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宗教研究》2021,(1):Q1-Q1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东方哲学史家、印度哲学史家、宗教学家、佛学家黄心川先生于2021年2月10日不幸逝世,享年93岁。1964年,为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宗教研究机构的批示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创建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被整体迁移过来,黄心川先生也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2.
前言佛学,指佛教除去宗教仪规后所显露的理论内核,这是一个关于宇宙、人生及心性的哲理体系。自释迦牟尼至今的二千五百年中,有无数智者,摒弃世俗牵累,辞谢荣辱,潜迹山林,虔诚精进,穷毕生精力深入探究,从而在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中,留下卓绝的智慧。爱因斯坦对“宗教核心之直觉了知”(即宗教之哲理内核——作者)备极推崇,认为是“一切科学的真正动力”。爱氏在此所指的宗教主要指佛教。爱氏对佛教核心之佛学的推崇并非事出无因,历史上,佛学照亮了东方古代文明,其影响渗透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诸如哲学、逻辑、伦理、文学、艺术、政治以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方面均留下深刻的印痕,现代科学亦广泛地从佛学中获得启示;爱氏重视科学与佛学之关系亦非绝唱,而是科学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5,(3)
佛学是否为一种哲学过去有许多学者争论:佛学是否为一种哲学。有的学者坚持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觉得这两派都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在讨论“佛学是否为哲学”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先要确定“哲学”的定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下列两种:第一种学者(例如,罗素...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阿拉伯哲学的作用和地位,历来是有争论的。资产阶级学者把东方哲学同西欧各国的哲学对立起来,他们企图证明东方哲学家似乎只是一些模仿者,至多是一些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著作的注释者。按他们的观点来看,阿拉伯人民没有自己的哲学,只是转述并重复人们早已熟悉的新柏拉图主义而已。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大陆对天台宗特别是对智的研究,近几年有了一点热度,专题会议、文章、专著三者齐上。胡适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把智列为唐代第一流哲学家中的第一位,其实,不管是从哲学还是从佛学的角度看,不管是从东方还是从西方思想史的角度看,智都是第一流的,对于这样...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6,(5)
佛学不是哲学,我们只能说,佛学中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本文所以采用哲学的方式对“唯识无境”的内在涵义进行分析,只是为了表达上的方便。所谓“辨”者,并非判教,而是澄清。  相似文献   

7.
一在二十年代初,太虚法师就明确地指出,哲学上的本体论,虽有不同观点,但“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上的宇宙观,对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有种种说明,“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若就哲学上的知识论而言,“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黄夏年主编《太康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这也就是说,佛法或佛学对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观和知识论都是全面超越的。后来,他又在题为《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的一次演讲中,针对梁漱演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和张东苏《…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11)
佛学所阐释的问题,同现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色)与精神(心)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精密系统的论述。佛学者认为佛学对达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境界超出一切哲学理论。所以,佛学者称佛学为无上究竟法门。佛学探讨这一问题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提醒世间有情,要排除生命主体观念上的虚妄分别之执,彻见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从而使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脱自在。为了阐明佛学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我们现在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辨明佛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差别。在研究分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阐述一下佛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佛学理论的基本观念,就是缘起论。缘起论思想的精义是,所谓缘起,  相似文献   

9.
池田大作的宗教对话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底蕴,这就是以大乘佛教传统为根基的东方佛学智慧。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日文原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旨在阐释池田大作宗教对话实践的出发点、思想特色及其"世界宗教精神",以期展现世界文明对话与东方佛学智慧交相辉映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考证与思想史两方面。90年代以来,随着敦煌遗书的整理与研究的深入,佛学的文献学方法亦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哲学方法的佛学研究,利用存在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现象学等西方哲学思想对佛法进行现代化诠释或比较,亦有较大的长进。但是,佛学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乃至周边国家的佛教仍显不足,尤其对印度佛学研究的缺乏,将限制中国佛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方法论上来说,佛学研究者大都出身于历史系或哲学系的背景,尤其是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的专业,娴熟于历…  相似文献   

11.
池田大作的宗教对话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底蕴,这就是以大乘佛教传统为根基的东方佛学智慧。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日文原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旨在阐释池田大作宗教对话实践的出发点、思想特色及其"世界宗教精神",以期展现世界文明对话与东方佛学智慧交相辉映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方东美的佛学研究,是在世界哲学的宏观视野下,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对佛学理论的重新诠释与阐发,代表了他晚年一部分成熟的思想成果,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的重心在于发挥佛教圆融和谐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中国大乘佛学的根本精神与理论特色.他认为,中国佛学的这种精神特征恰可对治西方哲学的心病,解决西方哲学史上二元对立性的理论难题.由此也可说明中国大乘佛学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13.
学诚 《法音》2009,(2):3-18
一、社会福祉古今通,慈善兼济实相共世间常说"哲学是科学之母",而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他这话显示了佛学和哲学的重要性,也是赞赏佛教的兼容并包和博大精深。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方法论服从价值观,又都基于世界观。在世界观中很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价值观中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福祉又是核心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圆慈 《法音》1990,(10)
本刊讯为适应佛学研究的发展,以及满足世界佛学研究者和教内一般学者对中文佛学资料日益迫切的需要,斯里兰卡国立Kelaniya大学分院之一巴利文与佛学研究生院于1990年6月29日正式设立了中文佛学资料研究部.由精通华文与南北传佛学的哲学博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2,(8)
哲学是理论系统化的宇宙观。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宇宙的本原问题;二是宇宙是否可知问题。佛学是佛教义理之学,它蕴涵着极深的智慧,特别是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理智认识宇宙真理过程中的至要问题,佛学作为生命解脱智慧之学,就不可能不对此问题有明确的阐释。本文试图从探究佛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点,来揭示佛学的宇宙观实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方哲学"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东西文化论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东方"的身份焦虑中开始重审历史、思考世界局势、反思自身文化价值,对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进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一些高校、研究所开始组建东方哲学研究机构,以"东方"冠名的综合性哲学、文化著作大量产生,东西文化价值的讨论也在20世纪末再掀浪潮。今天,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东方哲学"研究的使命是通过哲学界的交流互鉴,实现东方各文化传统之间以及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而这种交流互鉴的达成需要通过比较哲学或融合哲学的研究路径,以超越地缘性与跨文化传统的视野来理解哲学研究,以人类文明为尺度来开展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印度哲学研究孙晶日本拥有一大批学院式的印度学专家学者,日本的主要大学里都设有印度哲学研究科和佛学研究科,基本上都把印度哲学研究与梵文、佛学研究合在一个科里,作为整个东方学的一个分支。日本的印度哲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团体为1951年成立的“日本印度学...  相似文献   

18.
方映灵 《现代哲学》2016,(3):120-126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宗密的禅学是一个融合的体系,是在批判基础上的融合。他对佛教和儒道都进行了批判总结,这一工作对后世佛学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宗密禅学在中国佛学发展史和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传统哲学和宋明理学之间,佛学和宋明理学之间,乃至隋唐佛学和宋明佛学之间,宗密禅学都是一个重要的中介。  相似文献   

20.
朱谦之先生是我国东方哲学及宗教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也是最早在我国高校开设东方哲学和宗教学课程的第一人。本文试图从朱谦之先生对东方哲学尤其对日本哲学的开拓性研究,对宗教文化的研究与反思,以及东方哲学学科沿革与发展等方面,揭示其对东方哲学的开创性探索,以及在宗教文化研究上具有的独特见解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