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天主教》2005,(5):48-48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本笃十六世6月30日上午在梵蒂冈宗座大楼接见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宗主教巴尔多禄茂一世派遣来罗马贺节的代表团。这个代表团由东正教佩加马(Pergamon)的总主教扬尼斯(Ioannis)率领,来罗马参加6月29日在圣伯多禄大殿举行的圣伯多禄圣保禄两位宗徒的瞻礼庆典,这个重大的节日是梵蒂冈和教宗本人的最大节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也有类似的节庆,就是11月30日圣安德肋宗徒赡礼,每年这一天,罗马教宗同样派遣一支高阶层代表团前往参礼祝贺。  相似文献   

2.
学习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先生的讲话以后,我们深深感到主教对我们教会的重要,犹如羊群与牧人一样。同样从刘主席的讲话中,使我们更了解了天主教在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以及我们广大的神长与教友为什么要走自选自圣的道路。当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发生碰撞时,我们是在等待呢?还是从事主的福传工作。要知道,梵蒂冈不仅仅是天主教福传的中心,同样也是一个国家的权力中心,在那里的枢机主教不但在行使主教的圣职,同样也在行使国家的职权,教宗同样也是如此,既是天主教的教宗也是梵蒂冈国的元首。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中国与梵蒂冈尚未建交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梵蒂冈和中国政府之间就祝圣五位新主教所产生的冲突,媒体普遍认为是世俗政权侵占教宗特权。西方评论家们通常认为,只有教宗享有任命主教的权力(见1月14日“美国天主教周报”,以下简称NCR)。然而,虽然中国祝圣主教可以完全认为是一种蔑视行为,但纵观教会历史会发现,任命主教问题,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从历史上来讲,教宗拥有直接任命教区主教的权力还是后来的事。一方面,中国任命主教,发生在教廷与北京之间关系正常化期望值正升高的时刻,因而成为新闻。1951年,随着中国共产党政府的产生,上述关系就断绝了。据说,政府承认的天主教爱国…  相似文献   

4.
《天风》2000,(2)
世界信义宗联盟与罗马天主教会签署“联合声明”并称之为“和平文件” 1999年10月31日,世界信义宗联盟与罗马天主教会在德国的奥格斯堡签署了一项“认同教义的联合声明”,这一“联合声明”是双方30多年来进行对话和磋商的结果,并被称之为“一个和平文件”;“一个希望迹象”;“一条我们行走着的不是结束的路”;“一个使我们彼此更加深入了解的条约”。世界信义宗联盟总干事诺克(Noko)认为这一“联合声明”朝基督徒合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照《圣经》文本记载,以及初期教会、中世纪、现当代等几个历史阶段线的线性时间顺序,从教会史、教会法的双重视角,以及神学、解经学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教宗首席权在历史上形成的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化、制度化叙事。而1962—1965年间召开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在有关教宗首席权和主教们及教宗关系的议题上形成了圆满共识,从而在教宗首席权和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大公主义至上论的张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目前为止最完整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后,东正教遭到苏维埃政府的压制。随后在三年的俄国国内战争中,大批保皇派东正教人士随落败的白军逃离海外,并于1920年正式成立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最高管理局,由此开始了俄罗斯东正教境内外教会长达八十余年的分裂。而后由于出现了对教会管理权与教区自治等问题的分歧,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内部出现分裂,最终形成以塞尔维亚卡尔洛瓦茨为中心的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以巴黎为中心但隶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西欧主教区和以纽约为中心的北美高级主教区。在苏联时期,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得以相对自由地保护和传播东正教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俄罗斯移民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7.
大祭司的祷文(约17:20-26)表明了主耶稣基督特别关注教会的合一性。但不幸的是,教会的历史竟然是一部分裂史。1054年,教会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517年,由天主教分裂出新教。在新教自身内部,也有形形色色的分裂。迄今为止,教会仍旧没有达到合一的地步。1999年世界信义宗联合会与罗马天主教签署了一部对于两者之间的合一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文献——《世界信义宗联合会与罗马天主教有关成义教义的联合声明》。这是双方在迈向合一道路上共同努力的成果。本文尝试对该文献进行解读,从而挖掘教会合一之可能性的模式,以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君士坦丁堡牧首授予新成立的乌克兰东正教会(ПЦУ)自主教会地位之后,引发东正教世界各方冲突不断。2019年乌克兰国内宗教冲突此起彼伏,俄乌教会争端加剧,俄君教会纷争范围逐渐扩大,并且世界其他地方东正教会也被卷入其中,东正教世界的统一被破坏。为应对东正教世界的危机,耶路撒冷牧首提议在约旦首都召集全体东正教会议,旨在建立一个沟通对话平台,促使教会纷争各方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9.
(梵蒂冈电台讯)500年前的4月18日,教宗儒略二世为新的圣伯多禄大殿奠下第一块基石。500年后,教宗本笃十六世4月17日在举行共念三种经活动时,特别提到这个重要的纪念日。500年前,教宗儒略二世下令拆除已经老旧的圣伯多禄大殿。旧的大殿于公元326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兴建于第一位宗徒圣伯多禄的坟墓上。但事实上,在教宗儒略二世下决定前的500年前,教宗尼古拉五世已经有意整修这座圣殿。新圣殿奠基后,经过20位教宗才完成,到了1667年,增添了贝尼尼(G.L.Bernini)设计的柱廊,犹如伸开的两双手臂的柱廊,像征了罗马圣教会拥抱全人类。新圣伯多禄大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主教》2008,(3):48-48
天主教在线2008年3月6日消息,教皇本笃十六世3月6日中午接见了来访的君士担丁堡东正教牧首巴尔多禄茂一世,两人私下彼此交谈后,前往梵蒂冈宗座大楼的乌尔巴诺八世小圣堂作短祈祷。这位全球东正教领袖是应罗马宗座东方学院的邀请,前来参与这所重要学院成立90周年庆典,并发表学术专题演讲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天主教》2006,(3):48-48
(梵蒂冈电台讯)梵蒂冈4月20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今年为了纪念圣伯多禄大殿奠基500周年将举行的有关活动。主持这项记者招待会的是圣伯多禄大殿总铎弗兰切斯科·马尔基萨诺枢机(F.Marchisano)、梵蒂冈圣伯多禄工程处处长兼教宗梵蒂冈城国代理主教安杰洛·科马斯特总主教,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第一项活动是6月29日圣伯多禄瞻礼当天举行的弥撒庆典。第二项活动是10月3日揭幕的展览,这项展览定名为“伯多禄在此”,因为在梵蒂冈山丘下,也就是今天圣伯多禄大殿的地下,曾发现一块刻有“伯多禄在此”的石头,指明伯多禄殉道后埋藏的在点。展览地点在…  相似文献   

