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提出了"道不远人"的著名命题。这里的"道"指大全之道。这一命题引发两个问题:一是道与人何以远离?二是道与人又如何合一?对于这些问题,儒释道三家通过实例和隐喻即思想实验作了回答。道家的"浑沌之死",主要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浑沌隐喻大全之道,浑沌之死意味着大全之道的破裂,而道体破裂是儵、忽所象征的意欲萌动与情识外泄的结果。佛家的"野鸭飞过"与儒家的"孔子与点"主要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野鸭飞过隐喻习心或闻见之知外驰,所以中断习心外驰,就成为佛家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方案;曾点之志意味着一人一物从当下切入,即可洞见大全之道的本来面目,这是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儒家方案。佛家与儒家的两种方案点明了人与道的两种关系,即人与道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天文训》承接《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的生成论表述,提出"道曰规始于一"。《老子》"道生一"与《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皆通过辨正"道"与"一"的关系,各自表达出对"道生物"过程的理解:《老子》"道生一"通过数理推论建构起万物生成的形式框架;《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在对万物生成做出结构上规定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气化流行"的材质意象。此外,"曰规"二字的出现将《淮南子》的本源之"道",内在嵌入了对本体之"道"的确证。《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是关于"道"的本体和生成、形式和内容的综合发明,是对《老子》"道生一"生成思想的理论发挥,反映出汉代道家由玄思到务实的思维转向。  相似文献   

3.
罗云  钟璞 《美与时代》2015,(4):59-61
我国民族建筑尽管在功能、形式、材料上千差万别,但始终是建立在实用功能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呈现为一种民族思维与观念的"文化遗留物"。考察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可以发现,文化生成的规律性始终影响与支配着它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表现技巧。这种文化生成的规律性包括因材致用的文化象征与隐喻、因地制宜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亲族血缘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赋予千姿百态的民族建筑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隐喻和关怀二者之间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疾病犹如一根命运之线穿插其中将二者联结起来,隐喻与关怀包含个人、社会和国家政治领域三个维度的逻辑关系。爱国卫生运动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人类健康为宗旨,从战时状态的疾病隐喻,到和平时期的疾病隐喻,最后回归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下疾病隐喻的衍生与医学人文关怀,爱国卫生运动应时而变,在个体、社会与国家三个层面上都呈现着医学人文关怀,与医学作为人学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服务与关怀,实现"健康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同一性本原主导着人们对本原问题的看法。尼采在现代思想的视野中对本原问题进行了全新的发掘。在尼采看来,本原的本意就是指生成的根据,它要回答的是生成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用"生成意志"来指称这一本原。尼采持有一种差异本原观:差异因素及其关系被当成决定存在物本性的关键因素。生成意志作为一种发自于生命体之内的生命冲动,表达了由内而外发出的一种趋向;生成意志不可能单独存在,它必定要在与其它生成意志的关系中才能存在;这种关系即为抗争。抗争关系中所呈现出来的差异除了生成意志的"量"以外,还有它的"质"。并不存在一个外在的目的作为生成意志及其关系的根据,抗争是对生成意志之间差异的肯定。生成意志通过生成一系列的意义而实现对存在物的世界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重新审视战国时期道家哲学中"母亲"形象的作用这一问题。作者使用最新出土文献来探讨传世《老子》版本中的例子是否存在特定的主题或隐喻,并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两个隐喻:既代表了生死两个状态之间的不死不生的时刻,又像其子"道"一样代表生与死的永恒重复循环的。  相似文献   

7.
"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观是西方知识观的一种宇宙论和认识论表达;儒释道的知识观是认识论、功夫论和伦理学的有机统一。"道""仁义""自然""空"是中国式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儒释道知识观的目的是在"求道",人之生命运动的最高境界是"行道"。寻常百姓并不能理解儒家、道家和佛家之"道"的超越性,但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衡量事物、评判价值,在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中却又都能体悟、感悟、证悟"道"的生生不息、孕生万物的能量,感受到"道"作为规律、原则、规范、真善美、理想目标、最高智慧等内涵的作用、功能和力量。"悟道"是最高的人生觉解,儒释道是一种创造幸福生活的生命伦理学。儒释道的融合、互动、创新,可以创化出中国人特有的幸福智慧、人生哲理和幸福学说。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在语篇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用计算机模拟隐喻这一带有创造性的人类语言,对隐喻计算化乃至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一个汉语隐喻自动生成系统.在对大规模语料库进行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向量空间的模型,进行了词义相似度和词义相关度的计算,并构建了支持三种输入模式的隐喻句生成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初步实现了生成汉语隐喻句的目的,并具有一定的自学习功能.  相似文献   

