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史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汉景帝刘启前往上林苑,命中郎将卫绾作为护卫共乘一车与他一同前去。回宫之后,景帝问卫绾:"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车吗?"卫绾回答说:"我是代郡的戏车之人,侥幸因功升为中郎将。我不知道为什么能同陛下同乘一辆车。"  相似文献   

2.
正欧阳修原本在朝中担任高官,每日高朋满座,很多人都声称与他是知己、世交!后来,欧阳修被人诬陷,皇帝一纸诏书将他发配到偏远的地方。离京时,他门庭冷落,竟无一人来相送。跟随他的老仆感叹道:"真是世态炎凉啊!"欧阳修说:"我们走我们的路,又何必在乎有没有人相送。"到了地方后丝毫不以人情冷暖为意,反而写出了《醉翁亭记》。十年后,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成定论。然史、汉、通鉴记此事相异。董氏对策不在建元;建元尊儒发自御史大夫赵绾;《汉书》移秦“丞相绾奏”黜李斯奏议补建元元年;司马光移董策建元元年,始成此说。汉武尊儒未罢百家,而是“兼容并包”,“霸王道杂之”,以醇儒传经,能者为治。汉武删《今上本记》;杨恽等多人缮补《史记》;刘歆为刘氏中兴崇汉武,尊古文、神秘《周礼》,是易王绾奏议为卫绾奏议始作俑者。司马光以《通鉴》说宋神宗更化易政,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其伪造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基本动机。  相似文献   

4.
正鄂尔泰是个另类的人,他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却不懂变通,因此入仕20多年还是五品顶戴,前程堪忧。可他依然故我,面对未来皇帝的"示好"冷言拒绝。然而这个皇帝面子也不给的人,却因此受到重用,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鄂尔泰家族,从他高祖父开始就追随努尔哈赤打天下,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到了鄂尔泰父亲鄂拜这一代,已  相似文献   

5.
陈坚 《周易研究》2012,(6):77-88
明代思想家黄绾通过对《周易》"艮"卦的创造性解读,建立了一个从"心性论"的角度而不是从"实学"的角度来反对王阳明心学的所谓"艮止"心学,在当时独树一帜。此一"艮止"心学在黄绾看来乃是"孔门正传",乃是"圣人传心之学"。"艮止"心学主张人的"心"是唯一的,不管是君子的"天命之心"还是小人的"无容之心",不管是喜怒还是哀乐,其实都只是一个"心"而不是两个"心"。黄绾"艮止"心学对"心"的这种"一元化"理解与天台宗"一念三千"学说对"心"的理解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李长者传说故事产生和发展的时期.自李长者去世始,一些文学与历史夹杂的佛教经典故事不断被后人掺入李长者生平事迹中,从而混淆了历史实在的李长者与后人想象建构的神祇之间的界限,李长者传说故事由此产生.李长者的形象由唐至宋越来越神奇、高大,其神性也被"层累地"制造出来.僧俗信众参与塑造"李长者神话"的过程,同时又拜倒在他...  相似文献   

7.
正公孙景茂,字元蔚,河北河间阜城人,由于博学多识,被时人称为"书库"。隋朝建立后,文帝杨坚雄心万丈,决心要做个像尧舜那样流芳百世的好皇帝,因而广招贤才,励精图治。由于久闻公孙景茂之贤,就把他请到皇宫恭敬地向他问政,公孙景茂对皇帝的礼贤下士非常感动,遂敞开心扉,言无不尽,他的真知灼见令文帝十分欣赏,当即授予他汝南(今河南汝南县)太守之职,不久又升为息州刺史。  相似文献   

8.
400多年前,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自由出入紫禁城20多年。须知这可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尊贵、最神秘、最森严的宫廷禁地。这位西洋人,将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钟和千里镜带进这皇宫禁苑,他还曾在紫禁城开阔的空场上为崇祯皇帝铸造过20门火炮。顺治皇帝管这位西洋人叫“玛法”(满语的“爷爷”)。顺治皇帝的母亲,尊他为义父。他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他是第一个将阳历引进中国的人,并因引进西洋历于古稀之年被判凌迟(最后没有执行)。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康熙帝6岁继承皇位,也多亏他直言劝阻别的王位觊觎者。他一生不婚,生…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过程中,总结出一种研究学生心理特征的好方法——“观察法”。在这方面他的主要论述有: 1.重视第一手材料,反对人云亦云。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大家厌恶的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的也一定要去考察。他不肯无根据地随便褒贬人,“如有所誉者,必有所试点。”(《论语·卫灵公》)没有作过调查研究,没有客观依据决不对人有所毁  相似文献   

