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声的展览     
《无声的展览》这篇文章是想说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合作举办的“佛教文化艺术展”的事。 展览会没有声音本来很平常,为什么要突出“无声”二字呢?  相似文献   

2.
去年第五期《佛教文化》所刊的牟钟鉴先生一篇文章《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被国内外影响甚大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宗教究竟“应持何种态度”似乎成了《佛教文化》期刊一个甚为微妙的“情结”。今年的几期卷首语,也多半是围绕这个“情结”来说的,承读者谬许。近日还有《读书》杂志的读者,拿来上面一篇我的文章《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与我探讨,探讨的还是这个“情结”之下的话题。坦率地说,对宗教究竟“持何种态度”固然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佛教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新的发明见解。因为…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8,(8)
本刊讯首届“海峡两岸佛教教育交流座谈会”于1998年7月7日在台北召开。应主办单位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邀请,在中国佛教协会及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下,祖国大陆十余所佛学院、佛研所负责人前往与会。其中有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  相似文献   

4.
湛如 《佛教文化》2007,(1):98-99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由儒、道、佛文化共同构成的“大传统”及千流百派的“小传统”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海洋里,简直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分离。近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相似文献   

5.
宋代天台宗僧慈云遵式《注肇论疏》通过将僧肇《肇论》中的般若圣智诠释为“般若真心”,将二谛说与般若鉴照诠释为“二谛互具”“遮照互具”,以及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诠释僧肇《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从而以天台宗思想异质化地诠释了《肇论》。这不仅是遵式对僧肇思想继承与发展中的宗派意识体现,也是历代注解《肇论》者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中国佛教文化圆融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6.
由王惕所著的《佛教造像法》一书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弘扬中华佛教文化和诠释佛教造像量度、造像规则的美术知识书籍。书中首次破译《佛说造像量度经》之谜,并将现代意识及西洋美术技法与传统文化熔于一炉,从寺庙选址和规划到佛、菩萨、阿罗汉天龙八部众的造像方法,如法如律地加以阐述,填补了汉传佛教造像没有一本完整工具书的空白,从佛教文化艺术的角度总结充实了绘画、雕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佛教造像法》出版@陈耳东  相似文献   

7.
由泰国东方文化书院、泰国中华佛学研究社、泰国金利集团联合主办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办公室协办的首届“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展”于今年1月20—24日在曼谷举行。开幕式由华宗大尊长仁得上师主持剪彩 ,泰国中华总商会会长郑明如等知名侨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以中国佛教协会田东辉先生为团长的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应邀出席开幕式并与泰国有关方面进行了友好交流。展览期间 ,参观者达万余人。展品包括 :佛教嘉言书法、绘画、书籍、陶瓷、艺术品。当地的“世界日报”、“新中原报”、“中华日报”、“星暹日报”等各大中文…  相似文献   

8.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有“灵骨”一枚,“影骨”三枚。在我收集到的有关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全部重要书籍与画册中,除《法门寺地宫唐秘曼荼罗之研究》一书的主要著作人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外,其余书籍主要出自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从各个侧面展示佛教文化的大型艺术展览︽佛教文化艺术展︾2月23日至3月5日在上海朱屺瞻纪念馆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展览题写了展名这是上海首次举办的大型佛教艺术展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历代佛教绘画书法碑拓作品当代名家手书的佛教嘉言书法作品有关祖国各地著名寺塔石窟的雕塑绘画摄影作品等共一百五十五件其中由当代名家临摹的宋元明清宫廷所藏的罗汉像观音像佛像及堪称稀世珍宝的北方名刹毗卢寺大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次展览是由中国…  相似文献   

11.
善哉德格     
第一次听说德格印经院,是在国外听外国人介绍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我率团到澳大利亚举办中国佛教文化展览,我们带去的是“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展”。提供场馆的昆州国立博物馆馆长在晚宴上和我谈起藏传佛教,说她已安排了到中国的行程,并且很想去德格印经院看看,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德格版”。那时,我作为中国藏传佛教艺术馆的馆长,对德格印经院并不了解,其尴尬之状可想而知。回国后留心打听这方面的情况,却听到了更为尴尬的故事:比我还  相似文献   

12.
通联片羽     
今年 5月 21日,尊敬的赵朴老永远离开了我们。为悼念朴老对佛教、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佛教文化》特出了“纪念朴老专辑”的合刊,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编辑部不断收到热心读者的来电来信,他们谈了对赵朴老人格精神力量的崇敬心情,也谈了对编辑部编排“专辑”的感谢与看法,以及他们的期望等等,让我们深深受到鼓舞和感动。   对于广大热心读者的鼓励、鞭策和建议,《佛教文化》编辑部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不断增进与读者间的互动交流和理解,对促进期刊的发展是大有裨益和必要的。愿热心的读者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与关注,让我们共同携手把《佛教文化》办得更精彩些、更美好些。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文化史上,分属于中、印两种文化传统的儒、佛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交流。经过长期的历史磨合之后,佛教被中国化,汲取消融了佛教思想之后的宋明新儒学也打上佛教烙印,带有佛学色彩。儒、佛两家尽管佛中有儒、儒中有佛,但是直到如今,毕竟儒还是儒、佛还是佛。两家经过相互渗透之后,彼此各有综合创新,在部分问题上难分彼此,却并没有整体上的“合二为一”。绵延了两千年的儒、佛交融和彼此综合创新的过程今天仍在继续,并未结束。它所提供的经验教训,对全人类说来都是一份极其宝…  相似文献   