9.
《周易》《老子》《庄子》号称"三玄",三者共同创立了中国古代"伦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易传》展示了形而上学超越于儒家伦理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质;《老子》的"道论"将实践哲学纳入类似于康德的实践"模型"的隐喻之中,建立起天之道、圣人之道和处世之道三者上下贯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模型;《庄子》的"至人"理想则通过诗意和寓言的方式在高悬的天道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可以凭想象来把握的纽带,为道家的"伦理学之后"开辟了 一个看起来充满"至乐"和"天乐"而值得追求的审美维度,但也终究没有摆脱自欺和自我麻醉的幻觉.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的。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的神性之"看"宣告自己的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的"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的对立。西方哲学是"看"的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的"相"论。评论这类哲学的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的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的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的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相似文献   

11.
一、无为而治的真义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 ,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 ,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 ,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 ,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 ,不对它横加干涉 ,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 ,事物才能正常…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通过ERP(事件相关电位)对隐喻认知展开了多方面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1)找到了有关隐喻认知"标准模式"和"并行加工模式"的证据;(2)发现字面表达、常见隐喻、新异隐喻诱发的N400波幅呈现逐级递增;(3)在隐喻理解的脑区差异上,有研究发现右脑在隐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还没有得到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13.
郑玮琦  刘烨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711-1722
“自我动”和“时间动”在时空隐喻中常被用来表征时间的运动方式, 代表了人们理解个体与时间相对运动的不同视角。大量研究已证实这两种时间运动视角存在心理现实性。人们对时间运动视角的选择受到空间运动经验、情绪、语言与文化、个体差异等具身因素的影响, 反映了时空隐喻理解中视角选择的灵活性。时间运动视角选择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语言与思维、情感、运动经验等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中医之争的核心是道、气、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性问题。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渊源,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揭示出道、气、阴阳、五行的原始内涵。道为古代宇宙生成论,气为古代对宇宙中基本物质的认识,二者代表古人对自然的根本性观点。阴阳是对日月运动、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概括。五行最初为五季,为天文历法概念。道、气、阴阳、五行综合反映了古代天文和气候变化规律,具有扎实的古代自然科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中医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汤一介先生深怀民族文化之自觉与自信,毕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其学术成就代表了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高度。在易学领域,汤先生指出《周易》是一部会通天道与人道的书,而易学天人之道的会通是根源于卜筮的,并经由《易传》得以阐明;天与人共为一有机生命体,故应重视"普遍和谐"之"太和"观念。由汤先生思路,可以认为,卜筮以天人一体相感通为基础,卜筮与易哲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易传》所阐明的"三才之道",鲜明揭示了天人结构一致、品性贯通的关系;而"太和"之和谐,我们可以从形下生命与形上本性两个层面予以理解。汤先生提出了建立《周易》解释学的问题,认为《系辞传》对《易经》的解释包括本体论的解释系统和宇宙生成论的解释系统。且后者又包含易学宇宙生化符号系统。汤先生关于宇宙生化符号系统的思想,在传统象数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为现代易学象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为今后易学的研究与发展指明了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死亡的解析     
死亡的痛苦来源于对死亡的无知。依据辩证法原理,结合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对死亡的本质进行解析发现:死亡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和意识在运动形式上的特殊转化,而非生命体的消失。灵魂是生命体的核心成分之一,而灵魂的实质是承载深层意识的超微观物质结构。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东 《学海》2014,(4):11-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成功推进这一"灵魂工程",需要遵循五大规律:思想"灵魂"建设与现实经济运动相适应规律;整体与要素相统一的系统规律;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规律;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规律;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8.
死亡的解析     
死亡的痛苦来源于对死亡的无知.依据辩证法原理,结合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对死亡的本质进行解析发现:死亡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和意识在运动形式上的特殊转化,而非生命体的消失.灵魂是生命体的核心成分之一,而灵魂的实质是承载深层意识的超微观物质结构.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认识论思想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境界的人生哲学,他所关注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生命的精神状态.庄子以"道""物"二分为认识的逻辑起点,认为"形"和"精"的认识属于感官和理性的领域,而对于"道"的认识则属于主观精神的直觉.与三种认识活动相对应,庄子提出"感知""心知""气知"的认识途径.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他人及自身的隐喻言...  相似文献   

20.
一、老子对“道”的诠释“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在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有生成论、本体论二重含义。生成论意义上的“道”似万物之宗 ,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之根据。关于宇宙生成论之“道” ,亦即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老子提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似万物之宗”的思想。此种生成之“道” ,指先天地而生且混沌未分的实体性存在。这里说“实体性存在”而不说“具体性存在” ,宜作辨析。具体性存在是已经生成之物 ,此具体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