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杜燕丽同志,研究皮亚杰多年,我刊约她介绍发生认识论研究概况,并对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评论。承她应允,并寄来文稿。从本期起,文稿将在“发生认识论研究述评”总标题下陆续刊出。所刊文字如能有益于发生认识论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哲学认识论体系的重建,那将是给编者的最大奖赏,相信作者也是这样看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问题有关,整个人类文明史,可以归结为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或者问题的演变史。然而,尽管人们天天与问题打交道,知道需要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但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更加遗憾的是,那些专门研究认识论的哲学家们似乎也没有把“问题”当问题,更不曾有人试图建立一门专门研究“问题”的理论——问题论。  相似文献   

3.
(一) 认识论作为一门“反思”人类认识的学科,无疑应以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主旨。然而,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一词至少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或者说,“认识”一词所指称的具体对象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识”指称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过程本身。夏甄陶教授在其《认识论引论》一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重点评述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建构学说,对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皮亚杰的认识论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涉及到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比如,在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中,究竟有没有一个认识结构(或称“图式”、“模式”)的问题?主体和客体同思维和存在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具体而不空洞地理解认识的社会性?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作出我们自己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5.
广松涉认为,对近代认识论基础的问题式及其构成机制和局限进行反思,首先需要将着眼点放在康德哲学的问题式及其构成机制上。康德哲学的总的问题式就是在以先验逻辑学为基础的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三位一体”的哲学构架中,探讨人的认识以及纯粹理性的先天综合判断及其能力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式潜含着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认识论问题——即“主体际共同主观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当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意思来理解的。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窄。笔者认为,马克思这段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对整个认识论发展史的一个总结,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缺陷的揭示,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是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的标志。如所周知,自古以来,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不过,在古代,认识论是从属于本体论的,那时,哲学家们主要关心的是“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进入近代以来,认识论日益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日益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认识如何可能”之所以是认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是由认识论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从康德到阿佩尔——先验自我还是无限交往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依据常见,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只是殆至西方近代才刚刚兴起。但是实际上,早在古希腊人的所谓“宇宙论”哲学中,其宇宙论研究就和认识论研究如影随形地交织在一起,其哲学研究就由于唯知主义的取向而为后来的认识论转向提供了机缘和埋下了深刻的伏笔。因此,素被视为古希腊“本体论之父”的巴门尼德其实亦可谓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理论上的清道夫和先觉者,因为他所提出的“思与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使人们第一次如梦初醒地开始洞烛到思与在的关系问题,为西方哲学从宇宙论探索向认识论探索的不可避免的理论转移拉开了序幕。尔后,无论是柏拉图的…  相似文献   

8.
认知命题集合的逻辑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三分的认知世界人们拥有信念, 信念即是人们相信的东西。然而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里存在不相信的东西。可以说, 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的“负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所“怀疑的”, 认知主体“怀疑”某个命题的认知状态是一种不同于“相信”的认知状态。如果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整体只有两种认知模态“相信”和“怀疑”, 那么“相信”和“怀疑”是可以相互定义的。即我们可以定义其中一个如“相信p (Bp)”而得到另外一个“怀疑p (Dp)”———怀疑p等于不相信p: Dp ~Bp。但事实上还存在这样的认知状态: 对于一个命题, 人们既不相信…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在当代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从不同的方面寻找自己生长点的趋势。比如,有人着眼于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整合现象及思维内部微观机理,于是产生了“微观认识论”;有人致力于探索认识论与哲学历史观的内在联系,因而诞生了“社会认识论”。近几年来,社会认识论在我国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成为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我手头即有三本国内出版的关于社会认识论的专著:景天魁  相似文献   

10.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和西北大学哲学系等五个单位主办的“现代科学与反映论”讨论会于1986年11月21日至26日在西安召开.与会30余人讨论了现代科学向认识论提出的问题,还讨论了“反映”、“选择”和“建构”等范畴,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等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认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日益突出,认识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在相对论看来,参照系不同,人们对同一物体或物理量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在  相似文献   

11.
个人认识论理论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认识论是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它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及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文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个人认识论研究中相关理论,其中包括个人认识论的各发展模型,多维度的认识论信念系统模型以及认识论“理论”的观点和认识论资源的观点。最后,该文指出个人认识论的未来研究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提出更整合的理论,并解决有关个人认识论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的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智能模拟机的出现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许多新问题,需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1980年以来,在《哲学研究》、《东岳论丛》、《复旦学报》、《学术论坛》等刊物上,陆续载文,就认识论研究的对象、认识的主体、是否存在“人工认识主体”等问题,开展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歧看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自从波普尔提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以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开始并加强了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目前,人们主要是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问题的含义、结构、类型、形成机制、问题与科学的关系等有关“问题”的基本内涵和认识关系进行了论述。尽管这些研究还是初步和零散的,但他们却是具有启发性的。综而述之,有利于广泛了解和深入研究“问题”这一特定的认识范畴。一、问题的含义通常,人们把“问题”与“矛盾”等同视之,认为问题就是矛盾,在刘元亮等编著的  相似文献   

