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当下互联网宗教研究聚焦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宗教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本文采取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从信息哲学出发,将信息视为宗教存在与传播的主要形态和媒介载体,深入剖析展示了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的语音、文本、图像、视频、虚拟现实等形态结构,揭示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中介化、智能化和个体化等特征及其蕴含的信息操纵、信息失控和信息极化等风险,提出强化主流声音、增强技术供给等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2.
伴随中国互联网的深化发展,包括佛教在内的现行诸大宗教,都已身处互联网舆情演进的新版图中。传媒工具的升级,带来舆情传播规律的变革,并进一步形塑了网络时代宗教信众的新特性,带来了佛教当代发展与弘传的新挑战。佛教需要主动适应当代中国的科技现实与文化现实,冲破网络格局下被动形成的负面刻板印象,取得维护公共美誉度的行动共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契合佛教特质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与技术,为保障清朗正气的宗教舆论空间贡献力量,推动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进一步落地。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无神论》2021,(1):53-58,66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宗教网站、社交软件和宗教APP成为日本宗教团体在网络空间传教的工具,给宗教团体的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网络工具在宗教团体各方面的运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有的宗教团体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人气增长。但网络上的宗教传播也增加了宗教犯罪的风险,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日本互联网传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应对宗教的网络传播、实施相关的网络监管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田田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36-236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同时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公共场所,各类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速、便捷,交互性强,加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倾向使得高校危机管理难度加强,出现对新媒体重视不够、学校成员媒介素养不高、危机中媒体公关意识落后等问题。如何紧跟“微时代”步伐,在新形势下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迅速处置、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科学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成功应对“微时代”新兴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完善危机管理机制,加强对新媒体的预警与利用;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优化校园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宗教是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宗教学界面临的新课题。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引导互联网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积极引导互联网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新推进互联网宗教工作,要求我们加强互联网宗教内容建设,营造正信的、清朗的互联网宗教空间,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建立互联网宗教的综合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互联网宗教治理格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要求各个部门积极利用互联网引导宗教舆情,并根据对互联网宗教舆情周期规律的把握,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互联网宗教舆情,积极引导互联网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舆情治理中维权与维稳的法治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朝阳 《学海》2012,(3):114-120
网络舆情生成源于公民基于自由价值诉求的维权意愿,其权利行使对互联网秩序的法治构建具有利弊两面性。网络舆情应对体现政府基于秩序价值指向的维稳期待,其权力运行对互联网自由的法治实现存在侵蚀性危险。网络舆情治理须兼及网络舆情生成中公民维权与网络舆情应对中政府维稳的双面需求,以正义价值引领并协调其自由价值诉求与秩序价值指向的冲突,突出多元治理理念,把握有限治理基准,确立正当治理宗旨,实现互联网空间维权与维稳的法治统一。  相似文献   

7.
明贤 《中国宗教》2020,(4):50-51
如何以理念、价值和原则为导向,把握技术的运用、规制技术的边界,是互联网宗教舆情研判至为重要的落脚点。从整体上看,"互联网宗教舆情研判系统"至少要包括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分析、呈现与干预等4个环节。以下从每个环节的需求起点、技术对接以及具体案例的技术流程等方面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攸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互联网自出现以来,便被宗教应用于其自身的传播中,这种在网络存在的宗教形态被称为网络宗教。在象牙塔内生活的大学生,其网络宗教生活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大学生的网络宗教生活这一问题进行的哲学解析则包括逻辑解析、历史解析和实践解析三个维度。逻辑解析重在梳理宗教的本质,历史解析努力探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其成因,实践解析尝试摸索有针对性的破题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9,(2)
利用互联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煽动恐怖活动、招募涉恐人员等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其危害性并不亚于暴恐犯罪。基于传播学视角,网络恐怖主义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精准性、互动性、全球性特征;网络恐怖主义传播的结构要素包括一般化的传播主体、精准化的传播客体、媒体导向的传播渠道、极端宗教化的传播内容、辐射式社会恐慌的传播效果;其传播模式可细化为单向传播模式、"公开式"互动传播模式、"私密式"互动传播模式。基于此,可采取微观上的技术对抗、中观上的策略布局和宏观上的制度构架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移动社交媒介已日益成为人们网络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为考察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7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会对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自我表露会对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社会支持会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2)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