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5年12月26日至29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在熊十力故乡湖北黄州联合举行了纪念熊十力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苏联、日本的专家学者,熊氏生前友好、学生及亲属共100多人。会议收到有关回忆文章和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一部。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熊十力其人其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实事求是的评价,集中展示了我国近年来研究熊十力哲学的新成果。一熊十力其人其学总评价熊十力(1885—1968)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远在本世纪初,他就投身反清民主革命。由于痛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他转而从事哲学研究,思考中国落后、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思想教训。自1932年熊十力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 2 0世纪的中国哲学中 ,熊十力是世所公认的哲学大师 ,他的“新唯识论”是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哲学走向融合所创造出的不可多得的哲学体系之一。近 2 0年来 ,学术界对熊十力哲学的研究 ,队伍从无到有 ,成果由少渐多 ,声势也越来越大。最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精心印制推出的《熊十力全集》 ,即是集合了众多学者之心血、经学术界和出版界多年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结果 ,也是熊十力哲学研究将走向新纪元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从 1 983年初开始 ,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者便酝酿整理和出版熊十力先生的著作 ,后经过协商 ,由肖父和汤…  相似文献   

3.
《熊十力全集》编者序熊十力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坚贞的爱国民主志士。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曾化名周定中,晚年自号漆园老人、逸翁。湖北黄冈人。幼年家贫,勤读自奋;青年投身于推翻帝制的反清、反袁革命;中年慨然脱离政界,潜心研究哲学。1918年发表第一部论著《心书》,  相似文献   

4.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思想初探蔡洲 裂思与言26卷1期1988 .5易学家的故事—熊十力先生的易学(上、下)李焕明中华易学9卷1、2期1988·3、4体用论初探一一熊十力体用哲学的义蕴与关怀 林家民鹅湖153期1988·8,熊十力的政治思想刘湘王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1卷6期1955·5《  相似文献   

5.
正1978年,还在我上研究生之初,看到《哲学研究》上任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其中说解放以后,他信从马克思主义,就跟他以前的老师说,今后他不再相信旧哲学,要走新哲学的路(大意)。我当时读了以为是指汤用彤先生。后来读书渐多,始知乃是指熊十力先生。任先生在北大毕业,在西南联大念研究生,但早期思想并未受胡适的特别影响,而是与熊十力、贺麟等来往颇多。他早期研究理学,后研究佛教,再研究老庄,所以他对儒、释、道三家都能进行研究。而其中,佛教的研究是他和其他中国哲学史大家区别的主要指标。如冯友兰先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20世纪哲学家中,熊十力无疑是一位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杰出人物。1949年新中国成立,哲学界的著名人士金岳霖、冯友兰、贺麟等不但拥护共产党,而且热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虚心接受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熊先生则表示拥护共产党,但声明不能接受唯物论,也否认自己是唯心主义者。从这些不难看出熊先生的个性。1935年,在一次谈话中,熊先生对年轻的张岱年先生说:“冯芝生说我的《新唯识论》无所谓,我的书怎么是无所谓呢?”过了一段时间,张先生见到冯友兰先生,便转问:您为什么说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是无所谓呢?冯先生回答:“假如《…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与梁漱溟、熊十力被誉为现代中国的三大儒,他们三人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继往圣,开绝学,是他们三人共同的信念。然而他们的思想方法,理论结构又各不相同。后人有“马重在‘尊德性’,熊重在‘道问学’”之说(杨玉清:《关于熊十力》,《玄圃论学集》)。这个说法大体上符合事实。马一浮生前对熊十力、梁漱澳有过评论,他评梁漱澳“只重事功而忽视心性根源”。评熊十力“骛于辩说而忽于躬行”(梁培宽《先父梁漱漠与马一浮先生》,《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从这些评论中可以体味出,马的思想路确乎是重在“等德性”,他…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1885-1968)原名定中、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早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1918年以后,脱离政界,从事理论学术研究和著述。熊十力曾在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先生学习佛法,以后由佛转儒,归宗易学。1923年始在北大讲授《新唯识论》,蜚声海内;抗战期间入蜀,曾讲学于复性书院和勉仁书院。解放后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熊十力的哲学著作,除《新唯识论》外,还有《破〈破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因明大疏删注》、《读智论抄》、《读绎示要》、《论六经》、《原儒》、《体用论》、《明心篇》和《乾坤衍》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心理传记学方法对熊十力人格进行研究。明确了熊十力在家庭、人际关系和学术中“狂”者人格表现;从地缘环境、家庭环境与遗传、书籍文化、同伴因素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剖析了熊十力“狂者”人格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熊十力“狂者”人格及其生涯形成的整体动力论和心理动力学原因。发现成长倾向和对父亲的深刻认同是塑造熊十力“狂者”人格和生涯走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姚彬彬 《法音》2009,(3):22-27
根据近年所发现的一份吕澂先生写于1959年的自述材料,其中吕先生自谓其"本无宗教信仰",整理者高山杉指出,吕先生在另一份涉及政治的自述中,也再次表明了此点[1]。读过吕先生佛学著作的人,应都会对这种说法提出疑问,因为,他的佛学写作一向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比如,吕先生曾在与熊十力的论  相似文献   

