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城因四方四正而更显庄严、气派,白杨树因枝干笔直而更冠质朴、伟岸,社会人因品格正直而更有人气,流芳于牲。  相似文献   

2.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我们的先人是这样阐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语)应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和谐的文化:和谐、和睦、和善、和解、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因不同而产生,并因"和"而消弭了不同。西方哲人的和谐观更显诗情画意:"从和谐的  相似文献   

3.
汉字趣解     
正【络】各条丝线交织一起,成为一张网"络",为网状的东西,指"各"条"丝"线之间结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人从中受到启发,在各个人之间织成了一张相互联结的关系网,以便上下沟通、左右联系,而从中获取好处,捞取利益。【真】真的立足点是正直"真",指正"直"是它的立足"点"。正直的人,才会讲  相似文献   

4.
荀子人性论不仅是目的论,更因主体择善的偶然性与习善的过程性,成为一理想。人性中无先天之善,却先天禀有为善之能。通过积习礼法,善性由外到内的化成,此即"内化的生成、生成的内化"。善不积不成,性不为不化。善性乃"性伪合"之再生,因与初性或"朴"性内容相异,我们称之为"第二性"。荀子之性非静态的善恶规定,而是动态的过程。由"朴"性到"第二性"依赖"化性起伪"。此工夫必然经由人心的先天结构,通过外在礼法对人的规范与指导而最终实现"性伪合"的善性。善性乃被构造或综合的再生,而非当下的直接呈显。善性的形成过程有两个困难:圣王与礼法制度何者在先、人在当下不能必然选择善。  相似文献   

5.
正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在世俗面前,内心难免受到煎熬。但做人,一定要善良正直。只是,仅有善良正直,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成功的人,首要的一点,就是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其次是要有威严,让那些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学会服从。这就需要一个人为人处世时讲策略、讲方法,说白一点就是用手段。用手段,当然不是不择手段,而是以婉约的方式,去实施一个良性的可以芳泽他人的目标。善于应变就是手段。一个善于应变的成功者,恰是"见人说  相似文献   

6.
正判断一个人,要看其"所为",更要看其"不为"。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其实,"观其行",不仅要看"做什么",更要看"不做什么"。比如,判断君子和小人,如果只看是否谈仁说义,很可能看错,如果再看一下能否做到不"巧言令色",就会准确得多。这背后的逻辑是,君子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判断方法:一个人的"不为",更能显  相似文献   

7.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说,文章是“不朽之盛事”。但在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不朽于世的文章。要作传世之文,没有超众的才华当然是不行的,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应有一颗纯洁、高尚、正直、忠贞的心,有可贵的思想感情。“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激情满怀,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清人袁枚《答蕺园论诗书》云:“先有寸心,后有千古”。“千古文章,传真  相似文献   

8.
恩惠 《天风》2009,(2):64-64
"忠言逆耳"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指正直的劝告、劝解听起来并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多少年来,这句话被提醒劝解别人的人奉为圭臬,似乎只要认为是于对方有益,就无须考虑说话方式.教会中一些基督徒也是如此认为,只要是"忠言",不管是否"逆耳",而且越"逆耳"越奏效!甚至有人明明是为发泄私愤而大放厥词,却还强词夺理说是逆耳之忠言!  相似文献   

