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民事再审中主要存在诉权保障与防止滥诉的冲突,有错必纠与维护生效裁判终局性的冲突,以及检察监督与法院审判独立的冲突,究其根源,在于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功能定位不明,再审程序中权利(权力)配置不当,以及再审程序设置不够完善.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做了适当调整,但总体上仍属"审判监督"定位不变前提下的细微修补.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还应当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将民事再审的功能明确定位为特殊复审救济程序,合理调整再审程序中的权利(权力)配置,并进一步强化对当事人权利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声高  钭晓东 《学海》2022,(4):70-79
建设海洋强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具备涉海纠纷化解规则的立法支撑。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立法中虽已确立,但是鉴于涉海侵权时空的特殊性,在涉海纠纷化解最为关键的证明环节,仍然存在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难以契合司法适用的难题。因此,有必要从立法适用、侵权性质和规则适用三个维度识别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殊性,以海洋环境侵权“二阶性”的时间逻辑来分层适用证明责任,并以层次化的证明责任分配主体来设定比例降格的证明标准,实现证明责任分层与证明标准降格的契合,以完善我国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证明路径。  相似文献   

3.
刘儒德  徐娟 《应用心理学》2009,15(2):131-138
考察139名五、七年级学生在逐次阅读10组图文材料的过程中对阅读测试与媒体信息的关系的自我监察并据此对阅读时间分配模式的自我调节过程,结果发现:(1)二年级被试能够监察阅读测试和图文之间的相倚关系,并据此对图文阅读时间分配模式进行自我调节,分配更多时间在与测试相关的材料上;(2)五、七年级被试的图文时间分配均呈现逐步调节的模式。(3)七年级被试比五年级被试对阅读测试与图文的关系的监察更为准确、时间分配模式调节出现的时机更早,时间分配调节策略的使用更合理,测试成绩更高。  相似文献   

4.
邓刚宏 《学海》2012,(1):190-196
基于现代行政法治发展趋势,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正与效率价值的平衡,程序轻微违法并不导致行政行为无效,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我国行政诉讼法已经具备了设立补正判决的理论条件。补正判决不是一种独立的判决形式,作为辅助判决,与原告诉讼请求不相对应,是人民法院依据利益衡量原则对程序轻微违法作出的判决形式。补正判决作为一种特殊的判决形式,其适用可以在满足被诉行政程序违法行为没有撤销的必要、被诉行政程序违法行为被确认违法、行政主体履行程序仍有必要三个条件。我国行政诉讼法有必要增设规定:"人民法院认为行政行为程序违法,出于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保护或者行政效率考虑,可以不撤销行政行为,作出确认违法判决,并责令行政机关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5.
判决效力原则上只及于当事人。但在特定情形下 ,判决效力可能对第三人发生影响。关于判决的对外效力 ,国外有“反射效力说”、“判决效力扩张说”和“第三人效力说”等理论。本文从判决效力的实质入手 ,分别指出三种理论的不足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 1)判决在特定情形下可以对第三人发生“反射效力”。“反射效力”应当定义为 :判决效力作为一种法律事实可能引起当事人与第三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作用。 ( 2 )判决效力只对特定第三人可能发生扩张。判决效力扩张并不与判决效力相对性规则相矛盾 ,因为判决效力扩张及于第三人 ,只是形式上的当事人发生变化 ,而实质上的当事人未变。判决效力扩张包括既判力扩张和执行力扩张。判决效力扩张应当以程序保障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当他人对个体进行资源上的自私、公平或慷慨分配后,个体倾向于以同样的分配方式对待第三个无关个体,这一现象为资源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研究考察自我绝对利益受到影响时这一效应在学龄前儿童中的表现以及其中可能的社会认知机制。118名4~6岁儿童被随机分到实验条件或对照条件中。实验条件下被试与匿名同伴合作完成拼图游戏后得到同伴分配的1个(自私)、3个(公平)或5个(慷慨)代币(共6个),之后再作为分配者与另一匿名接受者完成同样的游戏;而对照条件下被试只扮演分配者完成拼图和分配游戏。结果发现,公平条件下公平分配比例与对照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自私条件下自私分配模式比例和慷慨条件下慷慨分配模式比例分别高于对照条件下相应比例;在慷慨条件下传递者比非传递者拥有更强的二级心理理论与(认知)共情能力。这提示学龄前儿童会传递自私和慷慨分配模式,心理理论和共情更强的学龄前儿童更有可能传递慷慨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阈中,"分配"既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涵,又具有哲学的形上意蕴.资产阶级以"劳动决定权"为前提,在分配中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平等权利",其结果是造成分配的不正义.正义的分配应该超越"平等权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分配原则与价值目标,使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8.
唐力  谷佳杰 《学海》2015,(4):163-171
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呈现出"检审一体化"的现象。从立法发展来看,民事检察监督从"概括监督"、到"具体有限监督"、再到"强化监督",对我国司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民事检察监督权应当在尊重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基础上,对民事诉讼起到例外性的监督作用。然而,从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来看,检察监督权的边界存在监督对象扩大化、监督范围无限制与监督程序"超职权"的弊端,且检察监督程序在证据调查权与听证程序的设置上具有"诉讼化"的倾向。只有保障法院的独立审判,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民事检察监督的边界,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民事诉讼监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朱玮  何旺翔 《学海》2006,(1):79-82
合伙民事主体资格问题向来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德国法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入手,并介绍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新近对合伙民事主体资格问题的一个著名判决,进而在对我国学界对此问题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防止“被精神病”,《精神卫生法》作了较详尽的规定,但在“送、诊、治”三个环节及再次诊断和鉴定等程序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严格规范强制送治主体,细化送治程序;重新确立精神障碍诊断权及宣告权的行使主体;完善强制住院治疗制度及强制住院患者的出院制度.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22,(1)
主观预备合并诉讼是指在民事共同诉讼程序中,与诉讼标的有关的当事人均作为原告或原告将与诉讼标的有关的当事人均作为被告,提起不能并存的诉讼请求,并列明各当事人及诉请的顺位关系,原告声明法院优先支持先位诉请,预备先位诉请无理由时,请求法院支持后位诉请。主观预备合并诉讼形态符合诉讼经济、纠纷一次性解决、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实现实体权利等价值追求,具备本土化建构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在借鉴域外经验与考量我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主观预备合并诉讼的主体合并类型应限于被告预备合并型,先后位之诉的合并类型应为仅存在获胜顺位关系型。其程序规则设计主要包括:先后位之诉在一审中应当一并审理和裁判;先后位之诉在上诉审中需诉讼程序统一进行;共同诉讼人中一人作出的实体性诉讼行为仅对自己生效,作出的程序性诉讼行为对全体生效。  相似文献   