11.
"性寂"与"性觉"义的分判是吕澂先生佛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通过对吕澂与熊十力1934年论学函稿的分析,本文疏理了由闻熏义的探讨为契机而引发的"性寂"与"性觉"之辨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2.
熊十力的生年时间在学界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通过相关史料的比较分析,熊十力应是生于1884年,而目前学界所普遍认同的生于1885年之说在史料运用和解读角度上有明显疏漏,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的外王学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44年撰写的《读经示要》标志着其儒家外王学体系现代建构的成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推动熊十力重新思考儒家外王学。他力图结合时代思潮,以社会主义思想解释儒家经典,1956年出版的《原儒》一书是其代表作。《原儒》仍然承续着《读经示要》中借对六经的诠释来发挥儒家外王学的思路,但在经典谱系、解释思路、核心思想上都产生了裂变,体现出熊十力晚年外王学体系新建构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正在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教育家、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代宗师任继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了“纪念任继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以回顾任继愈先生的学术贡献,忆念任继愈先生的大家风范,寄托我们对任继愈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A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发来致辞,高度赞扬任继愈先生的丰功伟绩。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任继愈先生之子、北京大学任重先生,  相似文献   

15.
《佛家名相通释》要览陈士强《佛家名相通释》,二卷。现代熊十力著,成于1936年秋。通行本有北京大学1937年刊行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7月重排本。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又名定中、升恒,中年以后改名十力,字子真。晚年自号黄...  相似文献   

16.
熊十力先生融<周易>乾坤二卦中<彖>辞为一体,演"乾坤一元"新论.乾代表生命、心灵,是宇宙大生之力用.坤代表物质、能力,是宇宙广生之力用.他认为"乾统坤,坤承乾"的"乾坤一元"思想是孔子易学的精髓,并以"乾坤一元"解说宇宙生命的演化形成过程.熊十力沿袭了宋明以来三教合一的精神,其<乾坤衍>站在儒家本位,批判性地融合了儒道二家思想,揭示了儒家易学的时代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2001年9月7日—9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 学系和 湖北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来自 德国、日本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6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萧■父、郭齐勇二教授主编的《熊十力全集》的首发仪式。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 (一)新儒学的历史回顾和研究述评 方克立指出,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自觉地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重建工作,并且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郭齐勇回顾了20年来中国大陆新儒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详细…  相似文献   

18.
新书简介     
《内圣外王的贯通一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余敦康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1月版.此书正文分为八章,分别对北宋时期著名易学家李靓、欧阳修、司马光、苏轼、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的易学思想作了深入、细致、新颖的研究.除正文外,附录部分探讨了汉代易学、魏晋易学以及金岳霖、冯友兰、熊十力三先生的易学思想.因而,全书事实上勾画出了汉代以来易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9.
<正>纪念任继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京组织召开了"纪念任继愈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任继愈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长。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先生(1883-1967年),名浮,号湛翁,又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上虞人。马一浮终生不仕,潜心治学,早在而立之年便有明心志之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马一浮先生纪念册》第12页)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揉合百家,贯通融会,熊十力先生赞其“道高识远”(《与贺昌群》,《十力语要》卷二),梁漱溟先生则称许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足见其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所论,是马一浮学术思想中关于儒、佛、道三教关系的问题。三教圆融,是理学的特色,因为理学原是一种吸收、融合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