽接受格心思想的传统释义,却又在"性即理"的命题中以新义赋之。以陈澔为代表的朱子后学自觉接续朱说,通过引入礼学思想重新阐释格心之论,在完成将"理"落实于"礼"的同时,又回归到《尚书》本义,从而为格心学说既提供思想依据,又强调其政治实践的特性。还因陈澔阐发朱子学格心思想中"正己"的内容而丰富了朱子学思想体系,至其《礼记集说》立于学官而始对士林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磊 《管子学刊》2007,(1):107-110
上海博物馆竹书《内豊》具有非常宝贵的文献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关于《内豊》篇,整理者对竹简的编联可取。《内豊》附简文意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值得重视。以《内豊》为参照可以看出,《大戴礼记》“曾子十篇”当与曾子及其门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论《中庸》──兼析朱熹“中庸”说之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庸》是儒家经典中至为重要的著作,它虽不是孔子亲手所作,是孔子身后由孔子之孙子思写成,但是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就其所反映的孔子思想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言,意义和影响甚至不亚于《论语》。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汉人把《中庸》编入《小戴礼记》第31篇,自汉代起,不断地有人为它作注解,到清代朱彝等作《经义考》时为止,已有《中庸》单篇注解150余种。唐人韩愈、李翱视《中庸》(还有《大学》)为与《论语》、《孟子》同样重要的经典。北宋程领、程项更表章《中庸》、《大学》与《论语》、《孟子》并行。至南宋末惠,著《四书集…  相似文献   

19.
<正> 《礼记》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今本《十三经注疏》中的《礼记》,收有《礼运》、《乐记》、《学记》、《大学》、《中庸》五篇文章。《礼记》所论述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其中有关心理学思想谈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彬 《周易研究》2003,(1):19-26
本文通过对《大戴礼记·易本命》中一段资料的分析,认为这段资料的言论被置于“易”的境域中,论说者是从易道的高度阐发万物性命之理的,其论说本于古易象数,采用了“义理本于象效”、即“观象系辞”的阐述方式。由此,本文对《易传》“观象系辞”和古籍中“义理本于象数”的学术理路和阐述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哲学思考,从“象”的本质入手,给出了其必然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