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1930~)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第一大学哲学教授,巴黎索邦神学院科学史教授,法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是一位横跨科学、文学与哲学领域的思想家,拥有希腊与拉丁古典研究学位以及两个数学学位.塞尔常常把自己比做希腊神话里的赫尔墨斯(Hermes),他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中,在常人看来完全不相干的对象和事件中建立联系.他的这种做法使得当代许多评论家和一般读者感到迷惑和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2.
正泰奥菲尔·戈蒂耶是19世纪的法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巴黎郊外的一个农场家庭,虽然出身贫困,但他的朋友却很多,很多上流社会的人也都喜欢邀请他参加各种聚会。当时,巴黎有个名叫弥奥的出版商,他自恃读过很多书,特别喜欢在各种场合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有一次,国王拿破仑三世办私人酒会,弥奥和戈蒂耶都受到了邀请。酒会上,弥奥有好几次想当着拿破仑三世的面高谈阔论,以显得自己有才华,但都被拿破仑三世以各种理由给打断了话题。没多久,拿破仑三世把戈蒂耶叫在一边,亲切地和他交  相似文献   

3.
“阴差阳错”出“正果” 1825年的一天,让·巴蒂斯特·佐利在巴黎的家里不慎打翻了一盏油灯,把松节油洒在桌布上。他担心妻子发现后会不高兴,于是想方设法擦去桌布上的油污。佐利惊喜地发现,桌布变得越来越干净。他意识到自己正在干着一件清洗的工作,十分高兴。于是从1849年起,他开始在自己的工厂里推广这种神奇的清洗方法,并将其称之为“干洗”。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曾在中国居住过廿三年(1923-1946)的法国神父,他在中国写完使他名扬四海的著作,最近几年,为庆祝他逝世五十周年,全球四洲举办五年十场大型研讨会来纪念并发扬他的思想:2001-Hastings(英);Lille(法)2002开罗:巴黎2003北京;Stras-bourg(法)2004罗马;巴黎2005纽约;巴黎。对中国人,尤对中国天主教而  相似文献   

5.
巴黎画派是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中关于绘画流派和绘画思潮的专用名词。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巴黎的艺术活动。20世纪初现代艺术运动风起云涌,巴黎由于艺术探讨自由,博物馆、画室繁多,展览频繁,因而吸引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其中巴黎画派的艺术家们虽然单枪匹马、势单力薄,但他们能够顽强地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并且拥有自己的观众群和影响面,这样一群极有艺术天分,又孤独地驻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艺术天才,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也在不断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6.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是19世纪末后印象主义画家,同时也是近代海报设计与石版画的先驱。通过对19世纪末法国时代背景的简要回顾以及对劳特累克个人经历的简要介绍,将劳特累克作品的题材和艺术风格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户外题材和声色场所题材以及日本浮世绘对他作品风格的影响。他的一生短暂且不幸,但他在绘画和海报招贴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沉迷于巴黎的夜生活,他用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展现巴黎底层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巴黎浮华背后的世态炎凉,他成就了红磨坊的璀璨,红磨坊也成就了他的艺术巅峰,他用他的画笔重现了19世纪末声光幻影的夜巴黎。  相似文献   

7.
李达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巴黎手稿》的研究者。在1935年和1937年版的《社会学大纲》中,他敏锐地觉察到当时刊行不久的《巴黎手稿》的理论价值,率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视域来引用、分析和评介它。可以说,正因为受到《巴黎手稿》相关思想的激发和影响,李达方得以在《社会学大纲》中用"实践唯物论"来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相对完整而准确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此外,他还在《社会学大纲》中开展了将《巴黎手稿》与《巴黎笔记》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的最初尝试,这在《巴黎手稿》接受史上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月19日生于蒙彼里埃(Montpellier)一个信奉天主教而效忠于王室的家庭。幼年在家乡的学校里住读,他从小就特别热爱数学和思辩科学。1814年他考进了巴黎的高级理工学校,并且名列前茅,那时他还只有十六岁。1816年学校被解散,他离校后無事可做,就在巴黎卜居,以教育工作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情史     
一个失去了童贞的夜晚 阿东弗雷德·诺贝尔是发明家,也是诗人,还是单身汉。他的一生,爱和痛主要发生在巴黎。 诺贝尔到达巴黎时是1850年,那年他17岁。一个17岁的少年郎,本来是应该在学校里就读的,但他父亲送他去游学,这是因为一般的学校课程已经不适合诺贝尔,诺贝尔基本上是自学成材的,他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的学历,这是因为他自小虽身体太孱弱,但思想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0.
阿梅迪奥·莫迪里阿尼,1884年生于意大利李沃诺的一个曾经富裕的犹太人家庭,曾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美术学院学画。22岁时他来到了艺术之都巴黎,在巴黎工作了约14年,在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中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极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对20世纪的现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莫迪里阿尼通晓意大利的艺术传统,同时他利  相似文献   

