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林是一个充满活力又平静、满怀热情又深沉的城市,这些内在的气质在其街道空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城市洋溢出一种深沉又有活力的气息。柏林街道艺术是街道空间艺术最顶尖的表现,它完美阐释了空间艺术的美好,走在德国柏林的街头人们能从内心感受到幸福和愉悦。柏林街道的绿化元素、私人园林、街头艺术等不再是僵化的符号,而是完美地与柏林街道融为一体,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美轮美奂的艺术空间,柏林的街道空间设计也给予了全世界街道空间设计的灵感和方向。文章分析了德国柏林街道所蕴含的艺术元素,并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德国柏林街道空间艺术的启示,提出相应的街道空间建设的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街道空间的艺术感。  相似文献   

2.
格奧尔格·克劳斯(Georg Klaus 1912—1974)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12年出生于纽伦堡的一个工人家庭。青年时期在爱尔兰根学习数学、物理学与哲学。1928年参加德国共产党。因为从事反法西斯活动,1933年底被捕,并被关入达豪集中营。战后在德国统一社会党组织中做领导工作。1950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升为这个大学的哲学教授。1953年调往柏林,担任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并主持逻辑与认识论讲座。1961年当选为德国柏林科学院院士,并任该院哲学所所长、哲学部主任和控制论部副主任。1959年和1964年先后获得两次国家科学奖。1974年7月29日因病逝世。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在为他逝世所发的  相似文献   

3.
国际动态     
德国首座犹太教教育中心正式成立9月2日,德国首座犹太教教育中心在柏林正式成立,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参加了揭幕仪式。施泰因迈尔在仪式上说,德国第一座犹太教教育中心的成立,表明了种族主义与反犹主义从此在德国再无立足之地。该中心负责人泰西塔尔拉比表  相似文献   

4.
回顾1992年春天对德国的学术访问,我乘座的是中国国际民航北京——柏林的往返机,必须从原东柏林机场入境。尔后搭乘地铁到动物园中心站再转火车到达汉诺威,回国时则亦是如此。途中当然能观赏到原东德与西德之间迥然相异的景物。特别是此后的访问中,还曾三次专程到东部德国观光,东西对比鲜明,印象深刻,可谓是感慨万千! 当我单独一个人首次乘飞机飞跃亚欧大陆时,真有目不暇接之感: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的剌激和未知的悬念,内心生发出一种欣喜而又带着某种期待的感情。从上午九点在北京登上飞机,经过十多个小时漫长飞行,越过十…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吃自助早餐,还是在商店里购买,德国柏林的苹果一律很小,绝对属于"歪瓜裂枣"一类的,根本不像国内水果摊上卖的那样,又大又漂亮,而且,外表越是漂亮价钱越贵。不过,以我的经验,苹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长期以来就在着手编写《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大纲》。负责编写这本《大纲》以及领导这个编写集体的有一个委员会,其成员有:柏林的克莱因教授,耶拿的门德教授,柏林的莱因哈特博士,莱比锡的赛伊德尔博士,柏林的叔巴特博士、斯梯列博士和乌尔利希博士。领导这个委员会的是门德教授和乌尔利希博士,编写委员会秘书处的秘书是柏林的考夫霍尔特。编写委员会下面共有五个编写组,这五个组是适应这本大纲的五个时期而成立的。这五个组  相似文献   

7.
由国际莱布尼茨学会、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和柏林 -勃兰登堡科学院主持召开的第七届莱布尼茨国际学术会议 2 0 0 1年 9月 10日至 15日在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召开。来自 3 0多个国家的 45 0多位研究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学者六人首次组团参加会议 ,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会议主题为“没  相似文献   

8.
美籍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于1979年7月29日在西德慕尼黑附近的施塔恩贝克逝世。马尔库塞于1898年7月19日出生在柏林一个大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里。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退伍,有一段时期参加了士兵委员会。1919年,他退出了他两年前参加的社会民主党,因为在他看来,社会民主党并不代表无产阶级的事业。为了在柏林和弗赖堡学习哲学,他完全退出了政治活动。海德格尔是他的主要老师。马尔库塞在柏林从事出版工作之后,于1927年回到弗赖堡任助教。1932年,他的第一部比较重要的著作《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  相似文献   

9.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在柏林,当时聚集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思想家,其中就有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从某种意义上说,施莱尔马赫的思想最初就是在柏林浪漫派的精神土壤中孕育而生的。正是在柏林浪漫派的深刻影响下,施莱尔马赫完成了早期的精神成长和精神蜕变的历程。如果说与柏林浪漫派的相遇是初次的邂逅,那么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的亲密交往则是施莱尔马赫真正加入柏林浪漫派圈子的标志。如果说《独白》一书是对自己早期曾浸淫其中的柏林浪漫派精神的深刻回忆与深入反思,那么《论宗教》的发表则标志着施莱尔马赫精神世界的一次重大蜕变。  相似文献   

10.
1905年5月22日我生于柏林一个中等阶级家庭。我就读于蒙森中等人文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学习法语和文学,学习德国文学和作文,学习算术和历史。在中学读柏拉图著作,我很受感动。在课外时间,我读了很多文学,包括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著作,读过易卜生的关于皇帝朱连的一出戏剧,通过这一戏剧,我才知道(当时并不晓得)些拿破仑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