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心理学格式塔理论强调对整体的认识,认为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本文介绍几种格式塔视觉知觉原理如图形与背景关系及一系列组织原则(闭合性、相似性、接近性、共同区域、连续性及对称性)及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医师可以在诊断上尽量少犯错误。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镜像神经元起源问题上的争论及其最新进展。镜像神经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两个阶段皆被激活。这一知觉和操作的匹配机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遗传论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的匹配机制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结果,由于镜像神经元具有理解他人动作意图的特殊功能,因而被自然选择,通过遗传而得到传递。联结论则主张这种匹配机制只不过是大脑皮层动作神经元对感觉刺激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是个体经验的结果。镜像神经元的"进化-发展观"则采纳渐成论的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的起源和进化不可能是联结学习单独造就的,而是进化的、生物的、发展性的、社会认知方面的和基于经验的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操作式条件反射是在条件信号呈现后,通过有机体自身的某个特定的操作行为而获取食物或回避有害刺激的反射活动。由于操作式条件反射需要动物自身去寻找出一个适当的反应,因此,这种反应便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半个世纪以来,传统的斯金纳箱在动物的简单的联想学习或条件作用的研究中曾起过积极作用。并且,直到今天,它在神经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生理心理学、动物行为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斯金纳箱在每次  相似文献   

4.
知觉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课题。纵观古今,各心理学流派在知觉问题的研究上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构造派、格式塔派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构造派心理学从“要素的组合”观点出发,把知觉当作“简单的感觉束捆”,  相似文献   

5.
联想启动与知觉启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快速命名方法探讨不同加工水平对联想启动效应的影响。被试分别在深、浅加工条件下学习一系列颜色词,然后完成颜色命名和再认任务,并设立词命名任务,以比较联想启动和知觉启动的异同。结果表明,在颜色命名任务中,深、浅加工条件下均可形成对颜色词的启动效应,但浅加工条件下的再认成绩明显低于深加工,出现了联想启动和再认的分离现象。词命名表现出与颜色命名相似的结果,但它们在有意识回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知觉表征系统单独并不能支持联想启动,联想启动可能是多个记忆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伍广浩  沈政 《心理科学》1999,22(3):257-258,248
与此文有关的交流及通讯,请和沈政教授联系。1前言眨眼条件反射是动物习得的一种反应。条件刺激声音(CS)和非条件刺激角膜吹气(US)多次结合训练家兔,可使它形成条件反射(CR),即给出CS,不给吹气,动物也会产生眨眼反射。行为、核团损毁、电生理等实验证...  相似文献   

7.
曹傳詠  沈曄 《心理学报》1963,8(4):32-38
問題 普通心理学中談到的知觉的几个主要特性,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着中枢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在現存的知觉心理学諸学派中,有两个各走极端的学派,一个是格式塔学派,他們基本否定了經驗、学习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这可以哥德沙尔德(K.Gottschaldt)的早期工作为代表。另一极端是有意无意之間过分地強調主观因素的作用,把图形知觉  相似文献   

8.
格式塔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影响最大的两个心理学美学流派之一,其理论为美学、艺术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移动终端APP用户界面的布局设计既需要感性的视觉审美,也需要理性地分析组织。格式塔理论的完形倾向原则和五个视知觉原则能非常有效地指导APP界面布局设计中的信息视觉层级设计,帮助设计师有的放矢地对界面信息视觉结构进行组织、简化和协调统一,从而为用户设计出易学易操作的用户界面。通过对智能手机端、平板电脑端和可穿戴设备端APP主要功能界面的案例分析,可以探寻格式塔理论指导优化移动终端APP界面布局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认识史上,人们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主体“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和复写”。基于这一认识,传统的观点还认为,在感性认识这一认识的初级阶段,由于人们只限于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因而只限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既没有概念、判断、推理,也没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的参加。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为此,本文企图通过个人所接触到的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的研究成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几乎是只要涉及艺术,就涉及表现。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总不大可能只是为了向观众呈现那些元素的表象。美术表现牵连众多,难以对其下定义,阿恩海姆认为把"内在的"东西和"外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是表现在有张力的刺激物经知觉在大脑里唤起的感觉范畴。但是我们如何去根据"内在的"去把握表现显征从而达到创作目的呢?文章对此问题进行分层阐述。  相似文献   

11.
视知觉在心理学中具体是指从眼球接收器官到视觉刺激后,一路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它包含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视知觉部分。从探讨中小学年龄段学生视知觉结构原理入手,阐述在美术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丰富的当今社会,如何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及视知觉理论原理,在现代美术教学中找到一些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美术教学对学生整体的发展起到有意义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唯名论     
一、引论唯名论是一个关于抽象实体的存在的论题——大体上说,这些实体是在时间和空间之外的,因而它们自身之间或者与其它类型的实体之间不能有因果联系。非常简单,唯名论者否认存在任何这样的实体。这里我不想深入探讨这种否认的原因。一些唯名论者声称他们发现抽象实体的观念神秘得令人失望,因此认为它们是无法理解的,从而拒绝谈论它们。另一些唯名论者似乎觉得谈论抽象实体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认为任何有健全意识的人都不能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休谟的认识论近年来休谟认识论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休谟认识论的本质。传统的观点认为休谟的认识论是唯心的和不可知论的。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经过较为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其认识论中有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其不可知论也不是绝对的不可知论。首先,休谟认识到观念是以感觉为条件的。他并未一概否认感觉印象有任何客观来源。他认为“外界对象只是凭着它们所引起的那些知觉才被我们所认识”。在这里他是承认了感  相似文献   