14.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考察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历史演变,对于揭示这对范畴的科学涵义是有意义的。一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古代哲学主要探讨本体论问题,认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粗糙和朴素的。最早有意识地涉及认识论问题的是赫拉克利特。他说“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的事情”。而“智慧只在于一件事,  相似文献   

15.
近来,任平副教授的新作《广义认识论原理》一书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作者孜孜以求十余年所得成果之精华.该书独辟蹊径,自立一说,视界开阔,颇有特色.(一)该书力图更新认识论观念,提出“主——客——主”的构架.作者认为,传统的“主——客”模式的认识论有导向知识论的倾向,使人们“想占有智慧,而不太关心追求智慧的努力”(第1页),使人们“将目光投射在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形态,将生动的认识论归结为知识论”(第1—2页),如当代科学哲学学派所做的那样.所以,我们应从知识论还原到认识论.不过,这种还原不应是简单地回归到我们所熟知的“主——客”两极模式.因为,狭义的“主体——客体”认识论框架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忘却了多极主体性的存在以及他  相似文献   

16.
前几年,社会认识论研究起步较好,正如一位专家所评论的那样,我国的这项研究,理论起点较高,“从一开始就切近了社会认识论的深层内容”。(参见李明华:《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但是,虽说“万事开头难”,开了头要坚持和深入下去也许更难,这不仅要求研究者要有向纵深开拓的实力,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提出对这项研究有意义的问题,以吸引大家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也是推动该项研究深入发展的办法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三个方面或三种性质的“难题”,希望能对社会认识论研究有所促进。一、傅论性难题悻论…  相似文献   

17.
蒋柯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20,52(8):1017-1030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适应性和平衡化概念出发, 论证了有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进一步通过认知过程与生物学过程的“同构”, 建立了一种结构论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论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论、认知结构的建构论, 以及心理逻辑论等。皮亚杰的理论建构方法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 皮亚杰强调功能相对于结构的逻辑先在意义。功能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平衡化。因此, 皮亚杰的方法论是一种功能论。第二, 皮亚杰方法论的思想基础是辩证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一方面批判唯理论, 另一方面批判经验论, 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识论体系。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当今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研究中诸多“难问题”, 诸如“他心问题”、“归纳问题”等, 可能提供了元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的引领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再论知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学术界内外,“认识论”和“知识论”概念,尤其是“认识论”这一概念的使用十分广泛和普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认识论和知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问题系、理论目的等似乎都是自明的和无庸争辩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心考察和分析“认识论”和“知识论”概念实际使用的状况,那么,理解上的歧义和使用上的混乱就会呈现眼前。同时,我国哲学界对于主要根源于西方哲学传统的认识论和知识论在现当代的发展及其遭遇到的挑战和批判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对于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出路问题也缺乏必要的反省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于金龙  吴彤 《哲学动态》2007,2(1):46-52
科学哲学的规范性研究包括规范性认识论和规范性问题两个基本论题的研究。一般来说,非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是理论优位的基础主义的规范学科,旨在形成规范性认识论。但规范性认识论寻求认知基础失败而陷入困境。20世纪60年代,奎因(W.V.O.Quine)旨在摆脱基础主义认识论困境提出认识论的自然化,使自然化的科学哲学面临规范性问题。所谓规范性问题,主要指的是关于事实的经验科学与关于行为的规范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它首先由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并提升为“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休谟由此推出著名的休谟法则,即从“是”不可能推出“应该”来…  相似文献   

20.
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是科学认识论与技术认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但哲学家对科学理性的认识论研究在科学哲学中占有核心地位,而对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所见到的关于技术理性的哲学研究,大都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从批判的视角展开的,这无疑造成了技术理性研究批判有余而建构不足的事实,导致技术哲学研究中出现“内核”不硬的现象。技术哲学的这种研究状况使很多技术哲学家感到不满,J.皮特就曾发问道:“难道关于技术的唯一引人注意的哲学问题真的只是与社会影响相关的问题吗?”(Pitt)可见,技术认识论在技术哲学研究中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