9.
交托     
黄金晶 《天风》2006,(2):23
时光如流沙般从指尖滑落,我筋疲力尽。摊开双手,没有金牌奖杯,没有鲜花掌声,灵程宫殿更是暗淡无光,自私、骄傲、鲁莽、倔强……不!我该怎么办? 环顾四周,鲜花因绿叶更显艳丽,绿叶因鲜花更添翠油,群山因溪流更显巍峨,溪流因群山更添秀巧;天空因大地更显高远,大地因天空更添坚实……这是造物主的奇妙! 庄稼把丰硕交托沃土,森林把繁茂交托甘霖,雄鹰把翱翔交托碧天,狮王把威严交托旷野……伸出双手,我把生命交托上帝,因他能指引我前行的路。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是其"仁政"思想的价值核心所在。"政治行为"因以人为其行为的对象,故而其自身的正当性与人日常行为的价值源头紧密连接在一起。人因有不忍人之心而后有不忍人之行,有不忍人之行而后有不忍人之政。围绕着这一价值源头,于"君",孟子有着一种道德操守的必然诉求;于"政",这一必然诉求则于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客观化为具体的法令制度;于"民",孟子则本着顺遂人之常情的态度,强调通过制民之产以导民向善。善、德、政三者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是环环相扣的自本至末的逻辑扩充关系。孟子的这一认识,在当今建立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渊声 《天风》2012,(8):58
[问]最近,我们教会一些姊妹十分热衷于"灵恩"的活动。有人公开追求说方言、开医治大会,甚至搞赶鬼活动,着实吸引了不少信徒。不少人觉得这样的聚会似乎比平日里的崇拜更有"生气",或更显"灵验"。教会牧师劝阻他们,他们非但不听,反而说牧师"不属灵",我很纳闷,我是否也应当追求这样的属灵经历?信徒:小羊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论证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专业知识的丰厚,是否决定一个人具有优良的性格特征。方法把“国家公务员性格测验”量表施测于工人、中专生、大学生三个群体,分别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检测这三个群体在各项人格因素量表上是否存在显差异以及男女性别在各个分量表上是否有显差异。结论在独立性方面,大学生与工人、中专生差异显,而在其他分量表上没有显差异。就男女性别而言,在独立性、敢为性和关心人分量表上存在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重己役物"和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集中地概括了儒道的"超越"思想和"超越"精神。他们认为人应该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功利追求,"重己役物";求利而不为功利所役,不应成为功利的"心奴","不物于物"。这是一个包含相当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命题。在功利至上的现代社会,人们陷于"为物所役",成为物质功利的"心奴"。"重己役物"、"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超越"思想,对于现代人摆脱因被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役而陷于的精神桎梏,或许会有一定的人文启迪。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至乐"是因合乎"道"和无为原则而获得的愉悦感,需要人运用"心"或人所固有的功能才可以享有。从获得"至乐"的途径来看,道德实践应该优先于审美体验,即只有在平等、无私地守护生命的基础上才能领悟生命活动的意义。而"至乐"虽然是评价"逍遥游"的基本尺度,也必然受到个体天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伊利亚德的Hiérophanie/Hierophany意指"神圣的显现",因汉语和其他语言的结构不同以及译者的理解不同导致中文译法众多。通过梳理hierophany的汉译情况,并以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三类译法"显圣物"、"神显"和"圣显/显圣"为切入点,本文认为"显圣物"部分表达了hierophany的世俗特征,却容易被理解为专指空间上具有广延性的实体化对象;"神显"灵活地表达出hierophany非物理特性的意涵,但又容易与其他表示"神圣显现"的词语(如theophany、epiphany)相混淆,并在不经意间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神明的自由意志和权能的显现;"圣显/显圣"的译法是一扇"双向的门",既规避了"显圣物"和"神显"的不足,又表明了伊利亚德对于人的心灵感受和意识结构的强调。  相似文献   

16.
已有关于信任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直和/或能力违背方面,关注特定信任修复策略的修复效果。本研究以修复机制划分修复策略,考察不信任的约束策略及信任的展示策略对于正直违背和善心违背的修复效果差异。以40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情景模拟法操作违背类型和修复策略,结果显示:组织信任的正直违背比善心违背破坏性更大,更难修复;约束策略对善心违背的修复效果显著高于对正直违背的修复效果;对正直违背来说,展示策略相对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文王六十四卦卦序将履卦[■]放在小畜卦[■]之后,与孔子所说的"富而教之"之意相通。履与小畜相辅相成,互为其用——畜以致履,履以保畜。履有补阙之象,即通过自修,"克己复礼"来复性全生。履卦"上天下泽",为天地万物有其定序之象,圣人因之而制礼,以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旨。履卦亦有父慈子孝之象,圣人据此而制定孝亲、祭祀之礼,以体现报恩之情、固本之宜。从履卦之字形结构来看,履有依栖安息之所及复归于道之意。礼教之成可以化所难化,通所难通,故履卦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寓有礼教已成之意。履卦之"上天下泽",虽有上下之分,而更重上下交孚之用、交济之情;虽具尊卑之分,而更重合和感通之功。故圣人制礼并非以尊卑等级为重。履卦六爻之辞及其象义,则因其时位而分别寓有素位而行、守中不失、无礼则凶、光明不疚、乾惕不息、成德达道之旨,而其要则在"内止至善""外明明德"。故礼之用在于全人生、定民志及平治天下。明白圣人制礼之依据及其旨归之后,我们在制定适应新时代之礼仪时就要以实现复性全生、上下交孚为鹄的,以激发人的先天创造力为宗旨,而不应以束缚人、限制人为目标,以避免再次发生"以理(礼)杀人"之悲剧。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集智慧、忠诚、正直、廉洁于一身。但以我看来,诸葛亮也有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具体地说,他有一个  相似文献   

19.
禅宗五家中,虽然沩仰宗和临济宗都是从体用一如的角度说明心性本体的理事圆融不二,但临济宗倾向于由体用一如而"即体显用"和"即用显体",沩仰宗注重由体用一如而"摄用归体"。体现在禅风的差别上,临济宗更倾向于陡彻的机锋棒喝和峻烈的机用,而沩仰宗讲究"机用圆融,方圆默契",宗风看似更为平衍,其实是蕴涵深机密用,是非常深邃和奥秘的。  相似文献   

20.
直爽:《论语》中的"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论语》译本对"直"的译法并不一致,以钱穆、杨伯峻、李泽厚的译本为例,大致游移于"直爽"与"正直"之间。根据《说文解字》"直"的意义为无所隐匿,可以确定"直"的基本义为直爽。由此出发,对《论语》中所有章中的"直"进行疏理发现,"直爽"义可以综贯全《论语》,没有必要引入含有强现代社会正义色彩的"正直"义。特别是根据直爽义对"亲亲互隐"章中的"直"进行解释,对于儒家伦理与社会正义间的紧张将呈现另一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