11.
法国哲学大师弗拉基米尔·扬凯列维奇(Vla-dimir Jankélévitch)于1985年6月6日在巴黎逝世,享年81岁。扬凯列维奇曾在巴黎索邦大学执教多年,近年来又同德利达等人一起创建了巴黎“哲学国际学院”。他深受希腊、犹太-基督教和俄国文化的影响,思想多变复杂,常常叫人难以捉摸。他反对一切实体论,特别关心时间持续性和瞬息性的存在问题,酷爱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美学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瑞典老船长,年轻时游弋四海,来过上海,还曾经在巴黎摇滚;退休后去了一个小岛,是为了看守灯塔。老人的意思,一生受灯塔的指引,如今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看护灯塔的机会,依旧可以看海,看过往的船被灯塔指引。一切仅仅是老人的热爱,没有任何报酬。依旧还是这一位老船长,小岛的岸边,泊着他自己的双桅船,岛上还有自己的小楼,有自己的画室,还有为自己展出的自己的画展。  相似文献   

13.
正1997年,一个神秘的中年男人出现在一个水果摊旁,可是他没有注视水果摊上的水果,却一直盯着卖水果的小姑娘看。小姑娘的母亲见状,赶紧把孩子拉到身后。中年男人这才回过神来,然后把一纸合约递给母亲。原来他是巴黎一家著名模特公司的星探,他说,小姑娘很有做超模的潜质,希望她能来巴黎,但必须在三个月内学好英文。  相似文献   

14.
常玉作为一个东方学者去往异乡学习西方艺术,他扮演着双重角色,不仅积极吸收着西方具有特色的艺术,受到巴黎画派中各种现代派艺术思想的影响,又为当时追求创新的西方巴黎艺术注入了东方的新鲜血液。常玉的一生热情奔放、率真坦诚,让人深深怀念,他的作品能深入人的内心,让观者久久不能忘怀,他的人生就像一首诗,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15.
亮丑     
对于不良行为甚至可耻行为的自我曝光,即亮丑,是为了以后少犯或者不犯。但是,这样是否会使自己的名声扫地呢?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在他的自传性著作《忏悔录》中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过错,甚至把自己说过谎、行过骗、偷过东西等等行为,都毫不留情地抖落出来,接受人们的批评与监督。卢梭这样一个很有名望的人,敢于公开亮丑,非但没有名声扫地,反而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死后,遗体被安葬在巴黎的伟人公墓,受到人们的敬仰。  相似文献   

16.
1858年8月18日夜,月辉遍洒巴黎。 一辆出租马车,将维克多·雨果先生送到了博永区福蒂内林荫大道14号。先生轻叩门扉,被擎着蜡烛的女仆迎进了门。先生注意到,女仆在哭泣。进入客厅时,遇到另一个女仆,她也在哭泣。先生关切地询问,被告知:“他已经奄奄一息。夫人回到了自己的房里,医生从昨天起就撒手不管他了……教士来过了,给他做了临终涂油礼……他过不了今夜了......”  相似文献   

17.
让-保罗·萨特尔在风华正茂时就号称是欧洲最受人赞誉的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他于今年四月逝世。关于他逝世的各种讣闻都象是在描绘一座停止活动的火山,也象是在刻划一位此时还肯定受人尊敬的年高德劭的圣人,尽管他的积极影响已经缩小到消失点了。数以千计通过阅读他的撰著才认识他的人,在获悉他逝世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悲痛和震惊的反应,在巴黎为他送葬的行列也浩浩荡荡,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位思想家由于他的榜样和思想而受到人们的敬仰。仅仅在过去的一年里,就有两本论述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的英语著作问世。从五十年代中期起直到几年前疾病使他无法工作时为止,他总是把自己的精力用在事业上,他改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艺术的摇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个惊心动魄的艺术运动都在巴黎诞生: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同时巴黎画坛上还有一部分不属于任何一派的画家们,他们没有共同的艺术主张,却有着共同的犹太族后裔身份和民族情结,且能够顽强地追求和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称之为"巴黎画派"."  相似文献   

19.
郭锐 《美与时代》2005,(6):37-38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发展,在于有独特的个性.高更,即是一位有创造、有发展、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巨匠.他的绘画发端于印象派,并且几次在巴黎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当印象派的大师们沉湎于纷繁的色光变化之际,高更的绘画在巴黎的舆论界未能引起任何反响.他的老师毕沙罗甚至认为他的艺术离经叛道,不会为人们所接受.这个时期的高更,如同春蚕作茧,在孕育着一场蜕变.  相似文献   

20.
露西.伊瑞格瑞(Luce Irigaray),1932年出生于比利时,后移居法国。60年代开始,伊瑞格瑞持续参与拉康主持的精神分析讲座,接受精神分析师的训练。1970-1974年任教于文森大学(即巴黎第八大学),成为巴黎弗洛伊德学派的成员之一。1974年,其博士论文《他者女人的反射镜》,由于触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