12.
海外消息     
晓望 《天风》2013,(4):63-63
梵蒂冈选出新教宗 2013年3月13日晚间,梵蒂冈西斯汀教堂的钟声响起,随之广场上响起众人的欢呼声。罗马天主教枢机团经5轮投票后,宣布新任教宗是来自拉丁美洲阿根廷的枢机主教博格里奥(Jorge Bergoglio),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天主教》2006,(2):46-46
(综合梵蒂冈电台·天美社讯)教宗答谢全球修道人, 称许他们的奉献精神,为当代社会活出了信德的标记。 2月2日普世教会纪念圣母献耶稣于圣殿节的同时,也庆祝献身日,当天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主持弥撒,特别邀请旅居罗马的男女修会的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争取和平,在国务院的支持及国内主教的推动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考虑同梵蒂冈建立直接联系。为绕开国会的阻挠,减少国内新教徒的反对,罗斯福引入"特使"概念,精心设计了所派"特使"的地位、人选及时间。当派遣泰勒的消息被公之于众时,梵蒂冈表示热烈欢迎,美国国内天主教徒欢呼雀跃,犹太教徒基本支持,新教徒则大加反对。"泰勒使命"作为一次争取和平的行动,虽作用有限,但建立了总统和教宗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为合作提供了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美国战时政策的顺利进行,亦为梵蒂冈的国际行动提供了便利。它虽不代表美梵再次建交,但为它们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主教》2009,(1):49-49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本笃十六世接见圣座在俗教友委员会全体委员,他们于当天结束在梵蒂冈举行的为期三天的委员会大会。这次大会是在纪念《在俗教友劝谕》颁布20周年的机会上举行的。这道劝谕是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1988年12月30日公布的,内容是一年前,  相似文献   

16.
教宗本笃十六世的就职仪式于四月二十四日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举行,就职仪式既充满教会传统意义,也注入了新的礼仪元素。教宗就职礼的改革始于梵二会议,但在一九七八年若望保禄一世及若望保禄二世就职时仍未完成,一九七八年所采用的教宗就职礼只是过度性的。自教宗  相似文献   

17.
海外消息     
《天风》2014,(7):63-63
以巴最高领导人出席梵蒂冈祈祷会 天主教教宗方济各于5月底访问中东期间.邀请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与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到梵蒂冈,共同为和平祷告。史无前列的祈祷会.于2014年6月8日在梵蒂冈花园举行.被传媒形容为梵蒂冈首次出现的跨宗教聚会。  相似文献   

18.
正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梵二会议讨论的有关问题中,伙伴关系(集体领导)把我们带入了第二个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核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里主要指教宗首席与地方主教们的权威之间的关系。地方主教的权利并非来自梵蒂冈。但是,在讨论这一主题的时候,不得不同时讨论"溯源"一词。而且,讨论伙伴关系,会明确地提到梵二所讨论问题中的第三个问题,即教会的运作方式:专制模式,还是民主模式。伙伴关系在梵二会议上如同一支荧光棒,体现了这三个问  相似文献   

19.
1922年,由教宗庇护十一任命的宗座代表刚恒毅来到中国,揭开了20世纪天主教本土化的新的一页。刚恒毅于1924年召开的天主教全国主教会议,以及于1926年亲率6名中国主教赴罗马参加由教宗亲自主持的祝圣仪式,提高了国籍神职人员在教会中的地位,并应合了当时教会内部的民族主义思潮。同时,刚恒毅提倡利玛窦的“文化适应”传教方式,促进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主张用本土民族的哲学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天主教的信仰,无疑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在文化交流史上亦颇具意义。刚恒毅亦由此成为自利玛窦以来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海外信息     
伯多禄的首席地位非行使权力而是为背负人的重担 (梵蒂冈电台讯)枢机团团长拉青格枢机,昨天在圣伯多禄大殿举行了一台追思弥撒,追悼先教宗保禄六世和若望保禄一世。拉青格枢机在弥撒讲道中回忆说:"教宗保禄六世和若望保禄一世,以宗徒的勇气,坚强了他们的弟兄。""教宗们坚毅不摇的信德是有形可见的磐石,教会便是建立在这磐石上"。在谈到两位先教宗的爱德时,拉青格枢机说,基督爱穷困和受苦的人,众所周知,两位先教宗都在对抗不正义、为受压迫者争取权力上竭尽全力。这位枢机团团长也引用教宗保禄六世的观点而谈了教宗首席地位的意义,他说,所有的人都在基督之下,做基督的仆人,为福音服务。而教宗的首席地位,不是行使权力,而是背负他人的重担,因此是一个爱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