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摧”与“催”、“寥”与“廖”是两组容易混淆的词,它们因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往往会发生差错。先说“摧”与“催”。“摧”有两种读音:一种是“cuī”,含有毁坏、破坏、折断、挫败、讥刺、伤等意思,如摧残、摧折、无坚不摧、摧枯拉朽等;另一种是(“cuò”错),通“莝”,锄草。“催”只有一种读音:“cuī”,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如“催他来信”、“催你回家”等;另一种是“促,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回来,有朋友问,中国和英国的发展相差多少年?还真的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等诸多因素。有一个听来的故事,或许可以帮助了解一下这个问题。一对在英国爱丁堡工作了一辈子的退休老夫妇准备卖了房到西班牙去养老。英国四面环海,  相似文献   

3.
也许是因为有“东风压倒西风”的豪言壮语,也许是因为有“福如东海”的美好祝愿,不少人认为汉语中凡有“东”字的词汇或成语均含有吉祥之意,其实不然。成语“东窗事发”的“东窗”即指阴谋诡计的发祥之地。  相似文献   

4.
近来有人重新翻开16世纪法国诺查·丹玛的警世预言《诸世纪》借以恐吓人们。诗中说,1999年将有巨大的灾难从天而降,地球上的人将无一幸免。 据天文观察证实,1999年将是坦普尔·达斯特慧星回归年,这颗慧星每33年回归地球一次,最早发现它是在1833年11月12日降临在北美东海岸的那次狮子座流星雨。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一种极普通的天文现象,便误以为是“世界末日”来临了。据推算,这颗慧星应于1999年再次回归地球,到那时人们可以目睹天空中出现的壮观景象。  相似文献   

5.
正一个晴朗的午后,加拿大魁北克街头新装的啤酒售卖机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大家都很奇怪,这台售卖机怎么会没有投币孔呢?这叫人怎么买啤酒啊?不过,很快有细心的人发现,售卖机一侧的说明文字告诉人们,只要对着售卖机大声喊出你的苦恼,它就会吐出一罐与你"知心"的啤酒来。啤酒能知心?人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女友结婚,  相似文献   

6.
李世峥 《天风》2012,(1):53
"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风,看见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这是记载在《路加福音》5章的一个神迹,《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也有记载。近日再读这个神迹时,我被其中的一个细节深深地吸引,这个细节就是大  相似文献   

7.
李世峥 《天风》2013,(5):28-29
施洗约翰是先知传统中断400年之后的首位先知,所以他一出现,就引来众多犹太人的关注。当他"在犹太的旷野传道"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参太3:5—6)。此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这位先知的辉煌时期并不很长,就在事工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与他同龄的另一位先知——耶稣——出现了。约翰曾向他的听众推荐过耶稣,而现在的耶稣却正在全面超越约翰,并且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面对此种境况,约翰的门徒看不惯,也想不通,于是愤愤不平地报告老师:"拉比,从前同你在约旦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约翰门徒的话中,流露出对耶稣的妒忌和不满,似乎有制止他的冲动。面对"后来者居上"的现实,约翰门徒的心态符合一般规律,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约翰如此劝勉门徒:"若不是从天上赐的,  相似文献   

8.
李世峥 《天风》2013,(9):24-25
《诗篇》第1篇以“有福”为主题,用简洁利落的笔触勾勒出基督徒的幸福人生,让读者不得不心驰神往:“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相似文献   

9.
李世峥 《天风》2013,(1):54-55
《传道书》说:“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传7:8)这是圣灵感动所罗门写下的劝世良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西谚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所罗门认为,“终局”比“起头”更为重要,这不是信口开河的无稽之谈,而是现身说法的肺腑之言。所罗门出身皇室,养尊处优;  相似文献   

10.
“说”与“看”胡传胜1.那最初的、最源始的言词必然“诵”着生命之最初的、根本的讯息,必然保持着与生之最初的、最密切的关联。“诵”和“关联”的实质并不是某一词代表生命的某一方面或特征,而是从整体上使人处于对生命的“亲切体验”或“看”的状态。或者说,原初...  相似文献   

