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净 《法音》2012,(10):61-65
一、佛教"慈爱"与"孝道"佛教自东汉初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和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佛教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很多方面更有甚之。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语系中,"孝"和"孝道"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孝道既是私德,更是公德,其践行主要依恃政治官僚和学术精英的共同推动。尽管今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古代社会已经有了根本性的不同,然而作为"道",孝不应该被轻易放弃和否定,它仍然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关于人际和生命意义的崭新思考,也能够履行其他的社会职能。如何理解古今之间的孝道和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是时代的命题,我们应该有所回应和关心。  相似文献   

3.
孝道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道是儒家文化和封建时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仅指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 ,而且与家族、国家、天下相绾结。从孔、孟、《孝经》到董仲舒、朱熹 ,孝道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是不尽相同的。而人们主张和反对孝道也有着不同的背景、情况。孝道是应该批判继承的 ,源于真挚之情的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道美德。  相似文献   

4.
作为百行首善的孝道,不仅曾是"孝治天下"的治理资源,而且与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的生成和维系密不可分。首先,孝道慎终追远的寻根意识解释了先人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家园归属感。其次,传孝的家谱、宗祠、家规、家风体系诠释了"我是谁"的现世符号家园。再次,在不朽精神和成名意识的支配下,孝道情结超越"小我"而升华为"大我"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到哪里去"的终极价值关怀。追孝、传孝、扬孝三位一体的孝道传承机制,无形地构筑起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体系中前世、现世、来世的三重意境——敬天法祖的宗教信仰、传嗣续谱的宗族观念、立身扬名的家国情怀,积淀成国人独特的心理结构和心灵寄托。探索传统精神家园的生成机理与传承密码,为新时代重塑国人共同的精神新家园提供文化基因、逻辑进路和载体支持。  相似文献   

5.
作为蜀籍著名理学家,张栻继承其父张浚"蜀洛会同"、"忠孝传家"的家学传统,对传统孝道思想予以承继与发挥,使其孝道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理学特征。作为忠孝两全之典范,他不仅积极阐发孝道思想,乃至将其提升到天理的高度,还自觉躬行其于治家、为官之中。张栻指出,守身为事亲之本;孝子之心,莫不以尊亲为至;仁莫先于爱亲;若(父母)不幸而有悖于理,害于事,则当察而更之,等等。这对巴蜀孝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乃至巴蜀地区文化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芳 《孔子研究》2020,(1):73-81
中国传统社会以伦理为本位,以孝治国和依礼治村是乡土社会治理的显著特征。首先,孝道传承始于"有礼可依",仪式赋予孝道以知识化和规范化,节庆又将族群的精神气质具象化为礼仪传统。其次,传统乡绅在地方自治和村庄教化中起到传道和卫道的作用,使得乡村孝道在运行中"违礼必究"。再次,乡村孝道的传播和再生产,还有赖于无形的乡村舆论形成的孝道保护的文化磁场,牵引着乡村社会"依礼而治"、"无讼自治"。在百年社会急速蜕变中,现代社会良性协调机制的供给远落后于传统社会良性治理机制的断裂速度,将传统的伦理资源转化为现代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源,以礼治村与以法治村相辅同向而行,有助于构建新时代文明礼治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吴锋 《学海》2002,(6):119-122
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殖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生殖行为是人伦关系的基础 ,孝观念是中国社会人伦关系的核心 ,克隆技术对传统孝道精神的冲击也就是明显的。所以有人认为 ,在克隆时代传统的孝道精神将不复存在。本文认为 ,克隆技术并不能改变后人对前人的侍服关系 ,孝道精神所依据的前后人伦及养护关系仍然存在 ,孝道精神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8.
与其他文化传统不同,儒家独特的终极关怀意识是围绕孝道进行的,在孝道观念里,孝养父母、祭祖敬天是对自己及万物生命之源的追溯,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意识与超越精神;爱惜自己的身体与品德并关爱他人及世间万物,体现了对当下生命的敬畏护养及天人一体的情怀;重视婚育进而重视文化生命的传承,是对生命之流的延续,体现出面向未来的开放精神及人文关怀。孝道就在这种纵向上过去、现在、未来的打通,横向上个体、家庭、社会、宇宙的拓展、层次上肉体生命到精神生命的升华中,将个体的有限生命汇聚、拓展、升华成一个超越而无限的大生命,从而完成了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研究儒家孝道里的终极关怀意识,对于重塑现代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从而满足中国人的生命深层次需要,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2)
正经历"文革"浩劫之后,很多人都意识到我们当下面临的是文化断层期。有时候我们也去借鉴西方的上层建筑或社会生活模式,但物质层面的东西好模仿,精神层面——无形的文化却始终无法复制。原因是文化有历史脉络,有属地特征,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它是植根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植根于每个国人的血脉中的,我们只有去继承与发扬,才能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现在国家提倡"文化强国",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符号,对社会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传统与创造、批判与继承、理想与现实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哲学的不同取向.作者指出,中国哲学重传统,西方哲学重创造;西方学术传统蕴涵有"否定"、"批判"的精神,中国学术更重视发扬继承.中国哲学强调"接着做",欧洲强调"重新做",但两者都是"从头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论周公之孝道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公重孝,姬周克殷后,周公曾以强制的法律手段来推行孝道,这对维护当时的宗法制社会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内容上,除孝养父母外,对先人事业的继承和发扬是他的孝道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周公所推行的孝道伦理思想,对以后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莲 《美与时代》2007,(2):51-52
中国绘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却是艰巨而又曲折的.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几千年的智慧和文明,这给我们挖掘、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精神提供了无尽的宝藏,因此,"寻根"是中国画发展的最好的途径.我们在寻根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去吸收外来的养料.  相似文献   

