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学语法者,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复句时,颇感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语法教材和语法书籍都是把复句分成“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而隶属这两大类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分法,各家有各家之说。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所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将复句的“转折关系”句归入“联合复句”,又另立“让步转折关系”句归入“偏正复句”。北京大学所编《语法修辞》将“转折关系”句和“让步关系”句都列于“主从(即偏正)复句”中。有的语法书将“取舍关系”句分在“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2.
谈谈紧缩句     
许多语法论著都认为“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来的,所以又称之为“紧缩复句”,一般都放到“复句”里去讲。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都是这样处理的。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我在《浅谈语法分类中的“中间环节”》(《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二期)一文中曾经说过,在句子分类中也有“中间环节”存在。比如在单句和复句之间就有“连锁  相似文献   

3.
紧缩句蠡测     
关于紧缩句,语法学界众说纷云,这给语法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有人主张紧缩句是单句;有人认为是复句;有人认为既不是单句,又不是复句,而是一种特殊句型;有人认为紧缩句中既有紧缩的单句,也有紧缩的复句。我们认为要统一对紧缩句的认识,有几点必须首先统一看法。其一,对句子要坚持二分法,即句子分单句和复句。不要在单复句之外给紧缩句另立一个门户。其二,紧缩句只能属于单句或复句,不能“骑墙”,也就是说,不能既是单句,又是复句。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复句,如递进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分句之间具有一种牵制性,说了一个(或一些)分句,一定要说出另一个(或一些)分句,否则就是说半截子话,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甚至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如果谁说了这么一句“曲波不仅是作家”,那么听的人一定还等着下句.因为这句表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后面呢。语法上要求这类递进复句说出“不仅……”部分,还要说出“而且……”部分,也就是说出了  相似文献   

5.
多重复句是包含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在多重复句中,“重”即“层”,“层”是指一个结构的直接成分连同它们的语法关系。“层次”的“次”,指层的排列次序。  相似文献   

6.
语法学习到了多重复句,学习者往往感到困惑。其实,只要明瞭多重复句的性质,掌握其得当的分析方法,也就不会感到十分困难了。这里淡谈自己教学多重复句的一些体会。先说说什么是多重复句:通俗地说,复句中分句的本身又是复句,这样就使复句的层次多了起来,这就是多重复句。多重复句就是多层复句。也可以说,多重复句就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7.
关于孔子两条资料的辨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外儒学研究的发展,有关孔子的资料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有关孔子资料的相对缺乏又加剧了这种形势。不少学者开始从各种古籍中进行挖掘并加以利用。但应当承认有些资料乃后人作伪,现就《韩非子》一书中两条资料的真伪问题作一辨析。《韩非子·外储左上》有一段孔子的话,“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国水圆。”这是以此喻陈述孔子的“人治”思想。现代学者中应用这条资料以谢无量为最早,他在《韩非子》(1931年中华书局版)一书中指出此句反映了“儒家言治,资以身优。”重视统拾者的道德感化作用,尤其是最高统治者的…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留下一篇《稷下赋》,对学宫盛况有生动的描述。特别是写了荀卿与齐王的对话,也颇为得体。只是其中提到“行其言不必饱其腹,用其道不必满其屋”。这不可能是荀况的观点,而是从孟轲到韩愈,到二程,到朱熹一派的观点,董仲舒有一句名言:“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不谋其利。”把这一派人的观点表述得最清楚。中国哲学史上有所谓“义利之辨”,反映了鲁学(即儒学)与齐学的分歧。荀况的思想基本上是属于齐学的。司马光对荀况思想的这种篡改,反映了鲁学与齐学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复句来表达,这不同形式的复句可相互变换。因果复句也可变换,这种变换可分为同型变换和异型变换两种。所谓同型变换,是变换前后复句类型相同,都是因果复句。因果复句有三个小类:说明式(因为……所以……),推论式(既然……就……),目的式(……以便……,……以免……)。这三小类可作同型变换。例如: (1)A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高中语文第一册《蝉》)—B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因为门还未开。 (2)A既然是红军游击队,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初中语文第五册《潘虎》)—B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因为他们是红军游击队。例(1)是说明式和说明式相变换,例(2)是推  相似文献   