11.
李世峥 《天风》2014,(5):38-39
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耶稣基督的教会开始了迅速的发展。当时,教会生活很具特色:"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2:44-47)教会的这种发展模式至今依然被人称道,但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种模式不可能持续太久。事实上,据《使徒行传》  相似文献   

12.
李世峥 《天风》2014,(12):42-43
《诗篇》30章中,有两段十分优美且十分感人的诗句:"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要歌颂他,称赞他可记念的圣名。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4-5)"你已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将我的麻衣脱去,给我披上喜乐,好叫我的灵歌颂你,并不住声。耶和华我的神啊,我要称谢你,直到永远。"(诗30:11-12)  相似文献   

13.
李炯 《中国道教》2011,(5):53-55
一、"清净"与"清静"探讨"清净"的话题,首先我们应懂得"清净"这个词的意义。从字面上看,"清净"可以解释为"清洁纯净";"清静"可以解释为"纯正恬静、安静和宁静"。"清净"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本际经》也说:"无染无秽,是名清净。"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被污染,达到洁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无神论”与“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神论对应的是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的存在(包括上帝与灵魂等)的观念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观.它的根基是唯物主义。“信仰”属于非理性范畴而与唯物主义风马牛不相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信仰。不幸的是多年来我们有些政治家和理论家把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政治信念也表述为‘‘信仰”。以致混淆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60年的治国经验提供给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决不能引导或者放任某种政治信念异化为“信仰”。共产主义者根本不需要诉诸“信仰”来维持对既定目标的遵循。认为无神论者不能离开“信仰”的那些号称共产党员又拒绝承认自己信教.以及一方面追逐着金钱一方面又指责“信钱”就是“没有任何崇高信仰的人”的学者应该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执政党处理与宗教界关系的现行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信教和不信教以及所信宗教不同的信徒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世界观上的差别是“形而上”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应该在民主法制层面保证各自的公民权利,最终由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步融解。某些研究宗教问题的专家把“信仰”直接归入“精神价值层面”.必然使一些完全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信仰”不能不获得“尊重”.以致“信仰上互相尊重’’这个表述成为鸡肋。建议改用不会产生歧义的说法——“政治上团结合作。世界观上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15.
张载与程颢、程颐同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重要哲学家、思想家,同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张载所创立的“关学”与二程所创立的“洛学”是同时兴起,不相上下的两个学派。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制度都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关学”与“洛学”兴衰的社会条件、历史原因,“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这对于  相似文献   

16.
“尔迈力”在我们许多人的概念里是“善行”的意思。其实,它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真正的意思是“工作”、“行为”,如果在该词的后面加上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才具有“善行”的含义。“尔迈力”涵盖人一生的全部行为———无论其善恶。因而,我们不仅把洗大、小净、...  相似文献   

17.
但以理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王朝(巴比伦、玛代、波斯),四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居鲁士),无论哪个时期,都被朝廷重用,并且永立不败之地。按着常理,能够如此吃香之人,不是投机钻营的奸佞小人,就是八面玲珑的无耻政客。然而,稍有圣经常识的人都知道,但以理绝不是此种卑劣之徒。  相似文献   

18.
李世峥 《天风》2013,(3):54-55
耶稣正在讲道时,几个法利赛人前来见他,说:“离开这里去吧!因为希律想要杀你。”此话是善意的提醒,还是恶意的恫吓,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从耶稣的回答中能看出他的镇定:“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虽然这样,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10)
<正>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写道:"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约翰所记述的,是来自"天上"的一段对话,一呼一应之间,给了"在主里面而死的人"一个极其宝贵的应许——"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两千年来,这个鼓舞人心的应许激励了无数基督徒,为了"作工的果  相似文献   

20.
李世峥 《天风》2015,(3):44-45
<正>结束了"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带着"甚是忧伤,几乎要死"的心情,同犹大以外的其他十一位门徒来到客西马尼园,他要在这里做被捕前的最后一次祷告。耶稣非常清楚,承受十架酷刑是一场严峻的属灵争战,所以必须藉着祷告向上帝支取得胜的力量。进入园子之后,耶稣吩咐其中八位门徒:"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接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