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聂衍刚  利振华  窦凯 《心理科学》2019,(5):1202-1208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欺骗的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和认知机制,以及这一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近期研究发现:基于自我欺骗产生的动机特点,主要存在三类不同的定义方式,大多数心理学家是基于第三类定义来研究自我欺骗。研究方法上,适用性较强的自欺问卷是自欺性提升量表(SDE),操作性较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点追踪任务。在认知过程的任一阶段中,调节心理状态是个体产生自我欺骗的直接动机,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或对事物的模糊感知可能阻止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未来应从如何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自我欺骗,能够利用点追踪任务,结合ERPs或fMRI技术为之后研究自欺产生的具体阶段、认知机制以及神经机制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尽管有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资源和认知资源应该是两种独立的资源,但近期的研究却表明两种资源是互相影响的.以往研究从执行控制的角度解释两种资源为什么相互影响,但却没有指出两种资源如何影响执行控制,以及缺乏考虑神经机制和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在其中的作用.为更系统地解释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作者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该模型指出:(1)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两者都受到执行控制和前额叶皮层的影响;(2)个体进行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会消耗能量,产生心理疲劳,降低执行任务的动机,表现为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下降;(3)前额叶皮层激活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执行控制在随后的自我控制和认知加工任务中的作用,因而影响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的表现;(4)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通过提高个体对疲劳的耐受性、补充能量和提高动机等方法,使前额叶皮层和执行控制在完成前一阶段任务后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个体在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上的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考察自我控制资源与其他认知加工的关系;用动态的认知神经研究方法,建立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在前后两阶段任务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以及研究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5.
自我控制指那些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和情绪, 进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我行为的心理加工。虽然良好的自我控制对个体的成功与幸福非常重要, 但自我控制失败仍然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借助于序列任务范式, 研究者揭示了自我控制失败的认知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 包括能量模型、加工模型、中央管理器模型和前额叶−皮层下脑区的平衡模型。相关脑成像研究主要聚焦于额下回、杏仁核、眶额叶皮质等脑区。未来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与补充, 强化自我控制失败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并推动自我控制与社会决策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为人们解读“权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以往多数研究强调语言层面上权力的概念表征,较少关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力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从情境、文化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身体经验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过程——模态启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从社会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多重心理机制、权力具身效应的神经机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方关于写作过程的自我调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写作活动提出了多个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均指出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写作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制约着整个写作进程。本文简要回溯了西方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写作心理理论,并着重介绍1997年由Zimmerman和Risemberg提出的关于作者自我调控的社会认知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写作过程中一些主要的自我调控形式或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魏勇刚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6):1514-1516
心理账户是普遍存在于个体心理中的一套或者多套记账体系。这种体系往往是以非预期的形式存在,并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潜在的影响。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个体在行为决策时往往无意识地偏离正常的价值判断或者计算法则,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作用机制可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价值判断、情感决策以及自我控制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在心理上把自我投射到过去以重新经历过去事件以及把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未来事件的能力被称为心理时间之旅。心理时间之旅是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有关个体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研究表明,心理时间之旅大约出现在儿童3~5岁时。未来有关个体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性研究应从研究范式、研究技术、认知机制、文化差异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道德解脱机制是一系列使道德自我调整过程无效的认知机制,对这个机制的研究有利于解释为什么个体经常在做非伦理决策时没有明显的负罪感或自责心理。基于对道德解脱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分类总结了道德解脱的具体作用机制,从伦理决策过程角度分析道德解脱机制对个体和组织伦理决策的影响,并立足中国的特殊情境对道德解脱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强调组织领域的道德解脱研究将有利于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的组织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1.
西方指导关系的理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导关系研究是西方组织行为学界近30年来比较关注的话题,然而国内对它的介绍却非常少。作者总结了大量的国外文献,从指导关系的定义、功能、发展阶段和类型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现在西方指导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理论建构转向了影响指导效果的因素上,结合国内的企业背景,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2.
