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承认客观实在,承认物质的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末,物质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已经指明,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这是一条一再被并将继续被科学发展的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宇宙统一于信息的论点是难以成立的。信息是一事物对它事物的表征。我们可以把信息分为三类:物质信息,精神信息和物化信息。物质信息是指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信息形态,如化石、生物的遗传信息等,精神信息是个体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产物,这种信息贮存于个体的人的头脑之中,还没有用其它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物化信息是指人头脑中的信息已经表现为语言、文字、艺术、建筑、雕塑等形式的信息,这种信息是由精神信息外化而来的。精神信息从内容上来看是客观的,而从形式上看则是主观的。而物化信息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也是客观的,不过这种客观形式实际上是主观形式的延伸。对精神信息和物化信息,我们平常不加区分,笼统地称之为意识、知识或精神。如此说来,信息当中的一部分属于物质,而另一部分则属于意识。如果说宇宙统一于信息,那么也就是说宇宙既统一于物质,又统一于意识。这样就和哲学史上的二元论殊途同归了。  相似文献   

3.
主客体范畴的功能和主体性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每一个哲学范畴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在人们如此重视主客体这对范畴,也是因为它具有其它范畴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那么,主客体范畴的特殊功能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主客体问题的实质。首先可以肯定,主客体范畴不是用来解决世界统一的基础即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的任务。主体和客体不等于意识和物质。主体不是一种纯意识的东西,而是一个包含物质和意识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控制论的产生,有其科学技术前提。控制论跟数学类似,它撇开控制论系统的特殊的物质实现,而只考察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把持殊的控制论规律绝对化,把控制论解释成一门哲学学科(如克劳斯),是错误的。把控制论当作一门技术科学,否认控制论在其他科学中的应用的可能性(如西加尔),也是错误的。信息概念是控制论的中心概念。信息是在高度分化和复杂的系统中进行的一定的物质过程的特性。把信息解释为既非物质的又非意识的“第三种”实在,是没有根据的。信息是一种同构关系。信息只能被理解为外部事件在自动组织系统的某个物质过程的结构、形式中的反映。当一些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时,在不同的物理过程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同构对应。在客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同构对应关系。同构概念以严格的数学形式说明了反映活动的一般条件,因而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性,扩大了我们关于认识活动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信息风险,是信息由外部扩展并渗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因人们的非科学处理方式而引发的"客观风险",通常被称之为一种"必然存在"。信息风险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消解的逻辑起点是"信息人",即是具有一定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且形成基本信息素质的抽象存在。从责任到伦理责任,是"信息人"道德层面的提升,它不仅对消解信息风险有着重要的道德价值,而且还是"信息人"消解信息风险的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细胞个体存在原始意识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并探讨这一新观念的重大意义;方法:把哲学观点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通过对人的意识性的作用特点及产生过程加以分析,推论出动植物也具有意识属性,进一步推论认为:单细胞个体同样具有意识属性。以单细胞个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为例,论证单细胞个体内原始意识存在的生物学依据。结论:原始意识的存在是区别原始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标志,原始意识的诞生标志着生命的真正起源,生物进化是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  相似文献   

7.
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说“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泽曼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不同意维纳的观点,他认为“信息既非独立于物质,也非独立于能量。”“在发出、传递和接收信息时,它总是和物质的成分连接在一起。信息只是在数学的抽象中独立于这些成分。”作者说,要批判几种趋势:①机械论的,它把性质上高级的降低为低级的,把有机体降低为一种机器,把质降低为量;②唯心论的,它把信息同物质的因素分开,把信息看作像一个独立实体那样的本原的东西;③二元论的,它把信息和能量解释为两个分离开的问题。作者表示竭力要证明信息依赖于物质和能量。他举出以下的论证:①没有物质的媒介(它使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认识的反映过程是不可能的;②意识的内容(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结果)不能独立于物质的基础——神经及其生理过程——而存在,③我们的认识(关于客观实在的信息)如果正确,把它们应用于改变物质世界时,就会取得它们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在控制论的系统里,信息发生、循环、相互交换和相互传递。但信息是什么?它同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怎样?它同时既是一个消息,又是一个组织和对这个组织的度量。因而它与物质相关联并揭露出其中某些新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人也具有“意识”①。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  相似文献   

9.
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生命自主的含义人的生命 ,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 ,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 ,人之为人 ,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 ,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 ,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 ,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 ,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 ,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 ,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  相似文献   

10.
1 内源性痛与镇痛物质及其相关受体的发现过程机体内既然存在疼痛的感受和感知过程 ,在客观上必然存在着感受疼痛的物质基础 ,它包括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后 ,组织产生和释放致痛物质、疼痛感受器的致敏、痛觉信息的传导和感觉中枢的感知 ,最终进入意识阶段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1] 。在与疼痛进行的长期斗争中 ,人们总结出阿片类制剂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强效镇痛药物 ,虽然长期使用不当可成瘾 ,但它的强效镇痛作用却能为患者解除痛苦。那么 ,阿片类药物如何作用于人体 ,其机理如何 ,如何趋其利而避其害 ?长期困扰着人们。起初 ,…  相似文献   

