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春兴 《心理科学》2002,25(5):591-596,583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发展取向提出强烈批评。综合各家所论,心理学以往发展的困境乃是由于:(1)自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对人性解释的理论始终纷歧,以致无法形成常规科学条件;(2)科学心理学自始即标榜自然科学而缺独立意识;(3)强调科学方法,忽视人性特质而陷入削足适履困境。因此,今后国内心理学的发展势不能再全盘西化,而应在人性特质与本土文化基础上吸取西方心理学精义,针对国人心理特质研究发展出属於自己的理论与应用心理学。本文最后提出的四会能力教学构想,希望对本土文化取向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发挥一点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行为心理学——文化取向心理学第四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回顾比较了文化取向心理学的四个不同的方向: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以及新的发展方向——跨文化行为心理学;重点介绍了跨文化行为心理学与文化碰撞情境概念的提出以及一个跨文化行为模型;其次提出了该学科在跨文化协同增效方面的重要应用;最后做出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相应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代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关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文化特性,揭示文化与人的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文化转向带来了心理学研究中文化的回归,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方法论思想,揭开了心理学文化性质的神秘面纱,促进了心理学研究中多元取向的综合与多元方法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全球化的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心理学或心理学全球化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新取向。它产生的基本动力是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的出现,主流心理学的局限以及本土心理学的兴起,其基本目标是研究全体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力图建构起最具统合性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文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中文化转向大潮中的两个耀眼的新星。理论界在两者的关系上有三种倾向:文化心理学是本土心理学的一种特例;本土心理学是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两者属于类似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在对文化的态度、研究范式及方法取向、关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共通性,试图说明这两者所显示出的合流趋势,是殊途同归的两支心理学支流。  相似文献   