14.
敝人不才,然界为佛弟子.一直关注着《佛教文化》这几年来的成长和发展。本人不揣浅陋,提出以下一些办刊的思路和建议,请予指正。一、关于《佛教文化》刊物的定位我认为,《佛教文化》杂志的“界面”应该比《法音》、《禅》以及其它的佛教刊物大得多、广得多。其读者群应该非常广大.从外围向内可粗分为四个圈:①对入生问题、文化问题、精神问题、性灵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圈;②对宗教问题特别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圈;③初入佛I“〕(指正式皈依)但对佛之正知见多不知晓的读者圈;④已入佛门有年,对伟之知见有较多的了解,但知见不…  相似文献   

15.
妙华 《佛教文化》1994,(6):22-24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佛教文化》上不见“经典导读”久矣!这里牵涉到一个办刊宗旨问题,《佛教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宗教内部传教刊物,也不是普通的以世俗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刊物,如果单纯地强调刊名中的任何一边——“佛教”或“文化”,都是人为地割裂“佛教文化”这个统一体。为此有朋友问,《佛教文化》究竟是在教内还是教外?我指着寺院建筑中轴线说,既不是大雄宝殿,也不是钟鼓楼,《佛教文化》是沿着这条中轴线穿过山门通往寺外的大路。“经典导读”栏目就是把寺外的人们领进门来的那位导游,今后当然要加强这个栏目(这也正是读者呼声很高的一个要求),从本期开始即有针对和有计划地考虑选题,把读者需求最为迫切的那些经典排列出来,约请大德和专家来做“导读”,相信会得到读者的支持。当然,形式仍需注意活泼多样,有“文化”意蕴,比如佛教史上大量嘉言懿行、文化典故也是很好的导读材料,有益于我们增进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故本期同时还发表了一篇《佛门名对》。  相似文献   

16.
筹办“专号”,对许多杂志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今年开年以来,《佛教文化》和《法音》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筹办起专号来。《法音》青睐杏花春雨的江南,而《佛教文化》看中的是骏马秋风的塞北。承《法音》同仁抬举,约我为他们的江苏专号撰文,我写了一篇《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自以为可略补写江苏佛教“只见寺庙不见人”之偏。回过头来,在筹组《佛教文化·山西专号》时,我们和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温金玉先生等诸位进行了反复策划,但是,真地等到我们来编辑时,我立刻想起了“看花容易,栽花难”的道理──要说起“只见寺…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青海活佛的来信。他在信中热情洋溢地鼓励我们把《佛教文化》办得更好。从信中可以看出,这位活佛是个很现代的有文化有教养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和许多人想象中的远离尘世烟火的神秘的“佛爷”形象差别很大。我想,这或许才是“活佛”应有的本相。因为作为佛,本来是“涅槃寂静”的,超越于这娑婆世界之外的;而偏偏就在这人世间却有佛,而且是“活佛”,那当然应该是以人的身躯去实现佛的意志,以佛的精神去推动现实。活佛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只有在生活中才可成其为活佛。当然,更多的人们还是对活佛感到神秘莫测,他们希望更多地了解活佛,了解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修行的,特别是如何“转世”的。上期王惕居士写了《活佛速写》,这期请闵有德先生专谈“转世记”。读者还想了解些什么,请来信提出,我会转致各位活佛的。  相似文献   

18.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从第一期到这96年的第三期,我几乎是每期必看,此第三期中的《杨度三叹记》,《毛泽东的佛缘》书评,让我看得爱不释手。另有《僧在深山,人在车站》,其中“人在车站”已写绝了,相信作者的感受,不是可以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流出来的。《禅者与理发师》等也是非看不可的文章。我想,《佛教文化》如能间隔地登若干小有争议的作品,那么,会更活跃,更有吸引力。学僧:释本性和南1996车8月15日于期里兰卡为增设新栏目,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读者问答,因为订阅这本刊物的人,既有研究佛学的,也有学佛的居士(在居士中有新老…  相似文献   

19.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佛说四十地章经》我的手边有一部《佛说七经》,是京城的一些善男信女子1996年印行的。一册书中有七部经典,按说并不难摘出一句话来,但却难为我看了近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摘取“一叶菩提”的事并不容易。第一要自成意境,不必追上寻下;第二要不背佛说,不能断章取义;第三最要紧,是不能脱离《佛教文化》的整体氛围,不能说些与“现行”毫无关联的事。否则,即便摘的不错,寄语也不错,却会失去了意味。从上期讲到生命“在呼吸问”的意义,我忽然对“假真并观…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在尊贵的“莱麦丹”月的第二天,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的“中国·伊朗《古兰经》文化艺术展”于2002年11月7日至1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在7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伊协会长希拉伦丁·陈广元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费雷敦·韦尔迪尼贾德先后致辞。中国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阿里·余振贵主持了开幕式。陈广元会长在致辞中首先对前来参加展览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各位中外来宾,各位朵斯提,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他说:我们在尊贵的“莱麦丹”月举办《古兰经》文化艺术展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