People's awareness of tactile stimuli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far less detail than their awareness of stimuli in other sensory modalities. In an attempt to fill this gap,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studies that are pertinent to the topic of tactile consciousness. We discus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that has investigated phenomena such as "change blindness", phantom limb sensations, and numerosity judgments in tactile perception, together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of patients affected by deficits that can adversely affect tactile perception such as neglect, extinction, and numbsense. Th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some of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at have emerged when visual and tactile conscio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have been compared using similar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are highlighted. We suggest that conscio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tactile modality cannot be separated completely from the more general processing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 the brain. Finally,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actile consciousness within the larger framework of multisens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The hippocampus and memory for "what," "where," and "whe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nonhuman animals might have a capacity for episodic-like recall reflected in memory for "what" events that happened "where" and "when". These studies did not identify the brain structures that are critical to this capacity. Here we trained rats to remember single training episodes, each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odors presented in different places on an open field. Additional assessments examined the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 of odor and spatial cues to judgments about the order of ev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ormal rats used a combination of spatial ("where") and olfactory ("what") cues to distinguish "when" events occurred. Rats with lesions of the hippocampus failed in using combinations of spatial and olfactory cues, even as evidence from probe tests and initial sampling behavior indicated spared capacities for perception of spatial and odor cues, as well as some form of memory for those individual cu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ats integrate "what," "where," and "when" information in memory for single experiences, and that the hippocampus is critical to this capacity.  相似文献   

14.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社会比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西方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从社会比较的概念、类型、动机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回顾了国外近50年来研究者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脉络;最后,在回顾近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比较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Advances in neuroscience over the past 40 or more years are causing a re-visiting of an old debate: Does man possess free will over his actions, or do forces out of his control determine his behavior? Philosophers and biologis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corded history have taken positions on each side of the debate. Recent discoveries of brain activation prior to conscious awareness and genetic conditions that induce impulsive violent behavior are fortifying the perspective that biological determinism is basic to the human condition. But some contemporary thinkers are conflicted in this viewpoint since “free will” is a necessary element for self-determination and for attributing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actions. Hence, modifications of strict determinism have emerged which try to incorporate the features of determinism enforced by neuroscience findings with some element of “free will”, making the two seemingly opposed positions compatible. How successful this will be to rescue “free will” in the long term depends on future discoveries in neuroscience and genetic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生存优势效应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生存加工”,其提取正确率最高。研究者试图用主题加工、一致性效应、情绪加工和自然选择等理论对生存优势效应进行解释。研究发现主题加工、一致性效应和情绪加工不足以说明生存优势现象,自然选择理论似乎可以更好地对此加以解释,但目前自然选择理论尚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支持。文章结合已有研究具体分析了最近的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自然选择理论的直接证明,并对直接证明的方案等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应用自编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以广州市6所中学的1566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在普通中学就读的青少年,总体上社会适应行为发展较好,但是发展情况也不太理想,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商数(Adaptive Behavior Quality,ABQ)和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商数(Maladaptive Behavior Quality,MABQ)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都与理论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其社会适应良好优秀的比例低于理论分布,而实际中下和低下的比例高于理论分布。(2)在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的总分上,年级与性别、年级与城乡来源和城乡来源与性别三组交互作用都显著;在不良适应行为的总分上,年级与性别、年级与城乡来源两组交互作用都显著。(3)青少年在良好适应行为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初一社会适应水平最高,而高一社会适应行为水平最低。在不良适应行为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初一学生不良适应行为最少。(4)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性别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具体维度上,男生自我定向、社会生活、学习适应和社交适应都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社会认知与性维度上则相反。(5)城市户口的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在城市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学生,在不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管子》中的“道”、“德”是被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运用的,指生命产生的根源和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二者是一体共在的关系。《管子》的“道”、“德”论揭示了人与万物在自然本性层面上的内在一体性和生态伦理的存在论维度,启示我们生态伦理应超越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建立于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阅读知觉广度通常指阅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每次注视能获取有用视觉信息的范围。既往的汉语知觉广度的研究一般把单字作为基本的知觉呈现单元,但在某些呈现条件下,此类呈现方式会导致阅读过程中的语义加工的完整性被破坏。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使用移动窗口范式和中央凹掩蔽范式,使用双字词句作为阅读材料,双字词作为基本的知觉呈现单元,探讨在保证知觉呈现单元语义完整性的基础上大学生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实验一采用移动窗口范式,结果发现,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词左侧1个双字词及右侧1-2个双字词的空间。实验二采用中央凹掩蔽范式,结果验证了实验一的研究结果。该结果表明,在汉语阅读过程中,以双字词为基本的视觉呈现单元,较既往研究中单字为基本呈现单元的情况,更好地保证了阅读中语义的完整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知觉范围。该结果建立于视觉呈现单元的语义完整性的基础上,是对现有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理论的完善和扩展。  相似文献   

20.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是指人们在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 由于对抗压力所引起心理的积极变化。本研究对国外创伤后成长进行归纳概括, 论述了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如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益处寻求和意义建构。此外, 归纳了基于不同视角的PTG模型, 提出了促进PTG的干预策略, 针对PTG实证研究中某些相关变量的测量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未来应着重于开展具备多个评估点的纵向研究, 建构适用于不同人群的PTG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