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国际上所兴起辩证法心理学研究的热潮对于克服当代心理学的深层困境,推动理论心理学研究与重建心理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辩证法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其根源在于以下事实:1)科学实证主义的"无矛盾"原理与辩证法是格格不入的;2)当代辩证法心理学理论并不是完美的,其本身还存在弊端。当今由于社会建构论的兴盛与理论心理学的复兴为辩证法心理学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郗彩红 《学海》2007,2(4):90-95
与中国语境所用意义不同的是,"大众"概念在现代西方理论传统中具有负面意蕴.本文借助西方大众社会理论,系统梳理了这一概念的负面意涵,指出该理论对大众的操纵意图.在批判继承该理论基础上,提出"群众"与社会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相似文献   

3.
朱荟 《道德与文明》2018,(3):125-129
"自我"既是贯穿戈夫曼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戈夫曼学术思想演进的关键线索。戈夫曼的"自我"并非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被界定为兼具"表演""意义"和"道德"三重意涵的社会事实。这种概念意涵的发展与演变恰恰展现了戈夫曼思想转变的脉动,以及他试图在微观人类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搭建理论联系的学术宏图。  相似文献   

4.
《周易·系辞传上》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一阴一阳之谓道"、"化而裁之谓之变"和"生生之谓易"四个命题,这四个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构成了《周易》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从语言表达、价值取向和矛盾解决方式等方面,可将欧美的辩证法概括为"矛盾斗争辩证法",而中国以《周易》为代表的辩证法,则可概括为"矛盾和通辩证法"。中西方辩证法思想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讨论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的若干理论问题,建议哲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展开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辩证法的一般理论,而且涉及我国四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问题是: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系统及其结构社会主义社会中有那些重要矛盾,它们的分类、层次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矛盾问题的研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在现阶段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本体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在为辩证法确立了真实的本体论根基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真正的辩证变革,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8,(3):44-51
在有关中国革命的学术研究中,孙立平、郭于华主持的"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口述资料收集计划"以及由此产生的"口述史研究传统"有着独特的位置。他们通过对底层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呈现革命的具体历史进程,并从权力技术的运作角度对共产主义文明展开讨论,该项研究蕴含了深刻的理论意涵,为理解中国社会中的国家-农民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口述史研究传统也具有自身的内在局限,研究者们通过借鉴新的理论资源,将原有的问题意识从"微观机制"拓展到了"制度源流"层面,这也构成了有关革命与文明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旨趣。在本文中,笔者将从问题意识、理论基础等不同角度,在学术史的意义上讨论口述史研究传统的力量与局限,并揭示这一研究传统在问题意识与分析范式上的双重转向。  相似文献   

9.
从矛盾辩证法到和谐辩证法 --辩证法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奎良 《现代哲学》2005,2(2):14-24
本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提法为契机,系统地考察了自黑格尔以来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历史变迁,提出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辩证法的新概念。和谐辩证法是对矛盾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精神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厚的思想积淀,承认对立面的肯定因素、实现对立面的结合和双赢等是和谐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5):153-156
萨特用批判性的新人本学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首先批评苏联马克思主义实证方法论导致其理论存在"人学空场",质疑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合理性。然后萨特创立了个人辩证法,并将个人的实践经验作为辩证法的来源,将个人活动纳入到社会历史考察中,严格将辩证法限定在历史领域,否定自然辩证法存在的必要性。最后萨特用人学辩证法阐释先验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自由与历史必然的辩证统一,思维与实践的统一,个人与历史整体化的统一。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对反对教条主义和实证主义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的内容,提供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理论范式与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其理论的建构缺乏科学的学理基础,不失为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4)
高扬理性与结构,贬抑情感,是现代政治理论的共同特征,西方学术界已经意识到此中偏颇而有"情感回归"之倾向。中国政治社会理论与经验中存在着一种情感互动,补充着西方的情感政治论述。相较于现代情感研究主要关注消极性情感与情感控制,传统中国的情治更多建基于积极性情感,建构出一套政治制度与社会规仪,具有普遍性的功能,形成了不同于现代理性化、结构化的政治合法性类型。作为理想类型概念,情感合法性回应了传统中国政治中大量的情感政治事实,将统治活动抽象为情感活动,即情感的体认、交流沟通与反馈。情感维度能够让我们体认出传统中国政治的特征,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中某些特定行为背后的象征意涵。尽管现代社会结构与自我观念使情感转向工具性与碎片化,消极性情感大行其道,但是,积极性情感及其政治社会建构仍然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把握中国社会矛盾的一贯传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要求。把握这一论断需要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求是》杂志社和一些省的社联、高校、党校等23个单位发起的第五次全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学术研讨会5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100余人与会,提供论文70余篇,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关于如何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的逻辑起点①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矛盾。对此又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理解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矛盾;二是理解为基本矛盾;三是理解为非对抗性的矛盾。但也有人认为逻辑起点不应当是矛盾,而是人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非直接接续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而是发端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接纳和批判。经由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突破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视域,批判地划清了同黑格尔辩证法的界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为基础的、具有"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外观的"思辨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原则为基础的、"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最"唯物主义"的部分,它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概念是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建构性因素,同时也是一个解构性因素。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根本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而这种消极方面正是其市民社会辩证法中逻辑链条的断裂点。籍此,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重新勘定了劳动的消极方面在市民社会结构及进程中的真切意义,在扬弃劳动消极方面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市民社会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在黑格尔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地方发现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研究的社会学范式,给后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但中国学界对其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的探讨主要聚焦在弥散性宗教概念的界定与运用上。本文关注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研究的理论在学术史中"承上"与"启下"的作用,梳理了该理论对韦伯"理性化与现代化"旨趣的超越、对民间宗教划分人群属性传统的弥合,以及与当代理论包括宗教生态论、宗教场域论及礼物模式的对话。本文认为,杨庆堃的宗教概念、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等经典解释在现今社会仍具有理论生命力。而且这种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解释力并不只局限汉族社会,也可以适用于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宗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矛盾分类问题是辩证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科学地进行分类,有利于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有利于自觉地采取解决矛盾的正确指针。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矛盾体系,具有多层结构,并且新旧交替,要确切分类,并非易事。矛盾分类可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  相似文献   

18.
陈凡  盛国荣 《哲学动态》2006,(11):75-76
由东北大学主办、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的“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10日至13日在东北大学隆重召开。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从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一、对“和谐社会”概念的辩证理解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在“和谐社会与矛盾辩证法”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应是矛盾辩证法。和谐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有序、稳定的状态。和谐与矛盾、系统、联系、平衡、协调、有序、稳定等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于打破"概念短缺"的困局,提升概念供给能力,打造标识性的哲学概念。哲学理论与哲学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相关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概念更迭的历史,是不断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内涵以及适时提出并打造标识性概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哲学研究中自觉地以学术的方式实质性地介入中国现实问题,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的中国内涵,提出了诸如"矛盾""实践""价值""发展"等"中国化"的概念;汲取各种理论资源打造了"以人为本""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质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标识性概念,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应该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在"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导向中,在对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打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构建真正具有中国气质并能自立于世界哲坛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