11.
哲学把世界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部分,物质和意识是第一层次概念。物质分三大部分:实体、属性、场所,三者均属于第二层次概念。属性是无形的,要认识它,就要找到它的场所。观察系方法就是打开场所大门的钥匙。相对论指明,参照系是物质存在的场所,物质的属性以及时间、空间的属性,都  相似文献   

12.
一近来有人专论意识、思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或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之外的第六种运动形式。其理论根据是恩格斯的下述两段话:“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  相似文献   

13.
在迄今为止的哲学演进中,物质一直是一个本体或本原意义上的范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所寻找的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作为一般物质的“质料”,近代机械唯物论强调的具有广延性、形状、质量等规定性的实体,辩证唯物论所坚持的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共同点都是寻找世界的本原,现象背后的本体。这种意义上的物质同自然、宇宙、存在、客观实在等是同等含义的范畴,其核心是强调客观实在或纯  相似文献   

14.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这篇文章是大会主席I. C. 沙尔玛教授代表大会主席团作的主旨性的学术报告,它反映印度哲学大会关于印度哲学和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在这篇报告里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哲学观点——客观的主观性。意谓,按照奥义书哲学,“我”这个最高哲学范畴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在“我”之内,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主体就象客体一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被经验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奥义书唯心论的新解释,是和客观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观点相反的。然而,据说现代量子力学在一种称为EPR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微观世界里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看《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期37页);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意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绝缘,前者不是完全独立于后者而存在。说来奇怪,现代物理学家竟在微观领域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和三千年前奥义书哲学家的“幽灵”邂逅。所不同的,古代奥义书哲学家从苦思冥想的瑜伽中猜测主观和客观在“我”中的同一性,现代物理学家从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物质和意识的不可分离性。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是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科学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开辟着新的途径——为认识物质和意识在微观世界里的本来面目在科学上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与反映     
据作者说,本文的目的是,联系作为物质的普遍属性的反映概念,用关于信息和控制的范畴的质的研究来补充对控制论的基本概念——信息和控制——的量的分析。作者认为,反映与信息是接近的范畴,但是又是彼此有区别的。反映是一个物质系统作用于另一个物质系统的特殊产物——第一个物质系统的特性以另一种形式在第二个系统的特性中的再现。信息是控制系统或控制系统的联合的特殊条件下的普遍联系的特殊形式。反映和信息的重要共同特征是,它们不能在物质过程之外存在,同时也不能与物质或运动的任何一种形式等同。作者不同意通过否定信息的物质性质来给信息下定义。他认为,这样的定义没有回答信息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这样的定义还会导致信息的属性之一与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混淆,这个混淆可能导致在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之间建立某种第三者,而在认识论中,这样的第三者是不存在的:任何非物质的东西都是观念的。任何类型的信息都是实在的,因为它是在物质过程中实现的。反映是信息的基础;没有反映,信息就不能存在。而且,信息的内容是和反映的内容相同的。信息对于反映是派生性的;这个派生性就是,反映不依赖于信息,而信息依赖于反映,而且,没有反映,就不能有信息。信息和反映的一个共同特性是二者都具有同构的性质。信息是在物质的一定组织水平上产生的,即在有控制过程存在时产生的。信息和控制是成对的范畴,是彼此不能分离的。  相似文献   

16.
(一) 辩证唯物主义确认,心理或意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则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着的。人的意识则依赖于物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列宁曾经说过:“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  相似文献   

17.
对于无条件的绝对性,或绝对性是无条件的,哲学界是没有什么疑义的,但对有条件的绝对性问题,却至今无人提及,以至于忽略了这一重要的哲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所谓有条件的绝对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此一事物同另一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也是绝对分明、不容混淆的。列宁在讲到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和对立时曾指出:“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  相似文献   

18.
信息问题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自然科学出现了信息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并由此引起哲学上的争论。信息是不是哲学范畴?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信息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信息与物质和意识是什么关系?如此等等的问题,都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概念,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给予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才能丰富和发展自身。现将信息问题的研究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邬焜先生在其建构的信息哲学体系中,主张只要承认了对世界进行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三元划分而无论认为其中谁是世界的本体,就意味着对哲学进行了全新的革命;同时他还重申了"信息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以及"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范畴"等观点,这些主张和看法中存在诸多的不周延。信息作为对象的"虚化"存在方式,和精神属于同一序列的存在,它并构不成一个独立的"第三类存在",因此将信息引入哲学的视野没有在存在的分类上带来什么"根本性的变革",对信息的哲学分析也绕不开"传统"的哲学视角,同样需要以"实在"、"不实在"、"主观"、"客观"作为哲学分析的框架,所以基于"三分法"的信息哲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两分法",因此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全新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唯物史观,人们都以“物质→意识”这条单线为其本质特征。其实它不是“单线”结构,而是“双线”结构。它的基本构架是,以“现实的历史的人”为基石,并存着两条线,一条是由存在到思维,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