12.
分配正当性的根据是什么 ?人的基本权利与平等的要件如何分配才是符合正义的 ?罗尔斯和诺齐克从两个向度上对此作了深入研究。罗尔斯从平等的权利出发 ,主张用“公平正义的两个原则”来取代功利主义 ,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应当不平等 ,否则就应当平等。并要求依据“公平的正义原则”分配公共资源和自由体系 ;诺齐克从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出发 ,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应当平等 ,否则就应当不平等 ,通过“资格”理论确立“持有”的正当性。在功利主义、财产权、国家的作用、自由平等、分配模式和社会稳定的意义等方面 ,罗尔斯与诺齐克的观点也各有契合与对立。  相似文献   

13.
以《侵权责任法》实施以来20份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二审判决书为基础,讨论鉴定与判决的关系.这些判决虽明示或默示采信鉴定报告,但判决结果与鉴定结论并不一一对应,显示出案件审理中司法判断力膨胀的特点.必须彻底抛 弃医疗事故鉴定体制、从严掌握多次鉴定申请,建立起合理的鉴定结论采信规则,增强判决的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4.
强制律师代理是律师代理的特殊形式,德国等国将其确立在民事诉讼法中,从而形成了强制律师代理制度。从表面上看其似乎背离了私权自治的理念,但由于其适应了现代诉讼程序发展的需要,适应了程序价值发挥之需要,因而对于现代法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我国有必要在对其进行完善的基础之上予以引进,发挥其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敏 《学海》2005,(1):132-136
为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和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台湾地区制定了<民事诉讼合意选定法官审判暂行条例>,从而修正了传统的法定法官原则,确立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审判的制度.这一制度对于提升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度、疏减讼源、减少讼累、促进司法的民主化都有重要意义.台湾地区的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制度的背后,隐含着对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及程序选择权的尊重.这一现代司法理念是值得我国大陆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借鉴和吸收的.  相似文献   

16.
1979年12月下旬,××市召开公判大会,对七个案件进行了公正的判决。其中一件,是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抢劫杀人犯×××不服区人民法院的判决而提出上诉的二审判决。判决书最后几句是这样宣读的:“经审议,××区人民法院判处罪犯×××死刑,是罪有应得的,完全正确的……本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这段话,由于没有保持思维的确定性,造成了内容上的严重错误。判决书作者的原意,是想对两个不同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价值论的研究方法--走出"拟科学"、认识论的误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方法不是随意制定的程序和规则,而是依照研究对象的性质确立的研究立场、研究程序和规则,以及检验研究结论的标准的总和.研究方法决定着研究的出发点、基本进路、研究的特点、以及可能得出的结论.关于研究方法的自我反思,是一门学科成熟,并走向深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哈耶克认为,由于当代西方主流的社会正义范畴的内涵尚不明晰,因此人们不可能就社会公共利益达成共识;追求社会正义必然会摧毁自生自发的自由社会秩序,必然导致政府专权,导致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由此,他反对当代主流的社会正义思想,并提出了独特的社会正义观。哈耶克的社会正义规则是否定性的,核心内容是程序正义,最基本的分配方式是市场分配,价值目标是维护个人自由。他的社会正义观的合理之处是充分肯定了个人自由的价值、法治在保障人权中的重大作用、个人与群体地位上下流动的积极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对自由、平等、正义等范畴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哈耶克的社会正义思想启迪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处理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保护人的自由权。  相似文献   

19.
研究考察在双方贡献不相等时,3~6岁儿童分配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98名儿童在竞争或合作情境下和玩偶进行钓鱼游戏,然后对6枚冰箱贴进行分配。结果发现5~6岁儿童比3~4岁儿童进行平均分配的比例更高,一级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能力完全中介了年龄的效应。和竞争情境相比,合作情境促进儿童进行平均分配,同时情境调节了抑制控制对分配模式的影响。研究表明一级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能够解释学龄前儿童分配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胡吕银 《学海》2002,1(5):42-48
民事反诈欺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是表意人受诈欺而为意思表示 ,法律如何确定其构成要件和法定后果。各国学理、立法和判例所采取的具体规则是不一样的 ,我国应当适应世界反诈欺制度的发展趋势 ,完善其具体规则。我国学界与实务界之所以对消费者保护法上“欺诈行为”的理解与适用出现偏差 ,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民事反诈欺制度的准确内涵。事实上 ,只要经营者具备诈欺和诈欺故意两要素 ,消费者保护法上的“欺诈行为”即可构成 ,至于消费者是否被诈欺在所不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