6.
段文杰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616-1627
正念是当代临床健康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尽管其应用在临床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但对于正念的理论研究却亟待加强。在对正念的三阶段概念演进过程及四种取向的测量工具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价后, 发现目前对正念的理论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不够清晰, 它可以指代一种行为(冥想)、心理状态、心理过程, 甚至是一种人格或类人格特质; 二是测量过于多元, 有状态取向、能力取向、认知取向和特质取向。两大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正念。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及以往实证研究, 建议可以借鉴价值实践分类体系(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以类特质为取向, 采用兼顾文化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方法, 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核心内涵, 在命名、测量上突显个体对当下经验留心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文化可以通过至少两个方面来展现。首先从文化特征这一层面来看,它和人类的心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形成不相同文化中的心理行为风貌,这也就是文化心理;从文化负载的层面来看,文化能够和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关联,从而形成价值取向不相同的心理学研究传统。本文主要是对心理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进行深入的剖析,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能够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介绍了文化对人格模型及自我的具体影响,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有不同的人格模型和自我增强方式,在两种文化下特质理论的意义并不相同。当代心理学主要以西方文化为理论基础,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全人类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建立属于各文化的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9.
文化取向心理学以符号及其意义为研究重心,着重研究符号及其意义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从符号及其意义生成与演变的角度探讨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重心与当代整个心理学的总的重心是一致的,体现出当代心理学研究重心的转变。不过,它与其它取向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侧重点和意义观并不完全相同。为更好地了解它,有必要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探究。通过比较,可以引发人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土心理学尽管以深厚的本土文化资源作为其发展的后盾,充分体现了文化契合性特征,在获致本土文化资源的滋养下,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始生之物的本土心理学还缺失一定的发展规范,理念上还有较为混乱和易混淆的地方,这都成为本土心理学健康发展的障碍。深入地澄清和剖析本土心理学的某些概念和发展上的理念,已经成为促进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笔者经由回顾自己如何走上本土理学研究的道路,介绍了本土心理学的由来,本土心理学中的研究进路的选择,以及如何使用本土进路选择研究课题.进而提出应该将社会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三者结合起来开展华人心理的研究,为华人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声和为人民的社会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心理资本: 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开发了本土心理资本量表, 并将之与西方量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本土心理资本构念具有二阶双因素结构: 事务型心理资本(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与坚韧顽强)与人际型心理资本(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与感恩奉献)。事务型心理资本与西方心理资本基本相似, 人际型心理资本则具有本土文化气息。本土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人际型心理资本、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及组织承诺显著正相关, 人际型心理资本与传统性、相依我正向关系显著。相比西方量表, 本土量表的信效度更好, 对工作绩效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尤其是对周边绩效。建议进行心理资本研究时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 对组织而言, 则应重视对雇员本土心理资本各要素的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科学心理学以方法为中心的知识建构策略,内在地要求它与常识心理学划界以谋求自然科学分支的学科地位,其代价是对人类心理之情感与意义维度的隔离。在移植西方心理学体系的过程中,科学心理学的争议也内含于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中,同时还附加了学术边陲地区特有的学科追赶焦虑。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应突破科学至上的观念束缚,致力于发展具有现实解释力和价值引导力的人文主义导向的心理学理论,以切实解决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心理问题,并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出真正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 比较研究中国城乡区域、地理区域、历史区域、行政区域、生态区域等文化区域居民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学科。采用系列问卷, 在2004年和2009年先后三次对甘肃省河西、河东汉族为主的地级市属各个县市区城乡居民以及蒙拢、湘拢的跨省域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区域文化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及具体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差异, 是影响区域居民心理健康、性格特质、社会态度、刻板印象等心理机能的重要变量。今后研究将着力进行学科理论完善和省际、县际比较研究, 更好地运用田野工作等方法, 揭示区域文化与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形成理论模型,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answer the three crucial questions (why, what and how)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three levels of breakthrough need to be made, namely,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earlier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switch in Western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ositivism to post-positivism. Based on this analysis, it is argued that indigenous psychologists should construct formal theories illustrating the functioning of the human mind that may be applicable to various cultures, and then use these theories to study the particular mentalities of people in a given culture with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empir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The psychology of practice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psychologi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keynote speakers at the 2nd Asian Association for Social Psychology Meetings were aske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scholarly fields known as cultural psychology, indigenous psychology an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Are they three names for the same thing? If not are they complementary or antagonistic enterprises? Does one approach subsume the other(s) or make the other(s) possible? What follows is my own general view of the “three psychologies” issue. I suggest that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 are kindred approaches, which differ in significant ways from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A distinction is drawn between the study of “mentalities” (the proper unit of analysis for cultural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 and the study of “mind” (a non‐cultural phenomenon). Cultural psychology is a type of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social practice which asks, “what are the `goals, values and pictures of the world' with reference to which this behavior might be seen as rational?” The essay describes the assumption of rationality and the place of cultural critique in interpretive analysis. Is there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all between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 One aim of cultural psychology (“globalizing the local”) is premised on the view that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may have relevance outside their points of origin. How open is the indigenous psychology movement to the idea that (e.g.) a psychology with a “Chinese soul” might illuminate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members of non‐Chinese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7.
对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以下问题:西方心理学框架的束缚,思想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思想演变历程的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的研究视野。工夫论具有“知行合一”的特质,其中思想与行动融合无间,而且具备动态展现的条件; 梁漱溟有丰富工夫实践,且与他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些使工夫论作为研究视野契合于梁漱溟的心理学思想成为可能,并使之有别于既有的心理学史和本土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redress imbalances in South African psychological service provision, honor indigenous, transpersonal, community based perspectives, and introduce fresh insights and direc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integral approach to psychology in South Africa. Areas highlighted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xis include integral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spirituality; consciousness; especially moral consciousness, ancestral consciousness and reverence;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particularly indigenous healing; harmonisation of old and new, African, Eastern and Western forms of psychology; well-be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rough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s and multicultural counselling.  相似文献   

19.
Converging lines of evidence from various scientific disciplines consistently point to humanity's African roots. In this context, the term “indigenous healing” is used to refer to universal forms of healing that began in Africa and were developed further both lo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otion of a psychology of indigenous healing and suggests that investigations continually reveal essential structures and practices of a perennial psychology underlying modern scientific,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forms of this discipline. Examination of such structures and practices illuminates an original psychological theme in Southern African indigenous healing involving recognition of Spirit as Source of Self that extends into transpersonal realms. Related themes include ancestral consciousness, familial and communal spirituality, healers and specializations, illness prevention, health promotion and various forms of empathy. The need for future in depth research into such psychological themes and issues is identified and explicated.  相似文献   

20.
吕小康  汪新建 《心理科学》2018,(5):1026-1030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更准确的名称应是公共心理服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态培育、共同体认同建构这三大模块,其主要功能分别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提升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及塑造中华民族的统一文化认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今后应进一步明确社会心理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定位,明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发展中国特色的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学科,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亟需的科研与实务人才,创新社会心理服务的供给方式,联合政府、高校、社区和第三方部门等多元力量,建设能够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化、多类型、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