13.
近日,全国老龄委发出《关于开展2013年"敬老月"活动的通知》,今年10月继续在全国开展"敬老月"活动.其主题为"贯彻老年法,造福老年人".在新修订《老年法》颁布实施之后,贯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时,我国老年人口即将超过2亿及第一个法定"老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开展该次活动便具有特殊意义. "孝"道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可达到极致,范围能无所不包,甚至扩及治国平天下,可"以孝治天下".而希伯来文化与中华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孝道即为其中之一.虽然希伯来文化中,孝道范围更广,即不仅"孝亲",更应"孝神".但本文仅就"孝亲"方面为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4.
中国表现性油画是东西方艺术不断碰撞交融产生的众多绘画形式中的一种。源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意象",强调"情"与"景"的统一,其包含的审美观念始终贯彻于中国油画的创作。中国表现性油画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不同程度影响,它落实于本土继承了传统国画所运用的平面语言与水墨写意,并且融合了西方表现主义重个性、提倡情感与精神宣泄的绘画表达。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是主流发展的方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除了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观念与科技成果,保留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人的个性发扬,对指引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3(1):24-32
本文结合"孝道"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就胡慧超对"孝道"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作者以为:隋及唐初由许逊族裔把持的西山游帷观之衰微并不意味着许逊崇拜"已到了生死关头",因为胡慧超等非许氏族裔的"孝道"成员并未放弃对许逊崇拜的推动,而是利用其实力和影响将许逊崇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胡氏的贡献有如下几点:一是复兴了西山游帷观这一"孝道"的活动中心;二是促使许逊的形象朝着一教之祖大大迈进;三是为"孝道"在唐代获得官方的承认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孝道"中开创了一种重视以文传教的风气;五是培养出了一些著名的"孝道"弟子.  相似文献   

16.
配对调查了591户家庭的亲子被试,考察了文化刻板印象、父母孝道相似性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1)假定父子女和假定母子女两种孝道的皮尔逊相关(r)和轮廓相似性(q)都不显著,真实父子女和母子女之间都显著正相关,假定亲子两种孝道绝对差异分数(d)处于中等水平,但假定亲子的绝对差异分数显著高于真实亲子;(2)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亲和母亲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能分别正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3)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仅能正向预测子女互惠性孝道,但父母权威性孝道相似性对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预测都不显著。据此研究结果,文化刻板印象对亲子孝道相似性的影响效应较小,但亲子真实的孝道代际传递效应较高,以及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有利于子女互惠性孝道形成。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孝道观与中国传统孝道观的互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人类诞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推崇为“德之本”、“仁之本”,是“众善之首”、“人伦之始”,成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伊斯兰教中,孝是主命善行,人道之首,与天道一起成为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两大基础之一。从文化类别来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关于孝道的规范方面,却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体现了不同文化关于人类基本问题思考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重视孝道,那么,其伦理内涵究竟在…  相似文献   

18.
孝,即孝敬父母,这是人类最古老、最朴素、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和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十分强调孝道,因此,千百年来“孝”已经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成为中国封建伦理的核心。由于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彻底批判和...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孝道所建构的人伦关系,基于血缘亲情与恩义而建立,蕴含着子女对双亲的感恩之情和家庭伦理责任。养亲、敬亲、顺亲、谏亲是考察儒家孝道的四个主要价值维度。与孔孟孝论强调"亲亲",注重子女对父母的养、敬、顺有所不同,荀子孝论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凸显了礼义对孝道的引导和矫正功能。荀子提出"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主张从义不从父,将子道与臣道相贯通,把持义谏亲的社群价值置于诚敬顺亲的族群价值之上,为解决"顺亲"和"谏亲"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提供了一条可行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转和社会公德、社会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孝道的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在传统社会中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治国安邦的大道,在现代的中国社会是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极其重要的理念."孝"的原本含义是养、敬、立嗣、谏诤等,其现代意义则为赡养、尊敬、感恩、追思、亲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