14.
道德知识对道德行为有规范和指导的作用,然而,道德知识面临来自怀疑主义的挑战和传统的来源问题的疑惑,因此,对道德知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对道德知觉的辩护,进而证明至少有一些道德知识是知觉知识,则可以同时回答怀疑主义的诘难和传统的来源问题的疑惑。基于道德实在论为真、知觉是产生知识的可靠途径以及我们可以持有道德信念这三个前提,我们认为:由于道德知觉可以满足内在和外在两个条件,因而道德知觉是可能的;由于道德知觉可以满足古德曼的知觉知识的标准,即知觉机制产生真信念和在相关的反事实情境中,主体不会产生相同的信念这两个要求,因而,知觉的道德知识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去人性化知觉是人们对人性的否定性认知,它与暴力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在介绍去人性化知觉的内涵和测量的基础上,梳理了导致去人性化知觉的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并阐述了去人性化知觉对攻击性和亲社会性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包括丰富研究变量、加强干预研究、拓展研究方法、进行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当灯闪光时,形成条件反射的小鼠推动杠杆并得到食物奖赏,这一行为远不只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自动的联合。动物实际上是力图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果每次铃响都有规律地预示能获得食物,那么饥饿的狗只要一听到铃声就会流唾液。自伊凡.巴甫洛夫的这一发现以来,条件反射这个概念一直就是我们知识的一个部分。两名美国心理学家,E.桑戴克和C.赫尔发展了巴甫洛夫的这一观念。他们认为学习实质上是刺激和反应之间一种无意识联合的结果,而以斯金纳为首的另一学派则坚决主张  相似文献   

17.
雷怡  梅颖  张文海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8):1391-1403
恐惧泛化是条件性恐惧反应转移到另一个相似但安全的刺激的现象。适当的恐惧泛化对人类有积极意义, 而过度的恐惧泛化则不利于个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基于知觉的恐惧泛化研究揭示了恐惧泛化的规律, 因而被广泛应用。本文首先梳理了对知觉恐惧泛化的相关研究, 介绍恐惧泛化的经典理论基础—巴普洛夫条件反射以及恐惧泛化梯度; 其次简要回顾基于多个感觉通道(即视觉、听觉、情景)的知觉恐惧泛化研究现状; 再次, 分别对海马、杏仁核、脑岛和前额叶等脑区在恐惧泛化中的作用进行回顾, 进一步总结出恐惧泛化的神经环路结构模型。最后, 简要区分了基于知觉的恐惧泛化和正在兴起的基于概念的恐惧泛化, 进而指出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基于概念的恐惧泛化、区分被试对刺激的辨别力、增加恐惧刺激材料的准确性及多样化、结合激素等个体差异和多模态脑成像数据来展开。  相似文献   

18.
图式理论与阅读过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般认为,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1932年提出来的关于图式的概念是和现今所使用的图式这一概念相近的。不过,从理论的渊源上来看,我们还可以把关于图式问题的研究追溯得更早一些,因为格式塔心理学与图式理论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格式塔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完形”,也就是形、式样或者结构。所以,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就是心理的组织结构问题,而研究心理的结构问题正是图式理论的重要特点。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对于美国的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与图式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奥苏伯尔本人是否认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赵欣  袁杰  徐依宁  傅世敏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08-1722
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注意选择的表征不仅可以基于空间, 也可以基于物体。基于物体的注意(object-based attention, OBA)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双矩形提示范式和侧干扰范式, 有关基于物体的注意的机制的理论有感觉增强理论、注意优先理论和注意转换理论。影响基于物体的注意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刺激本身的特征(如刺激呈现时间)、其它知觉过程和经验因素等。视觉物体的概念既包括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定义的物体, 也包括无意识下的物体、变化之后的物体和自上而下的物体。  相似文献   

20.
邵道生  匡培梓 《心理学报》1981,14(3):107-111
本实验目的是观察回避反应后间隔地电刺激海马背部,对建立空间辨别回避条件反射的影响。结果如下:在本实验条件下,刺激海马对建立条件反射初期有较大的干扰作用,其表现为训练第一天的条件反应率极低(5%),与各个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是显著的(p<0.001);训练第二天,条件反应率上升为51%,除与刺激皮层组有显著性差异外,与另外两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消失。可见,随条件联系的建立,刺激海马而引起的干扰作用减弱。因而,维持海马的正常机能是建立条件反射初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