10.
选言推理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形式。它是以一个选言判断和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结论为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的演绎推理。它包括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前者只有否定肯定式一种推理形式,而后者却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两种推理形式。它的语言表述形式是多样的: 一、限选复句表达选言推理限选复句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当结论是不言面喻时,就可以用这种复句表达省略小前提  相似文献   

11.
幼儿对某几种复句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对并列,递进、条件和选择复句的理解水平。被试为4、5、6岁儿童。结果表明4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还”和“不是……而是”的复句,6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不但……而且”,“只有”,“如果……那么”的复句。以“或者……或者”和“不是……就是”为连接词的复句,6岁儿童尚不能理解。理解的次序可能一方面取决于句子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的复杂性和理解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一……就”格式在紧缩复句中使用,它表达的语义相当于顺承关系和条件关系。(见85年修订本444页) 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语言现象,不难发现,“一……就”格式不仅在紧缩复句中使用,也在一般复句中使用,例如: ①杨小梅和牛大水一结婚,就怀孩子了。  相似文献   

13.
(一) 请比较下列两个假设复句: ①假如你同意,我们明天就出发。②如果地球的质量只有月球那么大,地球上的空气早就飞走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假设复句均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然而也有不同之处。从例①,我们既看不出“你”是否“同意”,也看不出“我们明天”是否  相似文献   

14.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15.
论有序合取     
承接复句、递进复句和转折复句者是汉语中具有复杂结构的语句。它们所表这时尚题是它们的分句所显达的命题的合取。它们也要求它们的分句在排列上有固定的次序。但是,在命题逻辑中,当自取联结员将两个命题联结成一个新的员团的,两个查员题时于篇员题所发挥的作用相同。因此,合取联结同并不完全平行于这些是匐中的联结标记。在王维贤、,卖完烟税陈宗明三位教授合著的《语是遥指目1沦》一书中,他们引进了有序合取从未处理这种情形(请参音该书第286至290页)。革文的目的是想表明,调整员题逻辑的语善以适伍有序合取的引进是可以办到的…  相似文献   

16.
张金桥  莫雷 《心理科学》2005,28(1):230-232
本文采用句子一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假设条件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假设条件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一假设条件”时,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其结果为“假设条件→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假设条件复句是一个按照“假设条件→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加工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分析多重复句,是语法学习的一个难点。这个难,主要是难在找出多重复句的各个层次,特别是三重以上的复句。关于分析多重复句的方法,一般的教材是这样讲述的:第一步,先从总体上分析,找出构成整个复句第一个层次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再分别对第一个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还要找出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一般的复句,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先抓  相似文献   

18.
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句子一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倒装转折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但是)B→虽然A”,命题表征中项目存在着互换的倾向,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为“虽然A→但是B”。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转折复句可能是一个按照“虽然A(事实让步)→但是B(转折)”固定方向进行系列认知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礼记·檀弓上》记孔子去世之前 ,对子贡说过这样一段话 :“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 ,则犹在阼也 ;殷人殡于两楹之间 ,则与宾主夹之也 ;周人殡于西阶之上 ,则犹宾之也。而丘也 ,殷人也 ,予畴夕之夜 ,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 ,而天下其孰能宗予 ,予殆将死也”。对于孔子 ,“殷人也”这三个字 ,包含着太多的历史沧桑、恩怨和慨叹 ,也不乏自豪感和使命感。据史家考证 ,孔子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的十一世孙。其六世祖孔父嘉 ,是宋国的一位大夫 ,在宫廷内乱中被杀 ,其子木金父避难 ,逃到鲁国的陬邑 ,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 ,成了鲁国人。宋…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偏正结构(主从结构),其语序排列是前偏后正(前从后主)。偏正复合词如此,偏正短语如此,偏正复句也是如此。不过,如今现代汉语中,偏正复句也有了采取前正后偏排列顺序的情况,而且比较常见,以至无法再把这种情况当作语言运用中的特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