10.
在阳明文献学研究领域,中国人民大学藏《阳明先生文录》三卷和国家图书馆藏嘉靖十二年(1533)黄绾序刊本28卷《文录》长期未受学界注意。新发现的国图黄绾本乃是非常罕见的"黄绾本"之全本,由此可以揭示现存的京都大学黄绾本、范庆与张良才的刊本以及闾东本皆源自国图黄绾本这一新事实。人大本和国图本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阳明文献的早期刊刻情况以及各本之间的源流关系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以及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曾与一位长者闲聊,谈到人对宣泄的需要。长者说:地球也需要宣泄,比如地震就是地球的一种宣泄行为;尽管谁也不愿自己遭逢到有灭顶之灾的地震,但是试想一下,蕴藏着岩浆、地火和无穷能量的地球,倘若不是时而释放、宣泄掉一些,恐怕它早就大爆炸,炸得分崩离析了。我赞赏长者的妙喻。我同样认为,人要是没有  相似文献   

12.
因"听于神"而误国者,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便是一个典型.梁武帝是历史上第一位笃嗜佛祖的皇帝,为了皈依佛法,他大建佛殿,数次舍身,因而朝纲废弛,隐生祸乱,可怜一位"历观古昔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的好皇帝,最后竟被侯景折磨而亡.  相似文献   

13.
在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的校园里,每天清晨总能见到一位鹤发童颜、和蔼可亲的长者在散步。偶尔有同学看到他走来,便迎上去,带着早已准备好的问题,或是神学问题,或是音乐问题,或是外语问题,向他请教。无论是高年级的研究生,还是刚刚入学的本科一年级同学,他总是耐心、细致地给予答复、解释……他的外表、他的细致和爱心,一点都没有给人一个大神学家的印象,学生们倒觉得他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爷爷。这位亲和慈爱的长者,就是中国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和音乐家——陈泽民博士。缘结金陵陈泽民1917年出生于广东汕头一个基督徒家庭。他的祖父…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危机期间,卫礼贤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积极评价:他大量译介中国经典,在德国起到了拓荒的作用;他的灵活阐释,拓展了儒学的接受群体;他的"中国"立场,让西方封闭的话语场内多了"他者"的声音。卫礼贤复活作为道德宗师的孔子形象,彰显儒家对道德责任的坚守,令人信服地从西方视角确证了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他的"跨界"阐释让他得以克服专业局限,为上世纪初的中西文化对话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走火入魔的刘大师 这天,我们小镇上的市场大门口围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只听那位须发花白的长者大呼道:"喂,都来看呀,我一掌就能把市场的大门楼子推倒--"说着,他瞪眼跺脚运气发功……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的智慧,穿越古今,无所不在,所以,常常游弋于古人的文字与故事之中,我们总能感受到立身处世的趣韵哲意,从而洞彻为人做事的真谛。成回是一个谦和的长者,也是掌管一方的父母官,他拜师于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孔子的学生子路,都三年了,依然对子路恭敬有加。子路说:"你是长者,何必这样的恭敬呢?"成回道:"我听说,人活在世上,与鸟何异?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系年》第四章称周成王、周公"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有学者据此以为康叔的始封地在殷,是邶鄘卫之"卫"的一部分,不久又徙封于卫。然三监之乱平定后康叔得封于卫,殷与卫实相邻近,合则一城,分则两地,周公没有必要再慎重其事地对康叔进行徙封。推测简文"卫叔"之后应有脱文,可重新句读为:"乃先建卫叔,(卫封)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意即首先封建卫叔,卫叔始封于康丘,为了统治殷余民,此时由康丘迁往淇卫。如此理解方与史实相合。前贤以为康叔始封于康,其地在成周东南即今禹州与汝州之间、颖水之北,看来仍是最合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18.
幽默大师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则笑话:罗马时代有一个皇帝肆意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上,给猛兽吃掉。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丢进斗兽场内,让狮子去吃。这个人胆子很大,他看到狮子不但不害怕,反而走到狮子身旁,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那狮子掉头就走。皇帝看在...  相似文献   

19.
斗智     
正很久以前的埃塞俄比亚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阿布纳瓦,他是皇宫的守卫,一直以机智跳脱闻名,遇到一些头疼的事情往往能凭着智慧逢凶化吉,很像我国民间流传的阿凡提。聪明人往往麻烦多,这不,阿布纳瓦这天就得罪了皇帝。因为他太过放浪不羁,在值班的时候跑出去玩,皇帝很生气,认为他目无法纪对自己太不尊重,就命人将阿布纳瓦拉出皇宫埋起来。  相似文献   

20.
正老家有句俗话,叫"见好就收"。意思是说,一个人获得了某种意想不到的物质利益或荣誉之后,应该知足,不要再生贪心。我的老乡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威望达到了一生的顶峰,许多人劝他做皇帝,这些人中有他的部下、挚友甚至亲弟弟,但曾国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毫不犹豫地解散了大部分湘军,以换取慈禧太后的放心。他是懂得"见好就收"的。盈满则亏,懂得见好就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